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之鹽】上篇:歷史與傳承

“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尚書·說命》

【百味之鹽】上篇:歷史與傳承

【百味之鹽】上篇:歷史與傳承

梅子

所謂民以食為天,那麼食呢,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百味之首,鹽。《說文解字》中記述: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即稱自然鹽為“滷”,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

鹽作為一種大眾化的調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非常悠久的食用習慣。可以說,當人類還未從類人猿變成智人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攝入鹽了。當然,當時獲取鹽的方法,無非就是取得析出的海鹽,或者是從含鹽量高的鹽土以及礦石中取得鹽。

據研究考證,中國在夏時已產鹽,主要為海水煮鹽。主產於福建沿岸等地。殷商時,規模擴大,不僅有海水製鹽,且有湖水製鹽,不僅有製鹽工人,且有管鹽的“鹽人”。戰國時,除了有池水曬鹽,還有井滷煮鹽的記錄。

在《尚書·說命》中,就有提到,“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是殷高宗武丁任命中國刑法的鼻祖——傅說,所說的話。其中除了治國調和之精神以外,另一方面,也反應了“鹽”和“梅”在殷商時期,就備受統治階級重視。

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書籍中,亦有相當多關於鹽的記載。其中南朝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記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梁益鹽井、西羌山鹽、胡中樹鹽,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明史》記錄:“解州之鹽風水所結,寧夏之鹽刮地得之,淮、浙之鹽熬波,川、滇之鹽汲井,閩、粵之鹽積滷,淮南之鹽煎,淮北之鹽曬,山東之鹽有煎有曬,此其大較也。”從上述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對於鹽的重視和了解之深。

【百味之鹽】上篇:歷史與傳承

不同顏色鹽

因此,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政治上,“鹽”作為一個重要的食用調味品在歷史的舞臺上翩然起舞,小至民生煙火,大至國家興亡,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當然,我們的核心還是“食”,所以對鹽在古代經濟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暫且不做討論,今天主要對“鹽”做一個基礎介紹。

【百味之鹽】上篇:歷史與傳承

茶卡鹽湖

按照鹽的原料分,我們可以將其分為4類: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

以海水為原料曬制而得的鹽叫作“海鹽”;開採現代鹽湖礦加工製得的鹽叫作“湖鹽”;運用鑿井法汲取地表淺部或地下天然滷水加工製得的鹽叫作“井鹽”;開採古代岩鹽礦床加工製得的鹽則稱“礦鹽”。由於岩鹽礦床有時與天然滷水鹽礦共存,加之開採岩鹽礦床鑽井水溶法的問世,所以又把“井鹽”和“礦鹽”的合稱為“井礦鹽”或泛稱為“礦鹽”。我國幅員遼闊,東部沿海城市基本以食用海鹽為主,而中西部多以礦鹽和湖鹽為豬,其中四川便是礦鹽居多,俗稱川鹽;而青海則是湖鹽居多,歷史上被稱為是大青鹽的故鄉。

【百味之鹽】上篇:歷史與傳承

鹽場

按照現代人使用鹽的方式來分,我們也可以簡單的將鹽分為日常食用鹽和特殊食用鹽。所謂的日常食用鹽,就是一般能夠在超市買到的加碘鹽和不加碘鹽。當然,這些鹽,我們一般都會用於日常烹飪,比如炒個蛋啊,炒個菜啊,或者是鹽煮土豆啊、鐵板蟶子啊等等。根據個人口味不同,加入的鹽也不同,基本上我們吃的也就是一個鹹味。至於其他美食番劇或者小說裡面,那種畫龍點睛的用鹽量,可以說是相當浮誇了。我們普通老百姓,加鹽,突出的就是一個“鹹”的風味和口感,恰到好處,適宜最好。而那些特殊食用鹽呢,則說的是與平常我們食用鹽相比,相對少見的鹽,且由於那些鹽獨特的風味,會對料理造成特殊的影響和口感。

【百味之鹽】上篇:歷史與傳承

鐵板蟶子

【百味之鹽】上篇:歷史與傳承

鹽煮土豆

【百味之鹽】上篇:歷史與傳承

鹽 魚

關於那些特殊的鹽,小編將會在下期【百味之鹽】的文章中,介紹給大家,併為大家帶來相關的美食圖片,那麼這期暫時就告一段落,喜歡小編文章的,可以點個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