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目前的营商环境还需改进提高

中国网11月1日讯(记者 梁辰) “改革开放的40年,是创造奇迹的40年。”提起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感慨良多。

徐洪才:目前的营商环境还需改进提高

改革开放以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为最初的试点

改革改变中国

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背景,徐洪才谈到,当时“文革”刚刚结束,中国经济已处在了一个“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中国从此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变。

以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为最初的试点,引进外资、扩大贸易、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得社会生产力的潜力逐渐得以释放,激活了微观主体的创造性和活力,中国开始了在改革开放大道上的不断奋勇前进。

到2010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可谓稳居世界第二。据估计,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引擎”。

“现在中国经济经过调整,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而过去多年的发展也让我们从中汲取了经验教训。过去的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投资、能源利用的效率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过去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老龄化社会渐行渐近,人民群众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今后要追求一种高质量的发展。”徐洪才对中国网记者说。

徐洪才:目前的营商环境还需改进提高

农村城镇化的历程还没完成

改革永远在路上

谈到未来中国的发展,徐洪才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一方面农村城镇化的历程还没完成,仍在进行时,预计在2030年中国城镇化有望达到接近70%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现行的标准,当人均达到1.2万美元时,即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帮助3000万贫困人口脱贫,防控重大风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打赢“蓝天保卫战”。在这“三大攻坚战”完成后,中国将进入一个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中国的改革目前进入了攻坚阶段。对此,徐洪才强调,中国目前还未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很多体制、机制的障碍依然存在,改革的任务还未完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60项重大改革任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例如国企的改革,这方面我们还未完成,很多国企还没有完全面向市场。

徐洪才说:“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的营商环境还有需要改进提高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曾指出,要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这就是要让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能够公平竞争。这一负面清单制度已经过修改,有望今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同时我国的‘放管服’改革,也是围绕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展开的,建立一个透明、完整、高效、法制化的市场,通过市场竞争让生产要素得到合理分配,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如在市场管理方面,过去我们政府更多的是通过行政干预,未来要使市场占主导,政府则发挥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作用,引导市场有序发展,培育市场的竞争机制。

过去几大经贸试验区的经验也要在全国推广,打造高水准、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

徐洪才:目前的营商环境还需改进提高

中国经济成就归根到底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

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

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改革的红利已经都释放出来了,那么今后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有效地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对此,徐洪才谈到,“中国经济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我认为归根到底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

我国这种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结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我们在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最终目的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多层次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因此,未来还应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