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國系列8:周王分封天下,附詳細圖解

| 中央之國系列8 |

1、殷商故地怎麼辦?

上節分析到周王將三個最重要的大臣分封至山東丘陵兩側,以及燕山南麓,以消除來自北方以及東方的威協。這從戰略上無疑是正確的。

不過正如周人所創立的“華夷五方格局”所論述的那樣,對於已經確立了正統地位的周人來說,既然已經佔據了天下的中心,那麼勢必要面對來自四面的邊緣民族的挑戰。下一個需要重視的方位很自然的是來自南方

中央之國系列8:周王分封天下,附詳細圖解

周初分封的主要諸侯國全貌

而如果就東西部族群爭奪的重點來說,需要重視的方向則是廣義的“中原”燕山以南直至長江的區域,如果依河流為準,我們可以將這裡劃分為三個亞平原地區。由北向南依次是海河平原、黃淮平原、江淮平原

由於這一區域屬於商人故地,所以在周人取代商人成為天下共主後,為了更好鎮壓和控制的需要,便很自然的將這一地區分封給了自己的宗親,燕國首先被分封在這片區域的最北頂點。

與此同時,在這一區域的黃河北岸,周人同樣也分封了大批的姬姓封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佔據了殷商故都——朝歌的衛國

衛國這麼重要的位置,必須留給親緣關係最近者,於是,這次被封的又是武王的弟弟,是為衛康叔。

中央之國系列8:周王分封天下,附詳細圖解

在商人的故地,周安排的封國密度最高。東有泗上諸侯封堵,南有宋國控扼江淮通道,西邊更有衛國,疆域橫跨黃河四遷都城

有了這兩個弟弟一南一北監視海河平原的商人故地,周人有理由感到安心當然他們的任務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燕國更關注的是來自遼河平原的威協,而衛國則主要監視中原核心區的商人舊部。

2、有關東夷的一盤大棋

黃河以南直至淮河,我們可以籠統的稱之為黃淮平原。不過在山東丘陵北側有一條重要的河流還可以將之分為兩個區域。這條河流就是古濟水,也叫大清河。

多說一句,是不是看著它的位置很眼熟?沒錯,現在的黃河就是走得這條路線。所以說黃河是一條性格多變的母親河,說不定哪一天她就會霸佔周邊那些小兄弟的家。

中央之國系列8:周王分封天下,附詳細圖解

今黃河在下游的流路就是襲奪了大清河所得,而大清河即古濟水

齊國最初的封地北界就在濟水。不過周土既然把姜太公封在東夷的中心之地,就是想依靠他的軍事能力去收服周邊的夷族。因此齊國理想的北界會是在黃河之南,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對於這些夷人來說,黃河與濟水之間並不是它們擴張最為主要的方向。因為他們本來就主要居住集中在山東丘陵以南的黃淮地區,以及淮河一一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安徽北部地區(長江以北)。

這些夷人裡最主要的部族被稱作徐夷和淮夷,前者的活動區域在今天的江蘇徐州一帶,也就是山東丘陵的南部,後者的位置則更南,直至長江。

徐夷和淮夷的分佈位置

中央之國系列8:周王分封天下,附詳細圖解

徐夷和淮夷的分佈位置

在傳說的大禹治水將黃河水北引後,這一地區無疑獲得了寶貴的穩定發展機遇,不過無論是夏或商,都沒有真正征服這一地區

它們能做到的不過是這一區域的夷人在名義上接受中原王朝的統治罷了。

因此,對於立志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人來說,山東丘陵至長江之間的這些獨立的方國,當然並不會讓他們感到舒服。姜太公之所以被授子征戰四方的權力,最為主要的戰略目標就是消滅這些位於東南部的夷人。

相比於商人從中原核心區發起的對東夷遠征,周人可以從中原核心區和山東丘陵兩個方向同時施加地緣壓力。

這樣做的勝算比之商人自然要大很多,不過這些戰略目標要等齊國消化完山東丘陵之後才能真正實現。因此我們會看到在西周初封諸侯時,山東丘陵至長江一線的大邊區域都是空白的

但是,僅僅從北面和西面對夷人施加壓力仍然不夠理想,最好的辦法是周人能在長江沿岸再尋找一個合適的代言人以完成北—西—南的三面戰略大包圍。

很幸運,周人真的找到了,這就是吳國。

3、來自江南的遠親

吳位於長江以南的環太湖平原,這同樣是我們所圈定的三個原始東夷基地之一,所以按常理說並無可能成為周人的封地的。

如果說燕國的封建得益於周人對商人的全面征服,那麼在黃淮、江淮平原尚未征服的情況下,周人的勢力似乎還難以到達長江以南地區。意外的是,這種小概率事件還真發生了。

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傳統理應傳位於長子太伯,太王因此鬱鬱寡歡。

太伯想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深明大義”的一起主動遷到當時還極度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

“斷髮文身,裸以為飾”,這是《史記》中記載的當時吳地風俗

中央之國系列8:周王分封天下,附詳細圖解

“斷髮文身,裸以為飾”,這是《史記》中記載的當時吳地風俗

殷商鼎革之後,周武王便順水推舟封太伯第三世孫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

關於吳國的先祖是否真的這麼高風亮節,亦或吳國的這位開國之君是否真是周武王的遠房表弟,歷代一直都有深深的懷疑。

很多的觀點都認為這是後來漸被文教薰染的吳人自發的攀親之舉

但是對於此時的周人來說,這門遠親畢竟算是認下來了。

當然,周人對於血統的遠近還是很在乎的,吳國最終所給子的爵位是“子”,也就是“公候伯子男”中的倒數第二等。(最低的男爵國據說只有二個)。

儘管周人從理論上在長江以南封建了“吳國”這樣一個同姓的諸候國。但這並不足以改變環太湖平原地區的地緣屬性,對於中原的華夏族來說,吳國始終還是一個化外之國。

中央之國系列8:周王分封天下,附詳細圖解

吳國的統治中心並不像今人所想像的一直在蘇州,其間有數次遷徙。圖為在今江蘇武進的吳國淹城遺址,具有三城

而吳國對這種名義上的認親行為也並不感冒,畢竟周人還未能將整個泛黃河流域納入核心區。這種時候就想融合長江流域為時過早。

這種地緣上的距離使得吳國最終決定不買周王室的帳,而自己稱王。這就使得吳國自認為在名義上獲得了與周王室平起平坐的地位。

吳國的這種做法並非是孤例,它的冤家對頭越國,以及江漢平原的楚國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是都是屬於長江流域。

4、楚:勁敵的誕生

對於周人來說,潛在的威脅不僅來自東南方的東夷,更是來自西南方。這一次出場的方國就是來自江漢平原的楚國。

關於楚國的原始位置,我們可以從這張《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平原示意圖》看到。江漢平原就是楚人的根本所在

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平原示意圖

中央之國系列8:周王分封天下,附詳細圖解

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平原示意圖

關於楚人最初的族源(實際上也就是其上層貴族的族源),一般都認為是南遷的華夏族。有一個重要的驗證是屈原在《離騷》中的那句“帝高陽之苗裔兮”,翻譯過來也就是“我是古代帝王高陽的後代”。這裡的“高陽”據傳是黃帝的孫子

這種說法無疑也使得楚人獲得了西部族群的出身。不過比之吳國來說,他們與周人的親緣關係顯然要更遠。因此這種出身也更加可能是楚人自己附會,為的是證明自己有比周人更為高貴的出身。

無論楚人是否真的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後代,周人顯然並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地理位置決定了在周人眼裡,楚人是屬於邊緣的邊緣。周人的目光還是主要集中東部。


中央之國系列8:周王分封天下,附詳細圖解

中心—邊緣模式下的五服制度

最終楚人所獲得的爵位也是“子”。在楚人看來,這就是一種侮辱。特別是他有可能獲得的戰略縱深,比中原諸國加起來還是大的多的時候。

楚人最終亦決定自行稱王。由於到這戰國時期,楚國已經統一了長江中下游地區,並將勢力範圍推到淮河流域。因此西方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一時期的歷史並不能只貼上“周”的標籤。而應當將之稱為“周王國”與“楚王國”共同的歷史。

那麼,為什麼楚國能夠長期保持強有力的獨立狀態呢?讓我們先設定一個廣角鏡頭,將黃河長江下游的那些主要平原放在一起審視一下,看看楚國所處的江漢平原是否具有一些獨特的氣質。還是要用一下前幾天已經上過的那張老圖。

中央之國系列8:周王分封天下,附詳細圖解

環太湖平原的地理優勢一目瞭然,長江就是它可以依仗的首要天險。如果居於其上的族群不是那麼有進取心的話,據險自保的機會還是非常大的。

而江漢平原居於江北的位置決定了長江並不能成為它的保護者。它需要有其他地理優勢以保障自己的獨立性。否則這些因技術的提升而變得適合大規模農業開發的土地,只會象華北平原一樣成為其他地緣力量博弈的犧牲品

上一篇:

原文:溫駿軒 重編:程澄

本文地圖繪製於“發現中國”——地圖分享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