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怪譚:東漢洛陽城——三國的起點與終點(七)

東漢洛陽皇宮北宮,有些典籍中記載有“溫明殿”,有些典籍卻沒有,而且這裡還發生過靈異事件


​​​還不瞭解這一系列的新讀者可以閱讀前文熟悉熟悉: ​

​先來一張南宮的平面圖,好不容易畫出來了,細節上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推敲,準備有時間再精細化一些。

三國怪譚:東漢洛陽城——三國的起點與終點(七)

東漢洛陽南宮推測平面圖

上回說到,東漢洛陽皇宮北宮,最大的宮殿是德陽殿,可以容納萬人。德陽殿後,是宣明殿。

“宣明”指坦坦蕩蕩,毫無掩飾,喻示君王治理天下,要向日月一樣,天地可鑑。最早出自《荀子·正論》: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則下治辨矣。

《後漢書·禮樂志》也說:月穆穆以金波,日華燿以宣明。

但很明顯,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期望,或者皇帝對百姓的一種空口承諾。尤其是東漢末年,皇帝治理朝政,不僅不能“宣明”,反倒十分昏暗。因此,關於宣明殿的記載,史書上也出現了混亂。

宣明殿後面,到底是什麼殿,一直存疑。因為有些史書記載,宣明殿後是溫明殿;然而現代考古學者卻認為沒有溫明殿。

比如《後漢書·郡國志》:北宮有德陽殿、章德殿、章德前殿、宣明殿、溫明殿、含德殿、天祿殿、壽安殿、迎春殿……

元《河南志》記載:宣明殿在德陽殿後,溫明殿、章德殿、壽安殿……

可是楊寬先生所著《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並沒有標註溫明殿。而且後世學者,大多對溫明殿存疑。

因為漢朝習俗裡,“溫明”是一種明器,喪葬用品。

《漢書·霍光傳》記載:……東園溫明,皆如乘輿制度。注云:“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開一面,漆畫之,以鏡置其中,以懸屍上,大殮並蓋之。”

《魏書·王睿傳》:尋薨,時年四十八。高祖、文明太后親臨哀慟,賜溫明密器,宕昌公王遇監護喪事。

《晉書·王猛傳》也記載:……給東園溫明秘器,帛三千匹,谷萬石。謁者僕射監護喪事,葬禮一依漢大將軍故事。說葬禮依照漢代大將軍的規格,所以要賜予“東園溫明秘器”。

三國怪譚:東漢洛陽城——三國的起點與終點(七)

海昏侯墓出土的溫明

三國怪譚:東漢洛陽城——三國的起點與終點(七)

溫明結構示意圖

​既然“溫明”是一種喪葬用品,又是覆蓋在屍體上的,怎麼可能會被用來當做宮殿名?難道還會有棺材殿、陶俑殿、黃腸題湊殿?

那“溫明”二字是怎麼來的呢?推測的話,有兩種可能,一是筆誤,二是把別的地方的宮殿弄混了。

因為漢朝歷史上,確實有個溫明殿。

它在趙王劉如意的封地邯鄲宮。

三國怪譚:東漢洛陽城——三國的起點與終點(七)

邯鄲溫明殿遺址

後世歷史學家都很疑惑,把自己的住處叫做“溫明殿”,那跟把自己家叫“墳場”有什麼兩樣?

也許,這不是疏忽,這是刻意為之。

因為這位趙王劉如意,便是史上大名鼎鼎的“人彘”戚夫人的兒子。

劉邦把劉如意封為趙王,完全是因為他母親戚夫人。劉邦很喜歡這個孩子,但之前皇后呂雉已經生了太子劉盈,呂雉怕劉如意奪太子位,一心想加害於他。劉邦為了保護小兒子,便將劉如意封為趙王,到邯鄲居住,遠離都城這是非之地。

然而戚夫人不斷給劉邦吹枕邊風,希望劉邦能封劉如意為太子。此舉終於觸碰到呂后的底線,呂后設計毒死了劉如意,又把戚夫人削成“人彘”。

也許,當年給劉如意的宮殿,取名“溫明殿”,就是呂后暗中埋下的伏筆,預示著這位天真無邪的王子日後的悲慘命運。

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剛剛起兵時,是更始帝劉玄的部下。但劉秀聲望越來越大,劉玄開始對其忌憚。當攻下邯鄲城時,劉秀就住在溫明殿。有種說法認為,劉秀並非不知道“溫明”為不吉之意,而是故意選擇這個住處避嫌,讓劉玄對他少些猜忌。

而東漢皇宮各殿的命名,大部分照搬了西漢皇宮。所以後世記錄者,不加考證的認為,劉秀住過的宮殿,也會拿來命名東漢皇宮。

因此,東漢史書上記載的“溫明殿”,發生過一件玄之又玄的事:墜龍。

此事發生在漢靈帝時期,但這條龍可不是什麼祥瑞之兆,因為墜下來的是妖龍。

《後漢書·孝靈皇帝紀》:六月丁丑,溫明殿庭中有黑氣長十餘丈,形貌似龍。

而《後漢書志第十七•五行五》中記載的更為詳細: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178年7月31日),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

而當時大學者蔡邕的描述是:不見足尾,不得稱龍。他認為是虹蜺一類的妖物,預示著女子、宦官等將要擾亂朝政。果然何太后亂政,十常侍之亂,才引發了“三國”的開始。

假如北宮沒有溫明殿的話,那麼墜龍現象發生在哪裡呢?

與“溫明”名字相近的,只有“溫德殿”和“宣明殿”。而“宣”字字形與“溫”又差不多,因此記錄時出現筆誤,成了“溫德殿”很有可能。

這條裹在黑氣中的妖龍,遮擋了“明”,喻示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不久,果然爆發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黃巾起義。

宣明殿後,是朔平署。為何是“署”不是殿,因為朔平署的功能,很有可能是侍衛的住所。朔,代表北方,因為朔平署離北門很近了;平,平安。據記載東漢官制的《漢官儀》說:朔平署司馬一人。司馬,即宮中看守侍衛之人,朔平署中設有一名司馬,可見是保衛宮中安全之職。

而北宮北門,就叫“朔平門”,可見“朔平署司馬”就是保衛朔平門安全的。

漢順帝登基時的外戚作亂,就是在朔平門被平定的。

這次登基,是次危險的登基。

東漢兩大禍事,就是外戚與宦官相繼掌權干政。

東漢末期的皇帝,其實是個很悲催的職業,夾在老婆娘家和宦官中間,左右為難,偏向哪邊另一邊就要搗亂,哪邊都不向兩邊會聯合起來對付自己。

漢安帝時期,寵愛皇后閻姬。漢安帝死後,閻姬成為太后,臨朝稱制,讓哥哥車騎將軍閻顯把持朝政。眼看漢家江山將不再姓劉,宦官孫程等人密謀擁立漢順帝,除掉閻顯。閻顯得到消息,派自己族弟閻崇帶兵把守朔平門。但當時宮內宦官皆向著漢順帝,孫程等人攻佔朔平門,誅殺閻顯,漢順帝才得以登基。

但漢順帝好了瘡疤忘了痛,繼續寵信外戚。朝政由皇后梁妠的父親、大將軍梁商把持。漢順帝死後,梁皇后的哥哥梁冀飛揚跋扈,人稱“跋扈將軍”,neng死了不是梁妠親生、剛滿一歲就登基做皇帝的漢衝帝劉炳,可憐漢順帝自己倚仗宦官殺了外戚,自己的兒子又死在外戚手裡。從此後東漢外戚與宦官,就進入了“冤冤相報”的時代。

三國怪譚:東漢洛陽城——三國的起點與終點(七)

“跋扈將軍”梁冀毒死漢質帝·94版《三國演義》劇照

​與朔平署職位相當的,還有鉤盾署。設有鉤盾令一名,“令”就不像“司馬”一樣是掌管武職,但“鉤盾”又是武器,這是什麼情況呢?

鉤盾令的職責,就是皇宮中的園丁頭,掌管果園、花圃等。大概因為修剪花木、摘果子需要用到鉤子才得名。漢代有一種武器,叫做“鉤盾”,即“鉤鑲”,是把鉤和盾結合在一起的,環首刀發明後,步兵大規模裝備,常規盾牌反倒不多見了。大概覺得只叫“鉤”不順口,就習慣性的叫做“鉤盾”了。

三國怪譚:東漢洛陽城——三國的起點與終點(七)

漢代鉤盾

朔平署後,是平洪殿。“平洪”大概有兩重含義:第一,洪者大也,商周時期,以《洪範》作為統治國家的大殿;第二,洪,代表洪水,“平洪”意味著掌管宮內水災,又象徵著天子洪大的統治。

《後漢書·五行志》記載: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故亦稱“洛書”。

可見東漢時認為,《洪範》就是《洛書》,而《洪範》是大禹根據治理洪水總結出來的治理天下的經驗。這樣一來,“平洪”就有了三重含義:一、治理天下;二、治理洪水;三、《洪範》就是《洛書》的話,那麼“平洪”就象徵著“平定洛陽”,保佑都城安定。

至朔平門,北宮中軸線的建築就是這些了,接下來,講講北宮東側的宮殿。

北宮東側,同南宮兩側一樣,也分為兩排:

東側西排為:

天祿殿、章臺殿、含德殿、壽安殿、章德殿。

東側東排為:

永寧殿、迎春殿、延休殿、安昌殿、景福殿和永安宮。

按慣例,依次說起。

先說說天祿殿。

“天祿”是一種神獸,像黃龍、鳳凰一樣。我國古代認為,它與麒麟、辟邪,號稱“祭祀三大神獸”。“天祿”又意為“天賜福祿”,而漢代認為只有書籍、文人才是真正的“福祿”,故西漢時期管藏書閣叫“天祿閣”,當年“白首太玄經”的大儒揚雄,因為口吃,一直不得重用,就擔任天祿閣校書。唐代楊炯《渾天賦》:“揚雄在於天祿也,三代而不遷。”東漢北宮的天祿殿,可能也有類似功能,即皇帝讀書的地方。

三國怪譚:東漢洛陽城——三國的起點與終點(七)

東漢石天祿·國家博物館藏

​但讀書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件痛苦的事。尤其是東漢末年,皇帝簡直比賽似的昏庸,因此天祿殿也不是讀書的地方,而成了玩樂場所。

那個手辦控漢靈帝,很明顯覺得天祿殿不好玩,但“天祿”好玩,就在天祿宮門口,擺放了一隻銅鑄的大天祿。

而天祿的外形,與西方神話裡的獨角獸有關,也像《魔獸世界》裡的角鷹獸。

又到了篇幅限制時間,下期我們再講講,天祿的具體形狀。

@影史志,提供高質量的文化、藝術、歷史、科技、影視內容,歡迎關注!

三國怪譚:東漢洛陽城——三國的起點與終點(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