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領域的頭號網紅,故宮的成功該怎麼複製


文化產業領域的頭號網紅,故宮的成功該怎麼複製


據媒體報道,故宮博物院正在啟動一場建院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外展,將“打包”1000餘件宮廷珍藏。同時,隨著故宮南大庫傢俱展廳的開放,紫禁城開放面積擴大到80%。

近年來,故宮成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頭號“網紅”,絕不是偶然。與其它博物館相比,故宮不僅有藏品數量與質量上的天然優勢,更在營銷、創新等方面走出了一條極有特色的路子。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接地氣。談到博物館,很多人的印象是高大上、曲高和寡,但故宮給人的感覺,是始終面向大眾、回應公眾需求:不斷擴大開放面積,趁電視劇《延禧攻略》熱播開放延禧宮;展出《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等絕世珍寶,催生了“故宮跑”……此外,故宮還組織文物“出巡”外展、頻頻亮相《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化綜藝、開設文物醫院向公眾開放……可以說,公眾想看什麼,故宮就一直在努力去展示什麼,這種主動態度,就值得其它博物館好好學學。

其二,是敢創新。故宮文創無論是“腦洞大開”的新奇產品,還是讓人拍案叫絕的推廣文案,就是奔著“人無我有”去的。此外,故宮在大型博物館中率先採取常態化限流、官方微博與網友活躍互動、推動更多珍寶網上3D展覽……可以說,故宮的創新腳步從未停下。相比之下,一些博物館人們去了一次兩次就不想再去了,因為展品永遠是哪幾樣。但故宮卻是次次去都有新鮮感,也難怪不少鐵粉“N刷”故宮也不覺得膩味,這就是創新帶來的顯著意義。

其它博物館應該怎麼學故宮?曾有媒體報道,每年都有各地博物館來北京學習“故宮經驗”,但真正有成效的卻不多。其實,“故宮經驗”的精神內核,是管理理念的轉變,以及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實際上,憑故宮的巨大名氣和珍品數量,有沒有那些創新,都不用擔心缺少參觀者;但故宮管理者並沒有坐等遊客上門,而是以順應公眾需求、積極創新的姿態,更加充分地釋放故宮的社會意義、教育意義。

相比之下,國內很多博物館還是懷著一種“你看或不看,我就在那兒”的被動態度向公眾開放,我展出什麼,公眾就只能看什麼,“以我為主”的高姿態,既有機制體制上的滯後,也有主動意識上的欠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歸根結底,故宮的種種具體措施好學,但內裡那份對歷史負責、對公眾負責的主動意識,才是促成一切改變的源頭活水。這,恰是最應複製的故宮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