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国土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系列报道之一

——记许昌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吴明伟

截至今年10月底,吴明伟已在磨街乡开展驻村帮扶3年多时间了。3年多来,吴明伟脚踏实地、痴心不改,足迹踏遍了所驻贫困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他本人也获得了许昌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许昌市国土资源系统先进工作者、禹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树立起新时期国土资源系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驻村伊始,他引导群众废弃地上建起蘑菇棚

2015年8月份,吴明伟来到离县城45公里远的省级贫困村——磨街乡常门村任第一书记。如何引导、帮助常门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成了萦绕在他心头的一件大事。

吴明伟结合常门村的地理、气候条件,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又与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代表反复讨论后达成共识,决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蘑菇栽培带动群众致富。

「出彩国土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系列报道之一

在吴明伟的积极协调下,村里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为群众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为方便管理,一些农户打算把蘑菇大棚就近建在农田里。出于职业本能,吴明伟从村里耕地本来不多的实际,讲到国家保护耕地红线的方针政策,及时对这些农户的想法加以引导,帮他们打消了占用耕地建大棚的念头。吴明伟和大家一起反复勘查,最终选定临近村部的工矿废弃地,组织村民进行平整,腾出一块面积4亩多的场地。

「出彩国土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系列报道之一

吴明伟积极发动村“两委”成员集资,跑前跑后联系购买原材料......人累瘦了,脸晒黑了,看着废弃地上先后建起的10来座蘑菇大棚,他舒心地笑了。随后,根据吴明伟的建议,村里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利用废弃厂房建成一个菌袋加工厂,使贫困户种蘑菇的成本下降了近一半。

热心帮忙,他成了菇农眼里的“蘑菇书记”

为了帮助菇农打开销路,吴明伟没少想办法。他先是联系市食药监部门工作人员到常门村抽样检测,取得蘑菇产品合格证明;并通过人脉关系与各大宾馆、饭店、超市和供餐学校联系,帮助菇农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随后又利用微信平台建起一个200多人的“爱心蘑菇群”,成员都是单位职工或市民,平时只要在群里报明种类和数量,下午下班时间就能收到新鲜的香菇或平菇。

「出彩国土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系列报道之一

吴明伟逐渐总结出一套买卖心得,他教村民把平菇或香菇按3斤一袋装好,每袋分别卖10元和20元,这样省事省时又省力。村民们卖不完的蘑菇,往往会趁他回城时塞在他车座儿或后备厢里:“吴书记,今个还剩几十斤蘑菇,你拉走帮俺卖了吧。”“中啊,你算算多少钱,回头我用微信转账给你。” 面对大伙儿信任的目光,吴明伟当面回答得干脆,可过后也犯愁:学校和超市里刚送过,单位同事都通过微信订好了,亲戚朋友那儿不知被自己硬揣过多少回了......这些“超预算”的蘑菇只能靠自己去推销了。

「出彩国土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系列报道之一

全市的行政事业单位分布在禹王大道沿线,吴明伟趁下班时间把车子停在单位大门口 ,先把提前订购的蘑菇分发完,接着就开始推销多出来的。除了本单位同事,吴明伟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路过的人,他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介绍“常门蘑菇”无污染、水分少、口感好、质优价廉的特点,恳请大家购买“爱心蘑菇”。实在卖不完了,他就拉回居住的小区,硬塞给熟识的朋友和邻居。

为了帮张二芬、王冠章、翟营欣等贫困户卖蘑菇,吴明伟没少倒贴钱。有同事在“爱心蘑菇群”付给他的蘑菇钱,往往被人当作“红包”抢了去,让他哭笑不得;且不说折秤,有时生塞硬揣给人家的蘑菇他都不好意思收钱,但菇农那儿他却从不少给一分。大伙儿对他既钦佩又拥戴,亲切地叫他“蘑菇书记”。

敬业孝亲,他带着偏瘫父亲去驻村

去年3月份,吴明伟患食道癌的的老父亲又突发中风身体偏瘫。吴明伟的母亲已去世十多年,姐姐家远在郑州,父亲就由他和在乡下工作的哥哥每家一周轮流照顾,为了照料父亲,在保险公司上班的妻子全年假期早已请完。

为能照顾生病的父亲又不耽误工作,和妻子经过一番商量,吴明伟买来一个带气垫和按摩功能的护理床放在常门村自己的宿舍里,轮到自家照顾父亲时,他就把父亲接到村里,这样既能在工作之余照顾一下父亲,晚上也有机会陪着与老人说会儿话。吴明伟早上五点多钟起床给父亲按摩身体,接着做饭,然后给父亲擦洗手脸、喂饭,再搀着父亲活动身体......等把一切安排妥当,他才能安心地走村入户,投入紧张的工作。

后来全市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全天候在岗,吴明伟肩上的担子愈加沉重。此时父亲的病情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没办法,吴明伟只好将父亲完全托付给哥哥和姐姐照顾,而他则没明没夜地投入到全村103户、432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精准甄别、复查核实以及各类表册资料的填写、审核当中,只在吃饭的间隙才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父亲的病情。

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吴明伟吃住在村,偶尔半夜里回城拿件换洗衣服,也只是偷偷望一眼睡熟中的父亲,就强忍泪水匆匆离去。等全市脱贫攻坚“大头”落地,常门村精准扶贫工作顺利通过省里验收,吴明伟本想挤出点儿时间多陪陪父亲,可他那天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换身衣服,就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等他急忙赶到哥哥家,握住父亲的手还没来得及说一句话,父亲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服务群众,他和老少爷儿们都成了好朋友

吴明伟是个直性子,更是个十足的热心肠,村民们谁有困难,他都一一记在心上,千方百计提供帮助。

82岁的孤寡老人张福乾,耳聋眼花,住在一条破窑洞里,多年没用过电灯,平时就窝在窑洞口,很少有个笑脸,总说:“人老了不中用,熬过一天算一天。”吴明伟在入户排查中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趁星期天回城的机会买了电源线、开关等材料,请电工很快给老人屋里接上了电,让老人有生之年重新生活在明亮的电灯下。打那以后张福乾比以前精神多了,常哼着小曲在村里转悠,逢人就说:“没想到我老头子还有人惦记。就冲吴书记这份儿心,我也得多活几年!”

「出彩国土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系列报道之一

贫困户翟营欣的女儿翟舒柯在禹州职业中专上学,从家到县城往返一趟不容易。有一次,翟舒柯打电话让家里给她送户口簿,翟营欣就请吴明伟帮忙,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无论翟营欣让她给女儿捎吃的穿的用的,吴明伟从不推辞。有时候翟舒柯星期天下午返校,吴明伟刚好回城,就多绕半个城区路程把她直接送到学校,给她增添了不少学习的动力,现在翟舒柯一见他就甜甜地叫“叔叔”。

村里电网改造后有五六根十多米高的废弃电线杆留在了排前路口和胡同中间,给秦国河、秦天宇等十余户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买了多年的小车也开不到家门口。吴明伟多次与电力部门沟通协调,最终动用专业机械将这些多年的“拦路虎”全部移除,秦国河等人无不拍手称快。

在常门村,大人小孩都知道吴明伟的名字,一天不见他就觉得生活中少点儿啥。而吴明伟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能够为“家人”服务他打心底里感到快乐。

今年3月份,根据工作需要,吴明伟又被调整到更加偏远、更加贫困的磨街乡九孔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可他没有丝毫怨言,他仍然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和其他队员一起为村里的群众服务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入党誓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