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那位叱詫風雲的大俠

尤太忠將軍身材魁梧,鼻大嘴闊,雙耳奇長,幾近垂肩,雙目炯炯,眉宇間兩道豎紋,酷似京劇武生相。

尤太忠將軍運籌帷幄之際,必以三指捏額頭。此時,無人敢近也。若舉手壓帽簷,意決心已下,無人可變也。若脫帽而起,必赴前沿指揮,如脫兔奔鹿,無人能擋也。若以三指摸腮,此仗勝局已定,其時將軍心境極佳,人人皆可近,事事皆可辦。

尤太忠將軍,河南光山縣人,家境貧寒,少時牧牛。鄉間有一私塾,私塾前有一片草地。將軍常倒騎牛背於草地,聽學生念《三字經》,甚覺好玩,闇誦之,即會,至今不忘。1996年3月3日,將軍與餘言此,即朗聲誦《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抑揚頓挫,一字不差。

原十二軍副軍長許克傑言:尤太忠將軍耳所聞輒終記不忘。戰爭年代,將軍到縱隊接受戰鬥任務,回來後指著地圖傳達,全旅三個團,出發時間,途經地點,過某山某河,何時到達何地,東西南北,分分秒秒,絲毫不差。傳達畢,縱隊文字命令才到,各團領導對照命令,無有差錯者。尤太忠將軍告餘:“這是沒有文化逼的。人用筆記,我用心記。打仗是要死人的,豈敢馬虎。”

懷念那位叱詫風雲的大俠

抗美援朝某日,尤太忠將軍夫人王雪晨於朝鮮地圖前考將軍。夫人囑將軍離地圖不辨字形處,指某點問將軍:“何地?”將軍答之,連指十餘地名,將軍皆應答如流,無一差錯。又指偏遠之地點,仍如是。王雪晨至今仍驚異將軍之記憶力:“朝鮮地名生僻難認,將軍當時文化不高,如何能指哪認哪,一字不差?”蓋將軍已將地圖中上千個地名爛熟於心也。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24日,過汝河。其時,河南有阻敵,河北有追兵,形勢危急矣。尤太忠將軍奉命率十六旅堅守河南之大、小雷崗,以掩護全野戰軍渡河。將軍毅然將指揮所設在大雷崗,距敵僅兩裡。十六旅激戰一日,傷亡2000餘人,終完成阻敵之重任。將軍追憶神傷而曰:“那天,困難得很啊,犧牲的人,毯子一卷,

就埋了。”

尤太忠將軍又言:“過汝河時,劉鄧曾親臨大雷崗。我勸他們快走,他們不肯。我便強拉他們進指揮所。剛進去,敵一發炮彈飛來,把我的帽子打飛了。”將軍繼曰:“後凡劉鄧作指示,我都回答‘是’,只希望他們快離開。”

解放戰爭打榆臺,首次攻城失利。六縱政委杜義德打電話問十六旅旅長尤太忠:“老尤啊,你不是很能打嘛,怎麼搞的,打了半天沒有打下來?”將軍聞言脫帽而起,直奔前沿。眾將士見將軍親臨,群情激奮,勇往直前,城克。將軍進城後,右腿被碉堡內殘敵冷槍擊穿。

1949年冬,尤太忠將軍率部參加解放重慶。大雨。劉、鄧問三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將軍:“三十四師師長尤太忠在何處?”王近山答:“部隊都在街上淋雨,尤太忠肯定也在街上淋雨。”杜義德將軍曰:“只要有一個兵在街上,他就不會進房子。”遂遣武英沿街尋之,果如所言:尤太忠將軍和士兵同在大雨中。

“文化大革命”中,尤太忠將軍任內蒙古自治區革委會主任。某日,將軍至包頭監獄視察,見被打成“走資派”的老幹部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有幾人於如豆油燈下捉蝨子,當即召包頭市領導曰:“你們把他們放出來,搞點水讓他們洗一洗澡,把衣服用水燙一燙。”市領導對曰:“他們是‘走資派’,放出去好不好?”將軍斬釘截鐵曰:“放!有什麼問題,我負一切責任。”

1957年,尤太忠將軍進軍事學院學習。將軍課餘從不復習,然各科均在良好以上。將軍告餘:“我看人家忙得很,還考不好。我是保證3分,爭取4分,不要5分。”結業時,果然各科都在3分、4分之間,無一科5分。

尤太忠將軍侄女尤嶺珠言:1959年冬,尤太忠將軍聞母病重,急返鄉。將軍家為河南光山縣磚橋鄉龍崗村。其時,浮誇風正烈,鄉民餓死不計其數。村中200餘人,僅剩40餘人,路有餓殍,鄉人骨瘦如柴,面黃如菜。將軍母親臥床不起,家人食糠。其哥尤太俊,正偕全家外出要飯。將軍見此心情極為沉重,至親好友,每家送5元錢,200元全部發完。返回時,縣長馬龍山請將軍吃飯,作陪者皆胖子。將軍大怒,拂袖而去。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鬥尤太忠將軍。將軍頭不低,腰不彎,巍然挺立,橫眉怒對。造反派只得揮拳喊口號,無一人敢近前也。將軍時任二十七軍軍長。

1972年某日,尤太忠將軍病危。王雪晨送將軍至北京治療。剛下飛機,便見一輛由吉姆改裝的救護車飛奔而來。將軍上車後一路綠燈,直驅醫院。該“救護車”為當時中央領導使用之規格,王雪晨心中忐忑不安。後乃知為周總理特意安排也。

尤太忠將軍剛正不阿,敢於直言,若違心辦事,斷頭而不為。某年某月某日,總部某領導指令廣州軍區上演某戲。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尤太忠將軍三讀劇本,認為戲中情節嚴重歪曲歷史,不同意上演。軍區政治部某領導曰:“不好答覆。”將軍曰:“我來說。”是日,將軍打電話告總政文化部某處長:“這個戲我們廣州軍區不演。”對方曰:“這是×××的指示。”將軍對曰:“天王老子的指示也不演。”其時,夫人王雪晨以目止之,悄聲言:“要冷靜,注意方式,否則不要當司令了。”將軍對曰:“怕什麼,頂多回家放牛。”持電話又補一言:“我這個司令不當了,也不演!”

尤太忠將軍為人講義氣,重交情。許世友將軍死後經中央批准土葬,北京上層仍多有非議。尤太忠將軍聞之,派人至廣西購兩棵百年楠木,直運南京,為許世友將軍制棺用。史景班將軍“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三個女兒下放內蒙古勞動。尤太忠任內蒙古自治區革委會主任時,行車上百里,專程看望史將軍之女,並將其調回南京。

1973年,鄧小平由江西回北京。尤太忠將軍聞訊,當日即隨蘇振華、李達兩將軍冒險前往探視。將軍見小平,立正、敬禮,仍以戰爭年代野戰軍政委禮之。其時,鄧小平仍屬“全國最大的走資派”。小平問:“你怎麼敢來?”將軍對曰:“您永遠是我的老政委。”

懷念那位叱詫風雲的大俠

尤太忠將軍下部隊喜歡數豬。每至一個連隊,不問人多少,只問豬多少。連隊幹部若答錯,必遭痛罵。若答少一隻,將軍曰:“官僚主義。”若答多一隻,將軍曰:“弄虛作假。”是故,將軍下部隊,秘書必先通知部隊領導:“一定要把豬數清,少一隻不行,多一隻也不行。”

尤太忠將軍原秘書潘宏亮言:1971年1月,尤太忠將軍任北京軍區內蒙古前指司令員,內蒙古軍區司令員,8月,即赴邊防視察,由東而西,行程4萬公里,每到一地,將軍指示,按標準吃飯,離開時,又指示,按標準交費。將軍所到之處,伙食費一分錢不欠。

尤太忠將軍逝世後,餘見其書桌上置一對黃山鎮石,上書對聯:品在竹之間;格在梅以上。此為將軍品格之真實寫照。將軍之品格,高潔韻同修竹,孤情操比寒梅。見此鎮石,似睹疏影橫斜,如聞暗香浮動。

記者雲:尤太忠將軍,無愧軍中猛將,人中豪傑。人知將軍之勇猛,而鮮知將軍之機智;人知將軍之粗獷,而鮮知將軍之精細;人知將軍之嚴酷,而鮮知將軍之慈祥;人知將軍之威風,而鮮知將軍之廉潔。“文化大革命”之亂,林江之禍,是是非非,曲曲折折,撲朔迷離也。人知將軍由軍長而副司令員,由副司令員而司令員,由司令員而中央軍委紀委第二書記,而鮮知將軍巍然屹立之根本,人格所致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