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制度弊端,劉邦看到了,劉徹阻止了,卻還是拖垮了王朝

外戚干政是漢朝滅亡得最主要原因,雖然劉邦曾經預見到,阻止過,但都失敗了。

雖然說漢朝的開國先祖劉邦是一個草莽小混混,但是他所建立漢朝絕對可以稱得上一個大朝。中國現在稱為漢族,文字叫做漢字,想必和當時強盛的漢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漢朝的制度弊端,劉邦看到了,劉徹阻止了,卻還是拖垮了王朝


什麼叫做外戚?所謂外戚,就是皇室中孃家人的妻族或者孃家人。在古代外戚干政是很致命的一件事,利用小皇帝無法把持朝政,外戚掌控權利,導致朝廷衰敗。而強盛的漢朝也不例外,正是由於外戚干政才走向一條不歸路。

外戚干政其實是封建社會早就產生的一種現象,早在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到了漢朝達到頂峰,漢朝之後就漸漸沒了。什麼導致這種外戚干政的出現呢?

漢朝的制度弊端,劉邦看到了,劉徹阻止了,卻還是拖垮了王朝


有兩點。第一點就是君權和相權的矛盾。戰國時期,為了中央集權,皇帝不得不採取封同族子孫為王的措施。但是,這種方式更是加重了這些藩王勾搭朝臣的現象,中央力量加速流逝。再就是聯姻,但這種方式為後來的外戚干政做出了鋪墊。第二點就是皇位繼承的侷限性。先帝去逝較早,小皇帝上位無法滿足當朝官員的利益,或者是無法控制朝廷。這個時候,他的母親就會用自己孃家的勢力來掌控大局,也就是外戚干政。

漢朝的制度弊端,劉邦看到了,劉徹阻止了,卻還是拖垮了王朝


劉邦,也就是漢朝的建立者其實有這方面的預見性。劉邦晚年,呂后漸漸把控朝政,甚至調動兵力誅殺了功臣韓信。劉邦知道後,果斷選擇戚夫人的兒子作為漢朝的繼承人,而不是呂夫人的兒子。可惜,劉邦大限將至,想要殺了樊噲也沒有做到。

漢朝發展到了劉徹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漢武帝,他總共經歷了三次外戚干政的事件。先是竇太后,不過好在竇太后不是那種太過於看重權利的女子,年紀大了以後就退出了。

漢朝的制度弊端,劉邦看到了,劉徹阻止了,卻還是拖垮了王朝


再就是劉徹的母親和舅舅,但是那個時候的漢武帝已經有了足夠的能力化解,所以這一次讓他有驚無險的處理了。第三次,到了晚年的漢武帝預見了後來外戚可能奪權,於是就採取了一些措施。一除掉了衛青的家族,二殺掉了漢昭帝的母親,防止干政。

但可惜,儘管漢朝好幾任皇帝都看到了外戚干政的結局,但是還是沒有擋住。最終,外戚王莽奪權,漢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