「改革開放四十年」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60年砥礪奮進,建成全國高職院校「排頭兵」

60年前,幾間瓦房、百餘名學生,泰縣農業中等技術學校于田野阡陌間負重起步。這就是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的“前身”。60年後,以泰州鳳凰路校區為主體,畜牧科技園、中藥科技園為兩翼,總佔地面積4600畝,在校學生近15000人的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如鳳凰展翅,翱翔天宇。60年的砥礪奮進,60年的跨越式發展,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成長為一所農牧特色鮮明、人才培養質量優異、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就斐然的農業高職院校,成全國高職院校的“排頭兵”。

「改革开放四十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60年砥砺奋进,建成全国高职院校“排头兵”

60年一個甲子,一個甲子兩重天。回顧牧院的成長曆程,每一步都留下了牧院人堅實的腳印。上世紀90年代之前,學院處於“小步快跑”的階段。這一階段經歷了高考制度恢復後的“新生”,到逐步發展、夯實基礎、初具規模。上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開元初期,處於“從小到大”階段。1992年,學校落戶泰州市區;1996年,迎賓路校區拔地而起,辦學條件和辦學規模快速提升,並於1999年成為省級示範性中職學校;2001年6月19日,經省政府批覆升格為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從此,牧院開啟了“從大到強”,實現內涵提升、量質並重發展的新徵程。2011年牧院通過省級示範性高職驗收,2013年以優秀等級通過國家骨幹高職院校驗收,同年更名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2018年成功入選“江蘇省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

60年來,學院堅持以質量立校,根據市場需求設專業、根據企業要求定課程、根據崗位標準學技術練技能、根據社會評價驗質量,開設了動科、動醫、園林、農管等10個學院;積極深化產教融合,以產教創“三位一體”農牧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基底,疊加各學院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從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標準體系三方面全面加強內部質量管理,確保“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學校同時堅持以特色興校,產學研一體化推進,畜牧園、中藥園在產業規模、人才培養、研發推廣三方面均位居江蘇第一,全國一流;學院與200餘家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積極探索課堂養殖場、GMP工學結合等極具校本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當年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60年來,學院還堅持以人才強校,全面推行名學校、名專業、名教師,產學研一體化“三名一化”工程,一方面,聘請中科院院士饒子和擔任名譽院長,聘請2位院士和20多位知名教授任兼職教授;另一方面,通過“1511”“5299”“335”等工程全面提升教師隊伍質量。學校還特別實施“鳳凰人才工程”,重點培養一批優秀中青年拔尖人才,為未來發展奠定高層次人才基礎。60年來,牧院人習慣了爭取“最早”,當慣了“第一個吃螃蟹的”:在全省高職院校中最早啟動新校區建設,最早啟動高水平教師引進計劃,最早啟動實訓基地和科技園區建設;最早成立江蘇省和中國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國家水禽基因庫、省級重點實驗室是全國高職院校的唯一;自主培育的“蘇姜豬”品種獲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開創高職院校先河;科研項目申報數、項目資金額、獲獎項目數在江蘇高職院校中排名第一;2018年全國高職院校競爭力排名,在全國農業高職院校中仍然第一。

60年來,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作為中國南方14個省(市、自治區)唯一的一所農牧科技高職院校,先後為全省全國及世界各地培養、輸送了8萬餘名農牧業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為全國乃至世界農牧業發展,書寫了屬於自己的榮光。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王國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