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是优秀的,那什么才是优秀?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做?

要知道现在对于教育的投入,早已不止是金钱,还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及高质量的陪伴。

在《不平等的童年》的书中讲到:

中产阶级家庭与底层工人家庭两种不同的教育子女的文化逻辑:

工人家庭通常奉行“放养”的育儿理念,拉鲁将其称为“成就自然成长”,

中产家庭则会有组织地去培养孩子的认知、天赋、能力,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协作培养”。

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书中提到的所有的中产家庭,都给孩子安排了大量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包括钢琴班、体育活动、教堂活动、夏令营等,这些活动占据了孩子们大部分课余时间。

尽管工作很忙,但家长投入程度很高,他们在评估这些活动的价值时,首先考虑的活动对孩子未来工作与生活有帮助。

比如,音乐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心”和“镇定自若”的能力,而体育活动培养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

而在繁忙的日程中,中产阶级孩子无形之中学会了在未来职场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

对比之下,工人阶级的孩子,他们的课外时间更为自由,他拥有更多自主权,可以自己选择活动,自己选择玩伴。

这造成的最直接差异就是:中产家庭的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更强,而工人阶级的孩子,则多比较自由。

其实我想说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每个家长想法都一样,就是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显然中产阶级的教育方式更能适应社会。

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01

什么才算是好的教育?

把孩子放在心上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李镇西

李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对学校老师而言:

如果我们只把成绩好的孩子放在了心上,而冷落了其他孩子,这是典型的教育不公。

于是,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意愿,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特色班,开设了几十门选修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以发展兴趣,培养特长。

到了初三,我们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强化升学训练,鼓励他们冲刺重点高中;同时我们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相关专业培训,让他们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升入职高。

“把孩子放在心上”,对学校来说,不应该只是一句动听的口号,而应该体现于课程设置,让每一个孩子在初中最后一刻,都有奔头。

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而对于家长而言,这些你要明白:

1、一次考试的分数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

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从长远来看,读书也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他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实在重大。

2、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将不堪其苦。

3、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4、孩子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其实,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

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02

平时家长要学会倾听、尊重。

下面的情况,你有遇到过吗?如果yes,说明你做得还不错。

1、孩子能够在你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

对一般人而言,觉得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在他们面前表现情绪。

如果孩子心理感觉和父母贴近,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愤怒、悲伤、恐惧等等。

也只有当孩子感觉与父母相处,有绝对安全感,才会在父母面前撒娇。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情绪很少,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就预示着亲子关系有些问题了。

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2、孩子会和你谈自己的想法,不担心你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孩子愿意告诉你自己的任何想法,就说明你们这段亲子关系很亲密。

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或者对孩子的想法、情绪反应过度,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愿和父母说自己的想法。

此外,孩子也能比较准确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

如果他们觉得父母不能承受,也不会告诉父母。

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3、你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成就感。

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孩子会发展出「持之以恒」的能力,他们也会更少尝试危险行为。

有些父母则不允许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

他们让孩子发展的「兴趣」,其实是自己没有被满足的兴趣或爱好。

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逼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孩子会很害怕自己让父母失望,他们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也会尤其大。

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一直在压抑中学习。

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03

这点很重要:

从小时候开始,就维系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不要到孩子大了才着急

我们期待孩子拥有美好的品格,比如善良、包容、理解、自信、独立、有耐心。而这都建立在一个被爱着、被尊重着的个体之上。

内心强大的孩子就是就是拥有父母的爱和尊重。不仅仅感受到温暖,更加让自己变强大。

在知乎看到一个这样的小故事,让我感动不已。

一个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故事里说有人给国王贡献了一条桌布。

说是桌布脏了不用洗,只用在火里一烧就干净了,原来这个桌布是石棉做的。

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烧不着的布,男孩的爸爸不顾妈妈的反对,拆了家里的电热杯,从里面拿出石棉,然后放到煤气灶上烧给他看。

果然那块石棉没烧着,反而变白了。从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点高这个事实。

二十年过去了,爸爸在电话里问他,QQ为什么登录不了?怎么下载电影?为什么显示器不亮?电脑越来越慢是怎么回事……

每当他犯懒不想回答时,他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周末,在燃气灶上安静躺着的那块石棉。

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无论你多大了,内心都会住着这样一个内在小孩。而这个内在的小孩,跟他成长的那个原生环境永远有着内在的关联。

父母的关注和亲密的爱,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两个关键。

我们需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父母重视的。

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04

你的眼界,就是你孩子的人生边界

看到过一篇文章,上面有提到身边好多高知识母亲都辞职回家,带孩子,把带孩子作为第二职业。

她是一位典型的高知全职妈妈,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离职前,曾是一线城市的企业中层管理。

这几年,在她身边,出现了一股高知妈妈返回家庭的潮流,这些精英女性都是职场中的佼佼者,返回家庭后,她们将育儿变成了自己的第二职业。

她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呢?

在她看来,教育是一门科学,她已经把它上升到了专业化的程度。

我们一直都说别人家的小孩,那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比如,对于育儿书籍的选择,很多人可能就是看看别人的推荐,她就不同,她是用以前做学术研究的劲头来做的:

先是大量搜集信息,然后再是复杂的筛选。她会仔细查阅书籍的发行量、网络评论,她还会比对不同教育流派,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认真做笔记。

她还要求丈夫和她一起学习育儿知识,参与孩子的教育。与女儿沟通时,她永远都是弯下腰,看着她的眼睛。。。

真正的教育也并没有那么复杂,它来源于最朴实无华的生活。

它可能来自你的书架,你与孩子每一次的交心谈话,也可能来自你家庭饭桌上的话题,你每一次的言传身教……

还是那句话:你的眼界,就是你孩子的人生边界。

对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或许我们无法改变阶层,无法改变体制,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

但我们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学习。

教育做人之后,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为人处世。

如果家长有任何关于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如严重偏科、学习成绩难以提升,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磨蹭,专注力不够等问题......

如果您的孩子记忆力不好,学习死记硬背,无论如何努力成绩却很难见起色;

如果您深受孩子教育过程的困扰……那你可以了解一下这消息:成功有方法,记忆有九段式,世界级记忆大师网上免费公开课。

专门针对孩子自身的学习情况制定的学习方法,讲解让你或者孩子在学习上如何快速记忆中文、英文、数字等数据的记忆方法,提高几倍的学习效率。

【爱孩子,就让他比别人更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