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的品格

魔都的品格

先放結論:自一百八十年前開埠以來,上海一直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與碰撞最激烈、最持久、最深入的地方。

因此,海派文化有其複雜性,往往不能“一言以蔽之”。就如網上爭論裡,有說排外的,有說包容的,眾說紛紜。其實都有道理。

說說我的理解。在我看來,在上海這座城市裡生活的,只有三種人:認同上海價值觀、出身上海的“老上海人”,認同上海價值觀,在上海紮根的“新上海人”,以及生活在上海的“非上海人”。

是的,如果你不認同這座城市的價值觀,你就算不得“上海人”。

如果你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提倡和踐行者,那麼上海是最適合你生存發展的城市,沒有之一。

以下的觀點,描述為主,沒有嚴密的論證。

上海是一個尊重個人自由、價值地方。如果你想提升個人能力,又想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那麼,來上海吧,這裡適合你。

上海既是個夢幻的城市,也是個現實的城市。海派文化對於實力和價值的認可和尊重,如果你信奉狼性文化,熱愛搏殺,那麼上海是你的天堂。

但同時,上海人也很反感那種只有錢而沒有品味的人,比如很多外來的暴發戶,包括本地因為拆遷而暴富的人。

上海人講究“腔調”。“腔調”通俗的講就是個人形象的營造。不僅是打扮,衣著,穿戴等,你的言談,舉止,儀態,風度,眼神,做事情的方法,品格等,都是腔調的一部分。有腔調的上海人可以穿著睡衣在家裡走來走去,但哪怕是上街買瓶醋,也一定要畫好妝穿戴整齊才會出門。

上海人尊重臺面上的規則,但更尊重臺面以下的規則(由此可知上海人活的有多累)。那些只熟諳明面規則便以為可以暢通無阻的人就是上海人口中的“拎不清”,即便能和顏悅色地與你相處,但內心早已敬而遠之。

所以,上海人的包容和排外是同一種品格的一體兩面,如果你被某個“真正的上海人”冒犯了,那麼對不起,一定是你在什麼地方先冒犯了他/她,或者這座城市。同樣,如果你接受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但沒有接受他的價值觀,那麼在他們眼裡你還沒有融入這座城市,你只是生活在這裡而已。

上海人對於生活時尚和品位格調的追逐使得這裡是消費主義最好的土壤。寧願花掉一兩月的工資,也要用上最新的iphone,Gucci,LV的包包麼,能擁有還是要盡力去擁有。這種追逐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炫富或者虛榮。在上海人看來,追逐品味和消費等級是幸福生活的應有之義,哪怕這僅僅體現在外部形象上。在上海人的觀點裡,你在看得見的地方都不能做到最好,那看不見的地方只會更沒有保證。

因此,追求與自己經濟實力不相稱的生活品味在這個城市裡是不會受到鄙視的。比如有人說的工作日裡在陸家嘴的摩天大樓下成隊的西裝革履的金融精英等著吃十幾塊的路邊攤。

但同時,追逐時尚又不是簡單地追逐潮流。上海這座城市內心的氣質,是直通東京,巴黎,紐約等世界上任何一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在上海人心目中,上海永遠是那個上海,永遠站在潮流頂端,永遠內心驕傲而表情矜持。

但在不斷的外來文化和外來人口的衝擊下,這座城市能不能繼續保持住這份驕傲和矜持,恐怕是個兩難的問題。一方面,沒有新鮮血液的融入,城市的活力和肌體的新陳代謝無法持續;另一方面,競爭的加劇和環境的變遷,也讓驕傲的海派文化不得不臣服於更粗獷而融匯的外來文化,最終也許只能被鎖入小閣樓中孤芳自賞。正如葉兆言所說,“

上海將成為一座征服者的城市,在這裡只剩下兩種人,成功者或不甘心失敗的失敗者。

海納百川,同化與被同化,是這座城永恆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