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即将过半,你居然还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高考最佳计划奉上

高三即将过半,你居然还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高考最佳计划奉上

高三即将过半,2018年高考的脚步愈发逼近。各位高三学生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一定要合理安排好每日学习时间。

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不仅能够让学习变得井井有条,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大家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高考。

今天,小简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的这篇文章,是关于如何规划学习。如果你没有学习目标,不知道如何制定计划,希望认真看一下本篇文章,高考加油!

一、学习目标要明确

很多人都说,高考就是挤独木桥,然而在我看来,并不完全这样。高考只是我们的一个起点,而最终走向何方,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为了打赢这场战役,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定自己的终点在哪里,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你才能朝着这个方向,越来越靠近。

高一和高二的时候,每天的学习任务大多由老师布置,你只要跟着老师的步调按部就班的学习就可以了。

一步入高三,所有的课程都要重新学习一遍,知识量瞬间加大,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面对漫天盖地的习题和考试,常常让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经常是做着数学题又想着英语卷子还没有做,看着语文阅读又想着考试题目还没有改。每天都很忙碌,却看不到实际的学习成果。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并不清楚哪些知识是掌握的,哪些是不清楚的,几门学科摆在面前,整个人都要崩溃。高三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的成绩就很不理想,这给之前考试成绩都不错的我很严重的打击,让我对高考更加的没有信心。于是,我决定让自己暂停,客观冷静的去分析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发现了问题所在。高三的学习和高一高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对应的方法也要有所改变。面对全面的复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学习目标,这是你能够充分高效利用时间的有力保障。如果在全面复习当中没有目标,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当然不会做到心中有数。由此,我才发现,明确学习目标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呢?我的经验是,要有大目标,也要有分阶段的小目标。

只有大目标你会看不到阶段性的成绩,很容易放弃,只有小目标到了后来会很茫然。大目标的作用是给我们的学习指明一个整体的方向,可以是你最后要考上的大学,也可以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要达到的目标,总之,大目标一定是方向性的,需要较长时间和毅力才能够达到的目标。小目标则是具体的实施计划,可以细化到一个礼拜,甚至是每天。小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你的复习状态而定,只要是有利于大目标的达成,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需要去调整。

比如说,我的大目标是北大,那么首先我要清楚北大历年的分数线是多少,以此作为总体目标分数,然后结合自身的情况,确定每科的目标分数。每一个分数,都一定是我们“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分数,一定是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分数,不要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定一个高目标,这样会让自己非常挫败。每个人擅长的学科不一样,千万不要求平均,针对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确定合理的适合自己的目标。当你确定了大目标时,就觉得每天都在朝成功更近一步,学习起来也充满了动力。

高考是一场马拉松,如果说大目标是我们成功的终点,那么小目标就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里程碑。确定小目标,就是让我们每一步都走的更加清晰,让我们每一天的学习目标明确且高效,你能从完成目标的喜悦感里获得强大的动力,也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弥补。在定小目标的时候,不要太急功近利,要一步一步踏实的走,最好是每天都能完成,每天都能给你带来成就感的目标。

拿我的例子来说吧,我的语文是相对弱势的学科,我希望可以达到135分,可我现在只有120分,我不能把下次考试语文135分作为我的小目标,这在短时间很难达到。我也不能为了弥补弱势学科,就规定自己每天做两套语文卷子,背诵三小段美文,这在时间分配上不科学,而且语文是个见效慢的学科,如果我这么做了之后没有得到希望的结果可能就从此放弃了。所以,我的小目标是,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阅读美文,看十个生僻的词组。这些完全可以在课余时间做并没有占用大量的时间,但是却让你的语文成绩你潜移默化的有所提高,这样的小目标就是适合自己并且有成效的。这里提醒大家的是,小目标不要太过复杂以及太过空泛,一定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太难就可以达到的,一定是具体的。比如说,我每天规定自己背十个英文词组,多做一道数学大题,这并不是多繁重的任务,我是可以坚持完成的,而且每当完成任务,我也非常有成就感。这些事情虽小,但日积月累,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当你确定好了目标,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当日事当日毕,今天的目标就要今天完成,不要想着明天完成也还来得及,这样只会让你的负担越来越重,以至于最后放弃。

每当完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都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带着这样的满足和乐趣,开始下一段的学习之旅吧。

二、安排科学、可持续的计划

确定了学习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科学的学习计划。在整个高考复习阶段中,目标和计划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项内容。如果只有目标而没有计划,目标就变成了一句空谈,如果只有计划而没有确定目标,你就会迷失方向。

每个学校都会为高三学生制定大概的时间安排,来确保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全部复习。但是每个人的复习进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不一样的,整体的时间安排可以作为复习阶段性时间点,却不能保证你能够在这段时间内收获到最满意的学习成果。在没有制定计划之前,我的学习充满了盲目性和随意性,所有科目想要门门兼顾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常常处于今天狂做数学题,第二天就去啃课文,想起来什么就学什么的状态,一临近考试更是手忙脚乱,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让我去复习。即使是这样,考试前还是心里没谱,总觉得这个也没看,那个也没记住。如果你和我一样,也处于这样的状态,请一定要及时审查自己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表,它能让你的学习生活高效而有序。

尽可能早的制定计划,就越早的避免了时间浪费。在这份计划中,不仅要有时间安排,也要有学习内容安排。时间要科学,内容要充实。我把高三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整体全面复习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归课本,把握基础知识,掌握知识脉络。重读课本的时候,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不仅要把主要的知识点吃透,还要关注那些平时没有注意的小知识点,并配合做些基础题进行巩固。不仅如此,我们在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一定要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深度发掘各个知识点之间内在的关系,只有做到这一步才算任务完成。有些题目似曾相识又一时之间摸不着头脑,看了答案又恍然大悟、频繁的马虎犯些小错误,或者是做选择题的时候即使做对了也不知道正确的解题思路,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对基本的知识点不明确。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才能融会贯通。第一阶段是非常消耗时间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戒骄戒躁,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大量做题,重点复习。

有了第一阶段做基础,这一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重点,巩固提高。我们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同时,要重点看我们不足的学科,争取给这些学科的分数提上来。大量做题能够帮助我们更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我们把遗忘的知识点再捡起来。这里一定要注意,大量做题并不代表着做题数越多效果越好,也不意味着什么题目都要做。高三争分夺秒,海量的习题册你根本就做不完,对于题目也要进行筛选。熟悉的题目头脑里过一遍解题思路就可以了,没见过的题型或者是不熟悉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做,这样不仅保证了做题的数量也保证了质量。除此之外,做高考题也必不可少,你能通过高考题去抓住重要考点,更加明确重点复习的方向。在做高考题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尽可能的一气呵成,就像自己在考场一样,通过一次次的模拟来增强手感和题感。

第三阶段:查缺补漏,总结错题。

在经历大量做题的阶段后,总结错题非常有价值。把这些题目再挑出来重新做一遍,考察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碰到相同类型的题目是否能够做对。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到一个题目貌似做过,有印象,但是却怎么都想不起来,一看答案又瞬间都记起来了,这种断片的现象要是出现在考场上不是追悔莫及吗?所以,我们要查缺补漏,重视错题,不要屡次犯同一个错误。

规划表因人而异,适合自己最重要,一个科学的规划表能够让你有条不紊的复习,因为一切尽在你的掌握之中,所以临考前也信心满满。在安排学习时间的时候,不要忘记安排适当的娱乐时间。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高考也是个体力活,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怎么行呢?当你看不进书,脑子一团浆糊的时候,千万不要勉强自己,不妨出去走走,或者听听音乐,之后再回来继续看书,效果会更好。身体、心理和学习相结合,才能走的更远。

三、计划具体可行是关键

计划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就是一纸空文,具体可行的计划是能够战胜高考的额关键因素。

很多同学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语句非常空泛,例如、我要认真预习,坚持每天复习、要完成重点背诵等,但很快这张表格就被试卷和习题册淹没了,计划好的时间也被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给打破了,这些表决心的语句对实际的学习根本没有用处。为什么当初信誓旦旦一定要坚持完成的计划表没有了实际作用呢?其实,并不是你对计划没有足够的重视,也不一定是你的计划不科学合适,而是当你的计划都太空泛,你很难抓住重点立即行动,所以你的计划,每一条都一定是具体的,而不是口号式的语句。所谓的具体,就是你要落实到做什么,所谓可行,是你经过努力做得到。

试想一下当你看到“认真预习”这四个字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你要什么时候预习,要预习哪些内容,需要多少时间,再重新规划需要耗费时间,行动起来也没有了仪式感,不是紧张重重就是漫不经心,这样怎么会有好的预习效果呢。

一个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计划有两个要素,第一是时间,第二是可能性。计划的时间跨度要适宜,一周一份计划比较好,时间太长能够掌控的因素比较少,很难做到“具体”。以周计划为例,首先,你要确定一周之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段,然后写出每个时间段都要做什么。较长的时间段学习比较难以掌握的或者是自己薄弱的学科,零散的时间可以记点英文单词,数学公式等。科学的时间安排一定要适合自己,不要看大家都在学什么你也跟着学什么。我早上的记忆力比较好,所以早上都安排一些需要记忆的学科,晚上八九点的时候犯困,我再背书很容易睡着,于是这段时间我就复习数学,让自己的脑细胞处于亢奋状态。这样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学科特点去安排时间,效果更好。确定好时间段,就要保证在这段时间里是有所收获的,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去安排任务,不要负重累累,也不要太过轻松。我就曾经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明明一个晚上能够背下来的课文,我担心自己记不牢就背了三四个晚上,结果大脑早已经疲惫,记忆也不清晰。虽然经验告诉我们重复重复再重复,但是没有价值的重复只会让自己身心疲惫。所以,要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规律,让学习时间充实而高效。

为了严格执行计划,要把计划书放在显眼的位置上,每次完成后都做个标志来增加成就感。我也会把喜欢的话写在上面,时刻激励着自己,每当学习劳累的时候,抬头看看我的计划书,就又战斗力满满了。

四、制定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计划

高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时间总是不够用的,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不要平均分配力量,要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高一的时候,刚从初中到高中,对学习的节奏和内容很难把握,优劣势的学科区分并不很明显,所以我们各科兼顾,力求平衡发展。高二文理分科,我们也要平均分配力量,避免“短腿”科目。到了高三,进入总复习阶段,想要平衡发展真的力不从心,很多时候疲惫不堪,但是分数依然没有提高多少。我刚进入高三的时候,当了一阵子的拼命三郎,语数外和综合科目,每科半个小时,利用晚自习以及放学回家的三个小时来学习。我发现,对于数学来说,半个小时根本就不够,有时候也只能做两道大题,经常占据其他时间,而语文需要背诵的比较多,晚上大脑经常处于混沌状态,盯着书本时间一晃而过。因为时间很零碎,整个晚上都是忙完这个忙那个,睡前脑子里一团浆糊。后来,我跟一个要好的朋友提及此事,他跟我说:“你又不是超人,怎么可能一个晚上什么都学会,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欲速则不达,我越是门门都都兼顾,越是什么都学不精,吃不透,怎么会有好结果呢。于是,我给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了重新的规划。

有了之前的教训,我的新计划要“因科制宜”,确保重点,狠抓弱科,平衡发展。所谓重点,包括自己学习中的弱科,以及各个学科中的重点内容。无论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是三门主要课程,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这三门课充分的时间。 每个人都有感到困难的部分,有的人觉得阅读很难,有的人在数学上困难重重,对于我来说,英语的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起来有些吃力。针对我的英语情况,我制订了补习英文的计划:每天完成各科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安排一个小时的时间系统学习英语,分模块巩固提高,每天一个题型,一周一个循环,集中两个月的时间专攻英语,将问题逐个突破,果然我的成绩提高了。每天的学习任务重,千万不要想着能够一下子把所有的成绩都提高,一定要找到重点,从最薄弱的环节开始,集中力量歼灭难点,这样的学习计划,对于补差或者是提高,都是很好的方法。

计划是要根据学习情况而变动的,重点也会随着复习阶段的不同而不同。高三一年的复习中,我对各科的时间分配都是有变动的。全面复习阶段,我把重点放在了语数外上,对文综的投入比较少,因为这三科是重点学科,基础一定要打牢以后才好拔高,而在这三科中,语文基本利用零散的时间做积累,数学和英语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第二阶段,语数外依然是重点,但对综合科目也加大了精力,到了四月份,语数外成绩相对稳定,主要查缺补漏,而把重点放在文综上,平日的积累能够让我在短时间内抓住文综的重点,快速提高成绩。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做出合理的安排,是我高考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务必要结合自己各学科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清优劣势,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性,让各科能够均衡的发展。

五、长短计划相结合,动态调整效果好

一进入高三,不管是内容量,还是周遭的学习氛围都让人感到紧张。面对这么多的内容安排,一开始做计划的时候,我也有点摸不到头脑。有时觉得计划安排的很好,但是实行起来又有些死板,临时更改计划又有没按时完成的负罪感,这让我执行计划的时候心态很不好。于是,我开始更改我的计划,比如之前安排学语文的时间,我总是被数学题占用,那么我的新计划就给数学多点时间,可计划刚改完不久,就发现了语文上的学习漏洞,原来的时间并不够集中突破语文难点,就又重新更改安排。不断地更改我的计划仿佛并没有让这份计划更加的适合我,而是变得有点乱无章法,计划也随心情而定,进而学习又出现了混沌忙碌的状态。如何能够严格执行既定的计划,又能根据实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变动成为了一大难题。

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计划做的再详尽再具体,也有些不能预料到的情况发生,比如学校组织活动、生病休息等,所以你不能把所有的时间点都安排的满满的,留一些机动时间出来,使其更加灵活。实践中我发现,一份计划永远都不够用,或者说,一份计划永远不能够满足你日常学习变化的需要,你需要plan B, 甚至plan C,才会达到最终的目标。于是,我制定了三分计划,分别是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和临时计划。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有相应的学习安排,既有固定的内容,也留出了弹性时间方便调整,真正做到“胸中有丘壑”。

长期计划一般是方向性的,不需要太具体,要起到复习大纲的效果。可以是一学期需要突破的重点有哪些,也可以是每科都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水平。短期计划要有步骤性,时间以一个月或者是一周为宜,内容要具体且详尽,比如说这个月要学习哪几章,练习题做到哪几页等,临时计划基本都是出现临时事件,所以应提前一天计划安排好,比如明天如果有模拟考试,你需要临时安排考前复习,这就和平日的复习有所不同。要将一个学期的方向写出来,再将一个月所要做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分成四周,再把内容细化,具体到每周做些什么,然后再分配到每一天做什么。这个过程虽然很繁琐,但是很有必要。三份计划既能保证结果,也不失弹性。

每个月都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写短期计划,每天晚上睡觉前花十分钟的时间制订好第二天的计划。很多同学都觉得,我每天做什么脑子里想一遍就可以了,写在纸上多麻烦。把计划写出来,是要让自己每时每刻都能够对照计划表去协调时间,清楚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只是脑子里过一遍,很多事情就忘了,你不知道做了什么,没做了什么。所以,不要怕麻烦,每天十分钟,就能让你的学习非常有规律,时间久了,生物钟似乎也有个规律,到什么时间学什么内容,头脑也会很兴奋。当然,计划要全面考虑自己的作息时间和实际情况。如果你到了晚上就打瞌睡,就把重要的学习内容放在上午,如果你是夜猫子,晚上精神兴奋,就安排到晚上。如果午休能让你下午精神更饱满,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也无妨。学习不是死板的机械运动,能够周而复始一成不变。根据每天学习状态的不同,对原来的计划进行科学而适当的调整,学习效果会更好。

很多时候,计划和突发事件会发生“冲突”,可能临时的计划方案也不能保证完成原计划的任务,这个时候我们要如何协调呢?我的经验是分A、B组。把最重要的事情罗列出来,成为A组,是无论如何都要完成的任务,剩下的事情放到B组,A组的事情做完之后才可以做B组。这样的调整之后,主要的任务都会完成,如果还有空闲的时间,还可以继续做B组,即使你没有完成B组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在长短计划相结合的前提下,又能够灵活的适当的进行调整,你就能成为计划的主人!

高三即将过半,你居然还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高考最佳计划奉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