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譚嗣同故居發現筆記,才明白他的真實目的,難怪當初不逃跑

清朝末期,中國社會局勢動盪不安,內憂未解困難重重。逢此時機,許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為國家的命運前途而拋頭顱灑熱血。而譚嗣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專家在譚嗣同故居發現筆記,才明白他的真實目的,難怪當初不逃跑

馬關條約簽訂之後,譚嗣同徹底認清了清政府的落後與腐朽,於是他開始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並加入了維新派。參與並領導了戊戌變法,和其他幾位領導這場變法的人一起被稱為“戊戌六君子“。但是,因為慈禧太后的打壓,戊戌變法最終不得不以失敗告終,身為領頭人之一的譚嗣同,自然是陷入了性命不保的境地之中。但是,明知處境危險的譚嗣同,卻並沒有聽從康有為逃難日本的建議,而是選擇了慷慨赴死,勸說無果的康有為選擇了自己離開。

專家在譚嗣同故居發現筆記,才明白他的真實目的,難怪當初不逃跑

可是為什麼康有為和譚嗣同明明是同一黨派的,而譚嗣同卻寧願赴死也不願隨康有為逃離呢?譚嗣同的筆記給了我們答案。他在筆記中十分清楚的表達出了自己對清朝政府的種種不滿,這和寄希望於光緒帝的康有為是有著很大區別的。保中國而非保大清,這才是譚嗣同參與變法的真實目的。譚嗣同之所以選擇慷慨就義,也正是為了要讓世人看清清政府,認清滿清的腐朽與愚昧。而在一種維新派黨人中,再無第二人能有譚嗣同這份膽識。

專家在譚嗣同故居發現筆記,才明白他的真實目的,難怪當初不逃跑

​從譚嗣同的筆記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其實更接近於當時的革命黨。但不管是哪個黨派,譚嗣同想要改變中國的心都是一樣的,甘願為祖國獻身的奉獻精神也是不會變的。在那個充滿了黑暗與動亂的年代,譚嗣同選擇用自己的鮮血來擦亮世人的眼睛,也擦亮了中國前進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