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不得讓自己吃苦的人,註定一輩子受苦!

不經歷飢腸轆轆的痛楚,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貴。不曾嘗過無依無靠的滋味,聽不到冷嘲熱諷的話語,看不到不屑一顧的冰臉,你就無法塑造堅強剛毅的性格。

民間有一個習俗,給新生兒先喂以大黃,然後喂以甘草汁,之後才可以正常餵食。大黃略帶苦味,甘草微甜,如此“先苦後甜”,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做人做事要先吃苦,然後才吃到甜。也正是這樣,才能品味到甜的來之不易。

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最大的通病就是吃不了苦。他們總是對目前從事的工作不滿意,頻繁跳槽;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總以為自己有了高學歷,有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就等於具備了獲取成功的一切因素,也就不用再吃苦了,殊不知,這是一種誤解,學歷、理論知識並不代表能力。結果捨不得吃苦,成了人生中的逃兵。

捨不得讓自己吃苦的人,註定一輩子受苦!

看看那些取得耀眼成績的企業家們,哪個不具備吃苦的精神呢?

對王永慶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他並沒讀過多少書,從小在米店當學徒,後來一步步發跡,成為聞名世界的“塑料大王”。王永慶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四個字——“吃苦耐勞”。這也是他自己說的。

小時候,王永慶家裡十分貧窮。由於他在兄妹中排行老大,從小就擔負著繁重的家務,六歲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赤著腳,擔著水桶,一步步爬上屋後兩百多級高的小山坡,再趕到山下的水潭裡去汲水,然後從原路挑回家,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不過,這也鍛鍊了他的耐力。

小學畢業後,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王永慶沒有繼續去上初中,而是來到嘉義一家米店當學徒。在那兒待了大概一年,他的父親見他有獨立創業的潛能,就向親戚朋友借了兩百塊錢,幫他開了一家米店。

捨不得讓自己吃苦的人,註定一輩子受苦!

米店雖小,但王永慶精心經營著。為了建立客戶關係,他用心盤算每個客戶的消耗量,比如一家十口人,每月需大米二十公斤,五口之家就是十公斤,他按照這個數量設定標準,當他估計某某家的米差不多快吃完了的時候,就主動將米送到顧客家裡,這種周到的服務一方面確保顧客家中不會缺米,另一方面也給顧客提供了方便,尤其是那些老弱病殘的顧客更是感激不盡,自從買過王永慶的大米後,再也沒到別家米店去過。

當然,王永慶這樣送米上門,不一定當時能拿到米款,但王永慶不以為然,他想,對於大多數領薪水的人來說,沒到發薪之日手頭也沒有幾個錢,於是他牢記每個在不同機構上班的顧客,每月是哪一天領薪水,就在那一天去收米款,結果十有八九都能讓他滿意而歸。

王永慶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單獨賣米,他並不滿足,為了減少從碾米廠採購的中間環節,增加利潤,他增添了碾米設備,自己碾米賣。在王永慶經營米店的同時,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經營的碾米廠,一般到了下午五點鐘就要停工休息,但王永慶則一直工作到晚上十點半,結果是:緊鄰的兩家碾米廠,日本人的業績總落後於王永慶。

捨不得讓自己吃苦的人,註定一輩子受苦!

如果你不能狠下心,讓自己吃苦,就積累不了足夠多的經驗。“紙上談兵”是很難成功的。所以對於很多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唯有吃苦耐勞、以勤補拙,才能讓自己真正走向成功。吃苦,也是一種資本。沒有經歷飢腸轆轆的痛楚,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貴;不曾嘗過無依無靠的滋味,聽不到冷嘲熱諷的話語;看不到不屑一顧的冰臉,你就無法塑造堅強剛毅的性格。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鍛鍊人;蜜,可以養人,也可以害人。

一個人如果身體上不怕勞累,心理上不怕折磨,事業中不怕起伏,奮鬥中不怕艱險,那還有什麼理由不成功呢?“苦盡甘來”說的就是其中的道理。

捨不得讓自己吃苦的人,註定一輩子受苦!

西方有句話說得好:“上帝愛你,才叫你吃苦。”中國古語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在生活中,在事業上,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凡成功者,誰不是先吃“苦”,然後才會獲得“甜”的?所以能吃“苦”就是一種資本,一種保證今後能夠得到甜的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