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這輩子做的最大的買賣:贏得聲名,丟了性命

為使異人成為“奇貨可居”,呂不韋是如何拉攏華陽夫人的?


呂不韋這輩子做的最大的買賣:贏得聲名,丟了性命


現如今,隨著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不少商人富而優則仕,從商界轉入政界,結果,大多口碑不佳,轉型多不成功。然而,在中國古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卻很低,要想富而優則仕,幾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卻出現了一個不但富而優則仕,而且還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最牛的風險投資商人。正是由於他的出現,使中國歷史從延續了三千多年的諸侯國相對自治的封建制,變成了高度中央集權統治的郡縣制,而且這種高度集權的皇權統治又向後延續了兩千多年。可以設想,如果沒有他的出現,中國歷史的走向很可能是另一種形式。這是一個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人,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由商而仕成功轉型的最牛的風險投資商人-呂不韋。

呂不韋,韓國陽翟(屬潁川,今河南禹州,《戰國策》記為濮陽人)大商人。他來往各地經營生意,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家財鉅萬。這一天,在趙國邯鄲經商的呂不韋,遇到了在趙國做人質的秦昭王的孫子、秦太子安國君的兒子-異人。身為商人,呂不韋卻對政局一向關心,他非常清楚什麼樣的資源利潤最豐厚,什麼樣的風險投資升值空間最大,他一眼就看中了潦倒的人質異人,他認為這個人“奇貨可居。”

異人既是秦昭王無數孫子中的一個,也是秦太子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中的一個。他的生母夏姬,因為不是太子的寵妃,故而繼承君位的事怎麼也輪不到異人,倒是做人質這樣危險的事有他的份,恐怕此時安國君連這個做人質的兒子也快忘掉了。所以,趙國對這個人質異人也沒有什麼禮遇,以至使異人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

回到家中,呂不韋問父親:“種田能獲幾倍的利?”呂父答:“十倍的利。”呂不韋又問:“經營珠玉能贏幾倍的利?”呂父答:“百倍的利。”呂不韋再問:“幫助立一國之主,能贏幾倍的利?”呂父答:“無數的利。”呂不韋說:“如今既便努力耕作,仍不能衣食無憂,而擁君立國,則可澤被後世,我決定去做這筆買賣了。”

既然有這麼大的利益可圖,史上第一風險投資人呂不韋,便決心放手一搏了。由是,他專程去拜訪異人。見面後,呂不韋說:“我能光大你的門庭。”異人雖然此時很潦倒,卻照樣瞧不起商人,他譏笑著說:“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門庭,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並不生氣,說:“您不懂啊!我的門庭要等待您的門庭光大後才能光大。”這一下,異人心知遇到了真人了。“乃引與坐,深語。”(見《史記.呂不韋列傳》)一場有史以來看似不可能,卻是最大雙贏的交易就此在兩人之間展開:呂不韋承諾幫助異人成為秦國國君,異人則承諾事成後與呂不韋分享秦國的土地。

怎樣才能讓這個幾乎被人遺忘的人質異人成為秦國合法的繼承人呢?呂不韋把籌碼押在了一個女人身上,這個女人就是年輕貌美正受著異人的父親-太子安國君寵愛的華陽夫人。此時的華陽夫人己被立為正夫人,一旦太子登基,她就是秦國王后。然而,夫人無子,這也是她對未來擔憂的最大心病。

聰明的商人和好醫生一樣,擅長對症下藥。呂不韋除了拿出五百金(相當於五百斤黃金,一斤為十六兩約為253克)送給異人,讓他日常用度和廣結賓客外,還拿出五百金,蒐羅珍奇玩物,親自帶到咸陽,找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以異人的名義進獻珠寶,並大肆稱讚異人的賢孝和對太子與夫人的思念。果然“有錢能使鬼推磨”,華陽夫人的姐姐便勸說妹妹,道:“我聽說,凡以美色侍奉人的,一旦色衰,寵愛也就減少了。如今你侍奉太子,受到寵愛卻沒有兒子,不如趁受寵的時候,在太子的兒子中找一個有才能又孝順的人,立為你的子嗣,作為君位的繼承人。這樣,當丈夫在世時,你會受到尊重,丈夫百年之後,所立之子為王,你始終也不會失勢。否則,一旦你容貌衰老,再想和太子說上一句話都會很難了。”見華陽夫人點頭,她姐姐繼續說:“公子異人排行居中,按順序他是不可能被立為秦國繼承人的,他的生母又不受寵愛,所以他才會主動依附於你,況且他又很賢孝,你若認他為子嗣,立他為繼承人,異人則由不可能成為國君變成了未來的國君,夫人則由無子變成了有子,你就可以一生一世安享榮華富貴了。”一席話打動了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在太子安陽君面前大讚仍在趙國的異人非常賢孝,往來者無不稱譽,且邊訴邊泣,要立異人為自己的子嗣。安國君刻玉符為約,同意了華陽夫人的請求,遠在邯鄲的人質異人被立為華陽夫人的子嗣、秦國的繼承人。太子和夫人給異人送去了很多貴重的禮物,並請呂不韋做異人的師傅,在利用金錢廣交賓客的作用下,異人的名聲傳遍了諸侯各國。一場看似難以成功的交易,在呂不韋的精心策劃下終於取了初步勝利。

呂不韋在邯鄲曾娶了一個能歌善舞的趙國美姬同居,並且有了身孕。在一次呂不韋設的家宴上,異人看中了趙姬,便起身敬酒,請呂不韋把趙姬送給他。呂不韋十分生氣,但他轉念一想,為了幫助異人,自己己花費了大量家財,現在正是等待盈利的關鍵時期,如果不同意,前期投資豈不付之東流,況且這也正是一個放長線釣大魚的絕佳時機,於是,將帶著身孕的趙姬獻給了異人。有意思的是,據說這個孩子整整懷胎十二個月才出生。

誰也說不清,送給異人一個現成的兒子,是不是呂不韋事先設計好的一個局、亦或就是呂不韋最重大的一筆風險投資?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就說得很清楚:“呂不韋娶邯鄲諸姬絕美者與居,知其有娠,異人從不韋飲,見而請之。不韋佯怒(請注意‘佯怒’,即假怒),既而獻之,孕期年而生子政,異人遂以為夫人。”不管是設局還是投資,也不管嬴政是呂不韋的親生兒子,還是疑似兒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這一筆投資,決定了呂不韋的終局,因為這個兒子不是別人,正是未來的秦始皇嬴政。

嬴政出生僅兩年,即周赦王五十八年或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發兵攻趙,史稱“邯鄲之圍”。趙國大怒,打算殺掉人質異人,呂不韋又拿出六百金,買通了邯鄲城的守軍,並把異人送到秦軍大營中。而無法逃出邯鄲城的趙姬和小嬴政,也被呂不韋設法藏匿了起來。回到秦國的異人,按照呂不韋的安排,身著楚國服裝去見華陽夫人,夫人見狀大喜,道:“我就是楚國人啊!你就是我的兒子。”異人遂更名為楚。從此,異人便稱為子楚。

又過了六年,即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即位。可是兒子熬不過在位五十六年父親,太子安國君即位才三天就一命嗚呼了。由是,子楚(異人)即位,是為秦莊襄王。當了秦王的子楚,兌現了他的承諾,封呂不韋為相國、文信侯,並將豐饒的河南、洛陽等地及十萬戶封為呂不韋的食邑。同時,尊華陽王后為華陽太后,生母為夏太后。此時,趙國也把子楚夫人趙姬和兒子嬴政送到了秦國。

至此,呂不韋的風險投資終於得到了回報,他也從一個地位低下的商人,成功地轉型為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治家,他終於可以在秦國的政治舞臺上大展拳腳了。呂不韋由商場成功轉入政壇後的表現,說明他不僅是史上最牛的風險投資商人,同時也說明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

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東周君打算聯合各國諸侯伐秦。莊襄王聞知後,任命呂不韋為帥,率軍攻滅東周,使其土地盡皆入秦,“周既不祀,周比亡”。這次攻伐,不僅使秦國獲得了河南等通往東方的戰略要地,更重要的是結束了延續八百年的周朝為天下共主的最後統治,為秦統一天下作好了最重要的準備。

接著,呂不韋又一鼓作氣積極進攻,派蒙驁伐韓,攻取了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滎陽,設置了三川郡(黃河、洛水、伊水之間)。秦的邊界逼近了魏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中原的心臟地區從此被秦佔有。從莊襄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249-247年)期間,秦佔有了大部韓地,攻取了趙國的榆次等三十七城,又攻取上黨諸郡(今山西東南部),設置太原郡。至此,秦佔有了太行山以西地區,進出太行山的要道被控制在秦的手中。

但莊襄王的命運只比他的父親好一點,公元前247年,莊襄王在位三年便去世了。十二歲的嬴政登上了王位,呂不韋的風險投資進入了全面收益期。年幼的秦王尊他為“仲父”,國事皆取決於仲父相國呂不韋。

相國呂不韋代理朝政後,並不滿足於己經取得的勝利。秦王嬴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派蒙驁再攻韓,取十二城。次年派蒙驁攻魏,取二城。第三年蒙驁伐魏,取酸棗等三十城,並設置東郡。魏都大梁己處在秦的三面包圍之中。嬴政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見《資治通鑑.秦紀一》)秦國又一次打敗了五國合縱攻秦,楚國被迫遷都壽春(改稱郢,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秦接著攻取了魏的朝歌(今河南省北部鶴壁的淇縣),衛的濮陽(今河南濮陽)。嬴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又攻取了魏的垣、蒲,擴大了東郡,使東郡從三川郡以東,沿黃河南岸向東伸展,橫插在趙、魏、齊之間。同時,使秦的領土與齊相接,並截斷了趙與韓、魏之間的聯繫,形成了秦可以對六國進行各個擊破的有利局面,為最後攻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兼併戰爭的節節勝利,並沒有讓呂不韋得意忘形。當時,最著名的是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春申君(楚)、平原君(趙)、孟嘗君(齊,秦昭王二十五年己死)。他們都是以禮賢下士,賓客盈門為榮的人,而作為即將完成統一大業的秦相國呂不韋來說,卻自愧弗如。為了研究如何完成統一全國的軍政策略,如何治理統一的國家,呂不韋以優厚的待遇,廣招天下士人,並集中三千賓客,為其著書立說。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呂氏春秋》問世。呂不韋將書張掛於咸陽城門,並將千金懸掛於書旁,公告說:有各方遊士賓客能在《呂氏春秋》中增減一字者,賞千金。呂不韋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向天下昭示該書文字的精練,來為自己的新書做廣告。這可能是中國有史以來為自己的產品做廣告的最早範例。

《呂氏春秋》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言。“以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而《呂氏春秋》被人稱為雜家。但它龐而不雜,融會貫通儒、道、墨、法、兵、農、名等諸子各家學說,有取有舍,兼容幷包,形成了呂氏獨特的思想體系,反映了呂不韋的政治思想學說。

呂不韋主張博採眾長,“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承繼儒家“德政”和“重民”的思想,而摒棄儒家一些不切實際的空談;贊同墨家“尊師”、“節葬”的主張,卻批判墨家的“非攻”、“救守”;吸收法家的“變化”、“耕戰”,但反對法家一味的“嚴刑峻法”。由此看來,《呂氏春秋》對各家學派的舍取,是以如何有利於建立統一的王朝為標準的。雖然如此,但這種建立思想體系的科學方法,卻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示。

呂不韋在政治上主張結束分裂,謀求建立以天子為首的統一王朝。《呂氏春秋》認為,戰國之所以成為一個“亂世”,是由於“詐術並行,攻戰不休”的分裂割據局面而造成的。因此提出“一則治,兩則亂”的觀點,這一觀點把國家是統一,還是分裂,與社會的治和亂,安和危聯繫在了一起。《呂氏春秋》還認為,“亂莫大於無天子”最要緊的是擁立“新天子”,重建以天子為首的統一王權,以結束分裂割據的狀況。為了政令的統一,《呂氏春秋》主張,“王者執一而萬物正”,即實行中央集權制。為了實行中央集權制,呂不韋認為必須建立一套新的統一的等級制度,即“正名分”。

在國家的施政方針上,呂不韋主張以“德治”為主,輔以“法治”。他把行德義放在首位,否定法家的單純強調刑罰。當然,後來秦朝施政方針的發展,走向了他主張的反面,這是他始料不及的。

莊襄王(子楚)去世,嬴政即位後,呂不韋在太后趙姬的要求下,舊情復燃,又恢復了早期的關係。但隨著嬴政的漸漸長大,私通太后顯然是危險的。為了自己能脫身,呂不韋找了一個性能力極強叫嫪毐的人做門客,並詐以宮刑,冒充宦官獻給太后。太后得到嫪毐如魚得水,後來還躲在雍城別宮生下兩個兒子。因為太后的寵愛,嫪毐被封為長信侯,以太原為其封地叫毐國。呂不韋下的這招棋,雖然使自己從私通太后的事情上脫了身,但卻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這是呂不韋所有的風險投資中下得最臭的一招棋。

九年後,即公元前238年,太后和嫪毐東窗事發,嬴政誅殺了嫪毐家的三族人,並殺了太后和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即嬴政的同母異父弟);車裂了嫪毐的黨羽和他們的宗族;沒收家產被遷徙到蜀地的嫪毐的門客有四千餘家;太后也被遷到雍地居住。嬴政本想借機殺掉呂不韋,但遊說者甚眾,嬴政沒有下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十月,呂不韋被罷相,遷回河南的封地。

從公元前249年莊襄王繼位,到公元前237年被嬴政罷相,呂不韋作為相國把持秦國朝政十二年之久,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頗有建樹。呂不韋入秦之初的四年間,秦國連喪三王,加之天災不斷,叛亂迭起,局面十分混亂,外部還有強敵趁機進攻,可謂內憂外患。面對這種危險的局面,呂不韋充分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渡過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平定了各地的叛亂,穩定了國內的政局;並有效地調動軍隊,擊退了外敵的進攻。在呂不韋居位相國期間,秦國新取得的土地至少有十五個郡以上,佔統一後全國總郡數的一半,為秦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遷居洛陽後,呂不韋也未賦閒。一年多以來,凡有事,大臣們就過來請教,門庭若市的呂不韋讓嬴政很不放心。此外,嬴政更擔心的是自己身世的秘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呂不韋的親生兒子。很難說贏政到底是擔心呂不韋功高蓋主,還是為了撇清自己與呂不韋沒有血緣關係;亦或是兩方面的原因都存在,嬴政向呂不韋發了一紙書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終於明白,嬴政要否定自己的一切了,風險投資終於要結束了。嬴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呂不韋飲下疑似兒子派人送來的毒酒自盡了。

呂不韋的最後結局,無論如何也不會在他的計算之內。一箇中國曆史上最牛的風險投資商人,最後就這樣死在了自己精心設計的風險投資佈局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場悲劇。但是,無論呂不韋最後的結局怎樣不堪,他卻確是一個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人。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