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啓正:教育需要走出去

趙啟正:教育需要走出去

820中國民辦教育節五週年慶典

820中國民辦教育節(以下簡稱“820”)自2013年第一屆成功舉辦以來,每屆“820”現場都邀請了來自政界、商界、文藝界及海內外眾多大咖嘉賓,820不只是一次教育人相聚的盛會,也是教育思想精彩碰撞的舞臺。在三天的時間裡,來自全球的嘉賓們用或激情、或睿智、或風趣的演講征服了聽眾,向全世界發出教育的最強音!

趙啟正:教育需要走出去

第四屆820中國民辦教育節主旨演講嘉賓趙啟正

| 趙啟正 |

上海市原副市長

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原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第四屆“820”主旨演講嘉賓


我所理解的“教育+”

我收到這次會議的邀請之後,看到“教育+”這樣一個符號,我請教宋輝先生(820中國民辦教育節發起人),我問這是什麼意思?您是不是能先闡述一下,然後我們再去發言。

他說不,我不能約束您的思想,請您去發揮,然後我們再吸收。這樣我就斗膽地走到臺上來了,說說我對“教育+”的理解。

本來,教育是人類的一個特徵,人類所專有。動物沒有教育,所以動物代代繁衍,並沒有文化的遺產。

我們不,我們有祖先創造的文字、圖書和哲學,有祖先發現的很多自然規律,我們在祖先創造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上繼續努力,所以才能進一步發展。而動物一代一代延續,只能根據達爾文的優勝劣汰規律去自然進化或淘汰。

我們一直明白科技興國的道理,各行各業都需要教育去提供人才,人人都需要繼續教育乃至終身教育。

現在忽然提出一個“教育+”,我們給它賦予什麼樣的新含義才有意義?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迅猛,中國30多年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全球化的進展也超過了世界各國人們的預期。

因此,新的事物、新的行業更需要新的人才,舊有人才需要不斷補充新的知識,這些知識應當如何很快地賦予給急需的人們?

所以“教育+”是時代的呼喚,要求我們的教育要發展得更快,要把初露苗頭的新知識及時地武裝到各個行業的人們!

“教育+經濟”、“教育+農業”、“教育+國際”等等,好像沒有哪個領域沒有“教育+”。

我從非洲回來,去了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去看看那裡“一帶一路”的進展,看了中國在那的投資項目。我深感“教育+國際”是急需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趙啟正:教育需要走出去

第四屆820中國民辦教育節


“教育+”我們可以做什麼

就以“教育+國際”為例,談談“教育+”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當前,我們中國人要走出國門,我們的企業要走出去,我們的文化要走出去,“一帶一路”有很多的項目要走出去,項目走出去,人就必須走出去。

我們改革開放的經驗很寶貴,但是到了國外不一定都適用。我們到了國外面對的不只是一個項目的合作對象,而是面對整個國際社會。因此中國人出去之前要“教育+”,首先加一個“公共外交”教育。

面對外國社會,那裡的人民、那裡的政府、那裡的法律、那裡的宗教、那裡的非政府組織,我們應該怎麼樣面對?要了解他們,知道他們的文化,知道他們的風俗習慣,知道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們才能夠和那裡的人們打成一片。

我參觀了肯尼亞的一條中國設計的新鐵路——蒙內鐵路,是由肯尼亞的蒙巴薩修建到內羅畢,全長480公里,投資38億美元,使用中國的設計,中國的鐵路標準。中國的工程師、中國的技術工人在那裡有2000多人,工程進展極其迅速,在非洲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我們很多技術人員不但能說英語,還能說點兒當地的斯瓦西里語。那裡有三種宗教,有基督教的新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我們都要跟他們和諧相處。他們尊重我們,我們也很尊重他們。

他們雖然人均GDP較低,但人家的生活是很文明的。在那裡,我們沒有看見在北京街頭所看見的不穿上衣的“膀爺”,那裡的人很有禮貌,很誠實、飯店很清潔,眼神友好,總是微笑,這是我們原來並不知道的。

我們中國人要受“教育+”的培訓,對當地人我們能做什麼呢?當地和我們一起工作的人有時有兩萬人,有時有三萬人,一箇中國人要帶動十個當地的人。

於是就需要“教育+”,需要對他們進行培訓。不僅開起重機、拖拉機要培訓,築路基,安路軌也要培訓。更專業的培訓班,每期4個月、120人,有人學鐵路管理、有人學通訊、有人學管理。那裡的人認為在中國的企業中工作很有尊嚴,也有足夠的收入,因此報名的人極為踴躍。

趙啟正:教育需要走出去

趙啟正主題演講


讓“教育+”走出去

可是我們也發現,這麼多人要學習,五年後就要通車,而我們培養的力量很有限。中國的一個交通大學的老師去了,還有中國交通集團的工程師也去了,然而還是不夠,於是我想到,我們的民間教育是不是也能為“一帶一路”服務?是不是也能夠走出去?

因此我的結論是:“教育+”是時代的呼喚,並且不只在本地服務,還要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隨著“一帶一路”走出去。

我們要加得快,加得好,因此我們的長遠任務是全球化的。

教育是萬能的,但單純的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不是一個人、一個學校的教育,而是整個社會的教育。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教育也必須是多元化;教育行業的重要性、特殊性也決定了這個行業必定是要融合、聚集跨行業的所有優秀人士。正如第四屆820中國民辦教育節的核心精神“海納百川,鳳凰涅槃”所寓示的用開放的心態去擁抱和連接一切可以連接的跨界資源,讓教育的夢想揚帆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