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有哪些歷史名人?

育兒奶爸


蚌埠,位於安徽省北部,下轄懷遠、固鎮、五河三縣及禹會區、淮上區、蚌山區、龍子湖區。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即有東晉名門望族——龍亢桓氏,又有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一門忠烈——懷遠常氏。還有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的兩位烈士。

歷史名人有:

漢 代經學大師一一桓榮:字春卿,懷遠龍亢人。東漢經學大師。據《續漢書》載:“榮本齊人,遷於龍亢,至榮五葉”。又據《東觀記》載:“榮本齊桓公後也”。劉莊即皇帝位(漢明帝)後,封其為關內侯。並賜墓地於首山之陽。桓榮早年跟隨老師朱普學習《尚書》,榮將四十萬言刪減為二十三萬言。

懷遠龍亢,原有桓榮故宅,碧雲宮,道旁尚存碑一塊,上書“桓公故里”四個大字。洗硯池。在龍亢北二里唐莊東,仍有桓公墓。

桓鬱,字仲恩,桓榮的次子。永元四年(公元93年),代為太常。桓鬱再度將《尚書》刪定為十三萬言。

曹魏謀士——蔣濟。字子通,懷遠縣平阿(今唐集)人。為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輔臣。大將曹爽專橫揚扈,輕改法度,蔣濟誅惡除暴,以法繩之,加封都鄉侯。諡封景侯。

桓溫,字元子,龍亢人。312年生,東晉宛陵(今宣城)太守桓弈的長子。娶明帝長女南康公主為妻,拜為駙馬都督。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升為徵西大將軍,封其為臨賀郡公。他進行的三次北伐戰爭,在歷史上留下丁重要的一頁。鹹安元年(公元371年),前秦符堅率兵攻晉,屯兵洛澗(今淮南市洛河鎮)。桓溫率兵二萬自廣陵(今揚州)迎敵到此,大破秦軍。

桓溫不但是一個軍事家,而且是一個文學家,書法家。著作有文集二十卷傳於後世。對於桓溫的評價,歷史上有褒有貶。郭沫若稱他“是一個頗有作為而又野心勃勃的人”,范文瀾稱他“是當時最有才幹的野心家。”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懷遠縣常家墳人。
釆石磯常遇春大腳印


1355年,釆石一戰,常遇春飛身躍上三丈多高的磯上,眾皆披靡,從此威名大震。此後十五年,跟隨太祖,戮力中原。封鄂國公。1368年與徐達一起北伐,掃平北方。1369年班師途中,暴疾身亡,年僅40歲。追封開平王,諡日“忠武”賜葬南京鐘山北麓。常言:“我能將兵十萬,可以縱橫天下”,軍中稱“常十萬”。朱元璋稱他為:“奇男子”。人稱:“懷遠黑太歲”。可謂有明一代開國之殊勳者也!

湯和,(公元1326一1395年),字鼎臣,鳳陽東湖村人,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名將,明朝開國元勳,也是朱元璋的里黨同鄉。終年七十歲,是明初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唯一一個得以善終的大將,雞籠山功臣廟排第五位。追封東甌王,諡襄武。葬原籍蚌埠市龍子河東岸,曹山南麓。

花雲,明朝名將,懷遠人。1321年生。貌偉而黑,驍勇絕倫。136O年5月,陳友諒以舟師入寇,圍攻太平。花雲被擒俘,至死仍破口罵敵,其聲猶壯。敵人砸碎了他的頭顱。年僅39歲。追封為東邱郡侯,葬上元縣(今當塗)南五十里之水橋。

常榮,常遇春再從弟,從岐陽王李文忠(常遇春副將,朱元璋外甥,雞籠山功臣廟排第三。),戰死阿魯渾河,年僅三十五歲,贈懷遠將軍。明初英烈之一。葬賈村。

常茂,常遇春長子,封鄭國公。

常升,常遇春次子,封開國公。

徵南將軍朱能,字士弘,懷遠人,父親朱亮。靖難之役,勞苦功高,冊封成國公。永樂四年14O6年,外兵侵犯邊境,明成祖朱棣用兵安南(今越南),以朱能為徵夷將軍,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張輔為左右副將軍。9月,明軍抵廣西龍州,朱能病死,追封東干王。諡武烈。

李遠,(?——1409年),龍亢人。襲父職為蔚州(今河北省境內)衛指揮僉事。在靖難之役中,為燕軍戰勝南軍上下了赫赫戰功。封安平侯。追封莒國公,諡忠壯。兒子李安,嗣伯爵。朱棣贊日:“將軍以輕騎八百,破敵數萬,出奇應變,雖古名將不過也”。《明史》評價:“遠,沉毅有膽略,言論慷慨”。

年富,字大有,別號謙齋,生於1395年,梅橋鄉楊家樓人。永樂年間,會試中鄉貢。明戶部尚書。1464年卒。賜諡恭定。葬楊樓村青溝南岸。

楊應聘,懷遠縣塗山腳下下洪村人,(1556一162O年),字行可,號楚璞,民間俗稱楊都堂。祖父楊時秀,字叔茂,號禹峰,曾仕山東按察司僉事。父楊逢辰(貢生)。

萬曆十一年(1583年)中進士。歷任光祿寺少卿,太僕寺正卿,寧夏巡撫,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制三邊(寧夏,甘肅,陝西)軍務等。世人對其有“柱鎖玉門,增雄百萬”之讚譽。追贈兵部尚書, 楊應聘墓在荊塗風景區下洪,邑人稱“楊都堂墳”。

林之望,字伯穎,又字遠村,懷遠人。1844年中解元,後中進士。三年後入翰林院,1856年升任御史,後官至都察院。歷掌江西道,京畿道監察御史。累遷刑科,戶科掌印給事中。晚年任陝甘總督。與侄林介弼合稱“江左二林”。

年羹堯,(1679一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祖籍懷遠縣北,後改隸漢軍鑲黃旗,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宋玉琳,字建侯,亦名豫琳,光緒五(1879)年生。同盟會員。191O年秋,率97名江淮志士奔赴廣州。1911年農曆3月29日下午5時許,起義爆發,宋玉琳約數人,加入黃興所部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帶頭衝鋒陷陣,後彈盡力竭被捕, 殘遭酷刑。訊供時,慷慨陳詞,大義凜然,遂英勇就義,時年32歲。宋玉琳烈士忠骨葬於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並將英名列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碑記。

民國後,懷遠人民在白乳泉左上方建起了雙烈祠,紀念宋王琳,程良兩位烈士。

程良,城關人,原籍常墳區崗廟鄉瓦房村。1883年生。1911年3月29日下午,起義爆發,程良與宋玉琳同至小東營出發,攻打兩江總督衙門,後又轉戰華寧裡。戰至日暮,衝入敵陣,如入無人之境,奮力槍殺,血殷襟袖,直至彈盡被縛,後被水師提督李準殺害。就義時,年僅28歲。程良烈士的忠骨葬於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墓,並將英名列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碑記。


201150317730荊郭居士


蚌埠,簡稱蚌,別稱珠城。是安徽省地級市,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地級市,素有禹會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稱。歷史上蚌埠出現過很多名人,他們文韜武略,名揚四方。

1.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2.年羹堯



年羹堯(1679年—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屬安徽),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但翌年十二月,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3.林之望


林之望編

林之望(1811年-1884年),字伯潁,亦字遠村,安徽懷遠縣河街人。為清季末葉本縣重要歷史名人、詩人、高級官員之一。祖籍福建莆田,明末因避沿海倭寇之亂而內遷,先家鳳陽,後來懷遠。數代書香門第,所謂“九龍世澤”。祖父晉奎公,以萃科官貴州司馬,品學兼優,素為鄉里稱頌,文章錦繡,收載《本朝百二名家集》,事蹟見諸《皇朝經世文編·循吏傳》,著有《洗蓬仙館詩·文集》等。父名士佑,庠生,淡泊明志,隱逸不仕,生平著有《綿汾瀟湘詩賦》等。

4.蔣濟



蔣濟(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孔崗)人,曹魏重臣,四朝元老。歷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官至太尉,為曹魏出過不少有價值的建議。 蔣濟在漢末出任九江郡吏、揚州別駕。後被曹操聘為丹楊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主薄,西曹屬,成為曹操的心腹謀士。魏文帝繼位之後出任右中郎將。魏明帝繼位之後出任中護軍,封侯關內。曹芳繼位之後,出任領軍將軍,封昌陵亭侯,又任太尉。正始十年(249年),蔣濟隨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晉封都鄉侯,同年卒,諡曰景侯。

5.朱能



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懷遠(今安徽懷遠)人,明朝初期名將。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隨燕王徵漠北,驍勇善戰。他在靖難之役期間奪取北平九門,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在靈璧俘虜平安等南軍名將,收降十萬南軍,累功至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加太子太傅。

永樂四年(1406年),朱能擔任徵夷將軍,征討安南,不幸病死於軍中,追封東平王,諡號武烈。


飄搖的炊煙



土土街


安徽省蚌埠市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說它古老,是因為此地數千年之前就有人類活動,並且很早就形成了城市。說它年輕,是因為一直到1947年,“蚌埠市”這個名字才開始有。

有的答友質疑生活在蚌埠市1947年前的人不算蚌埠名人,因為那時沒有蚌埠。這是不對的,炎帝,黃帝的時候也沒有中國的名字,你不能說炎黃不是中華始祖。

蚌埠歷史悠久,名人輩出,而且往往有不少世家門第,連續兩代甚至幾代都是名人。這裡找了四對青史留名的父子,大家看看是不是這樣。

第一對父子:家天下的始作俑者——大禹和夏啟。啟廢除了之前的部落禪讓制,建立了世襲制的夏王朝,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第二對父子:東晉權臣——桓溫、桓玄。桓家是東晉的世家大族,權臣桓溫領導了北伐中原,取得了一些進展,晚年曾逼迫晉室給自己加九錫未能得逞。他的兒子桓玄則走的更遠,自立楚國,被稱為桓楚,很快失敗。

第三對父子: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常茂。常遇春是明初的大軍事家,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他堅持並統軍多次北伐北元勢力,把他們趕回了草原,居功至偉。他的兒子常茂也是一員虎將,在評書《明英烈》裡面有他,不過和史實不完全一樣。

第四對父子:雍正王朝寵臣——年遐齡、年羹堯。年遐齡為官低調,做到了方面大員,被封公爵,即使是其子年羹堯獲罪也沒有牽連他。年羹堯是其次子,名氣比父親大很多,本來是雍正最為信賴的大將,作為大將軍平定了青海,穩定了雍正王朝。但是他不像其父那麼低調,居功自傲、賣官鬻爵,引起了朝臣嫉恨和雍正猜忌,最終身敗名裂。


磨史作鏡


蚌埠,簡稱,別稱珠城。是安徽省地級市,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

地級市(公元1947年元旦)。下設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龍子湖區四個市轄區,管轄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三個縣。民國時期曾是安徽軍政府駐地鳳陽縣政府駐地。

蚌埠,總面積5952平方公里,總人口376萬多,境內山水相連,四季分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史載蚌埠“古乃採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譽。

蚌埠歷史上的名人主要有南北朝的桓溫桓玄,明朝的常遇春朱能,清朝的年羹堯,發現了吧?蚌埠,尤其是懷遠,是一個出名將的地方。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後,宣城內史桓彝長子。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因溯江而上滅亡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戰功累累。後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桓溫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錫,但因謝安等人藉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實現。死後諡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後,追尊為“宣武皇帝”。

桓玄(369-404年), 字敬道,小字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將領、權臣,大司馬桓溫之子。形貌瑰奇,風神疏朗, 襲爵南郡公,世稱“桓南郡”。先後消滅殷仲堪和楊佺期,除掉執政的司馬道子父子,把持朝權[3] 。歷任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相國、大將軍,晉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晉安帝禪位,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 不久,劉裕舉北府兵起義,桓玄敗逃江陵重整軍力,遭西討義軍擊敗。試圖入蜀,被益州督護馮遷殺死,時年三十六歲。博綜藝術,善屬文 ,著有《桓玄集》二十卷。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

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懷遠(今安徽懷遠)人,明朝初期名將。朱能早年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隨燕王徵漠北,驍勇善戰。他在靖難之役期間奪取北平九門,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在靈璧俘虜平安等南軍名將,收降十萬南軍,累功至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加太子太傅。永樂四年(1406年),朱能擔任徵夷將軍,征討安南,不幸病死於軍中,追封東平王,諡號武烈。

年羹堯(1679年—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屬安徽),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但翌年十二月,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歷史知事


蚌埠又稱”珠城”,歷代名人不少。

大禹,五帝之一,因治水有功,被提拔為領袖,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

啟,大禹之子,夏朝建立者。

卞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石收藏家。

陳勝,秦末農民起義領袖,被司馬遷載入《史記.陳涉世家》。

桓溫,東晉政治家,文學家。

湯和,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家。

常遇春(1329至1369),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元勳,歷任統軍元帥,馬步兵大元帥,封鄂國公,與徐達同稱“才勇”。

林之望(1811至1884)為清末高官,詩人,有《洗蓬仙館詩.文集》等傳世。

年羹堯(1679至1726),進士及第,官至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

朱能(1370至1406),字士弘,明初名將。

徐介藩(1901至1983),大校軍銜,1961年升少將軍銜,政協三,四,五屆委員。

還有韓成,耿再成,敦肅皇貴妃,馬文波,李遠,宋玉琳,常茂,仲米輝,孝康皇后等


綺閣書生


蚌埠,又稱”珠城”。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地級市,國家三線城市,安徽第一個城市。四區三縣(禹會區、蚌山區、淮上區、龍子湖區、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

我在蚌埠居住一年,非常瞭解這座城市,寫一首詩,獻給蚌埠:

蚌埠

淮河兩岸珠城闞,中國南北分界線。

大禹會盟諸侯地,啟夏王朝四千年。

雙墩遺址文史前,大明王朝發軔端。

湯和雄烈風月長,東晉桓溫美名傳。

羹堯青藏數平叛,乾隆到此常留戀。

東方芭蕾花鼓燈,五河民歌情纏綿。

固鎮玉雕當世冠,懷遠石榴綻香遠。

千里淮河第一港,百鳥朝鳳迎客船。



蚌埠,歷史久遠,名人輩出。素有”禹會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稱。


主要名人有:

懷遠人,他奉命治理洪水,在懷遠舉行諸侯大會。殺死遲到的防風氏,樹立威信。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礎。被舜選為繼承人,曾征伐擊敗三苗,塗山上有禹王宮遺蹟。

懷遠人,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王朝夏的建立者。

陳勝 固鎮人, 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

桓榮 懷遠人,東漢經學大師,太子太傅。

桓彬 懷遠人,東漢著名文學家,文與蔡邑齊名。

桓溫 懷遠人,東晉政治家,文學家。

常遇春 懷遠人,明代開國元勳。消滅陳友諒,俘虜張士誠。北伐破燕都,元帝北逃。凱旋而歸,途中染病身亡。封鄂國公,追封開平王,諡忠武。

年羹堯 懷遠人,康熙、雍正年間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

宋玉琳 懷遠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程良

懷遠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史玉柱 懷遠人,巨人集團董事長。

袁貴仁 固鎮人,北師大原校長,教育部部長。

文體明星有:

蔣雯麗、孫國慶、解曉東、祖海、李婭、張亮亮等。

我是詩書行者,敬請關注,謝謝!

如果有遺漏的名人,請您補充,謝謝。


行者顧勇詩書原創


蚌埠1947年才設市,47年之前沒有“蚌埠”一說。蚌埠以前屬於鳳陽,蚌埠龍子湖以東屬於鳳陽官話,講話不說“俺”。以西口音偏懷遠話。蚌埠就不談歷史了,談歷史就是談鳳陽和懷遠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