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歷史上那些蓋世武將:夜襲崑崙狄將軍,二復長安郭子儀

夜襲崑崙、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將。狄青出身貧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累官延州指揮使。他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常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中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功升樞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經歷二十五戰,以皇祐五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狄青本為街頭小民。從軍之後,衝鋒陷陣,不避鋒矢,膚如刻畫。等到他擔任主帥,擅出奇計,夜襲崑崙關,成為一時佳話。大破西夏,真正意義上成為宋朝大敗北方胡人的第一人。南平蠻人,至今南寧市仍有狄青石像。箭之所及,皆為宋土,可謂一時名將。然而出身貧寒的他在聲名顯赫之時並沒有沾沾自喜,反而折節讀書,以天下為己任,可謂一代儒將。但是他因功被嫉,以武人和卑微的身世被北宋的文官看不起,最終鬱郁而死,令人哀痛。死後追贈中書令,是以武人身份擔任中書令的第一人。

細數歷史上那些蓋世武將:夜襲崑崙狄將軍,二復長安郭子儀


未嘗敗北、常十萬-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

朱元璋因亂世為功,征伐天下,功高者莫過徐達和常遇春。徐達以正兵為上,常遇春則以奇兵為主。常遇春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輔佐朱元璋西敗陳友諒、東定張士誠、北伐元氏,戰功赫赫,身經百戰,未嘗一敗,就連以穩重見稱的徐達都兵敗過,而常遇春卻沒有。可惜常遇春北伐中途死了,年僅四十。不然明朝掃清沙漠,亦無不可。

細數歷史上那些蓋世武將:夜襲崑崙狄將軍,二復長安郭子儀


軍神兵仙、國士無雙-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 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韓信可謂中國史上的戰神,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橫掃六國餘孽,大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沒有他,劉邦不可能統一天下。而且他忠心耿耿,不願背叛劉邦,甘願以不賞之功屈居人下,可謂一代忠臣。然而還是飽受猜疑,最後身死婦人之手,令人哀嘆。

細數歷史上那些蓋世武將:夜襲崑崙狄將軍,二復長安郭子儀


身滅四國、成秦霸業-王翦

王翦,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秦朝能一統天下,王翦、王賁兩父子功不可沒。他們加起來滅掉了東方五國,只有小小的韓國不是他們所滅。王翦身率秦國虎狼之師,在李信伐楚失敗後,王翦率軍打破西楚名將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滅亡六國中最大的楚國。他還出徵百越,為秦始皇一統南北奠定了基礎。王翦可謂功高蓋主,但是他為人低調,懂得急流勇退,因此得以保全。戰國得以保全自身的名將,只有王翦一人而已。

細數歷史上那些蓋世武將:夜襲崑崙狄將軍,二復長安郭子儀


二復長安、大唐中興-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後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平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與唐朝軍將發生矛盾導致長安缺乏防禦,程元振隱瞞軍情不報,吐蕃趁機長安缺乏防禦之時入寇、攻入長安;唐代宗啟用郭子儀,郭子儀調集軍隊。吐蕃佔長安10余天,聽說郭子儀與唐軍靠近,吐蕃立即逃離了長安。公元765年,唐朝官員僕固懷恩反叛,引吐蕃、回紇入寇,郭子儀在騎說服回紇,唐軍騎兵聯合回紇,大破吐蕃。大曆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郭子儀在大唐面臨浩劫的時刻站了起來,在安史之亂中擊敗安史叛軍,居功至偉,使得大唐的國祚得以延續。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可以說郭子儀就是大唐的再造者,是大唐榮耀的守護者!

細數歷史上那些蓋世武將:夜襲崑崙狄將軍,二復長安郭子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