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砦人吴砦会吴砦情

吴砦人吴砦会吴砦情

吴砦人吴砦会吴砦情

这场庙会还未开始,在外的一些吴砦人,早已提前谋划,准备吴砦之行,赶庙会,吃家乡饭,做家乡事,会家乡朋友。我们一伙吴砦人,做了一些吴砦人想做的事,先期编辑出版了《麦积山·吴砦古城特刊》,这本书是给古城庙会的献礼,为庙会增添文化大餐,带来文化韵味。书写吴砦的人,写吴砦的事,写吴砦的景,事因人生,景因人而美丽。有了这本书的出现,这次的吴砦之行,更多了些风景,也多了些情谊。

庙会前一天,由吴砦古城文化联谊会的几位先贤赵正禄、汪成宝、王翠绿策划的《麦积山·吴砦古城特刊》首发仪式如期进行。

这是这次吴砦之行的重头戏,坐在这里,有我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认识与不认识,都是吴砦人,就没有了隔阂。座谈中,大家谈感受,聊发展,讲故事,说感情,在轻松的环境中,大家座谈出了一种情谊,一种感情,一种文化。座谈会由联谊会汪成宝先生主持,谈了出书的情况和联谊会的情况,然后大家一一发言,我觉得,自己对于家乡还做的很不够,但能坐下来,肯定是有一份心意,有一种情分,有一种力量,那么就是文化的力量。正如此,我们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现,而且在地方父母官镇党委书记强永斌的发言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家乡的发展,家乡的力量。座谈虽然很短,但是大家是吴砦人,讲吴砦的事,说吴砦的情,因此才在吴砦会面。

青年诗人安国强,此前一直邀请我们去他家坐坐,或许这样的邀请次数太多,情谊太深,真情感动了我们,就在他的千金出世后,虽然已在周末挑选时间去医院看望,他依然在孩子满月时邀请大家在他家中小聚,可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这就成为了一种遗憾。适逢这次庙会,利用晚上时候去他家坐坐,一是祝贺他的千金,二是也想与这位诗人,聊聊文学,聊聊家乡,聊聊真情。在他家吃的臊子面,就让人感受到了吴砦人的实诚,饭桌上准备了丰盛的下饭菜,而且一碗还没有吃完,下一碗已经放在了面前,吃着家乡的饭,谈着家乡的事,说着家乡的情,不知不觉间,两碗面已经进入了肚子,似乎吃到肚子里的不是饭菜,而是一种家乡的情,家乡的人,家乡的风景。院子里很安静,挂在屋檐下的柿饼,似乎也在侧耳倾听我们这些吴砦人的故事。

农历十月十八,家乡三岔镇吴砦古城,城隍庙会开始了,映入眼帘的是:隍庙里,香火旺盛,人出人进,青烟缭绕;戏场里,秦腔吼起来,老乡们围在戏场里专心致志看戏;街道上,人山人海,来来往往,丰盛的物品,匆忙的人们……

在吴砦,更美的风景在晚上,吃过晚饭,我们走在吴砦古城的街道上,街道不长,也不宽,更没有四通八达,井然有序,但却很整齐,也很有条理。从南到北不足两三分钟的路,从东到西也不过五六分钟的路,时间很短的路里,却有人,也有情,更有庙会。这里的夜市更具特色,除了各种各样城里人吃不到的小吃,还有很有味道的烧烤,那些姑娘们时兴的衣服……各种所需,应有尽有。你看看,那些走在街上的大姑娘、小伙子,个个喜笑颜开,红扑扑的脸蛋上,就能透出吴砦古城夜景的美,既有凤凰古城的风味,也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而且也有山城的风景。逛古城夜市,就是感受一种情,一种风景,家乡的情,家乡的风景。

夜市里吃,夜晚里购物,夜市里还有文化。在古城里有城隍爷庙,十月十八就是隍爷的庙会,烧香敬佛也是这里的一大风景,而且也成为了一种民俗传承了下来。人们为了赶烧头香,有从城里赶回来的游子,也有从十里八村赶来的三岔人,更有古城里居住了多年的城里人。他们进城隍庙,手里总不离一些香火,在城隍庙里烧支香,祈福许愿,求得生活幸福,家人平安,把自己的心愿,把一年的丰收,都向城隍爷一一汇报。这里灯火通明,办会的忙忙碌碌,烧香的无比虔诚,庙里,香火旺盛,城隍爷笑得满面春风,烧香的高兴得嘴都合不拢。家事喜事高兴事,都遇到了一块儿了,敲着锣,打着鼓,赶趟儿似的。

既然是庙会,这里少不了唱大戏,渭河流域的百姓,唱大戏其实唱的就是秦腔,秦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也是文脉,更成为了这里人的文化大餐。无论是老生,还是小生,或者说是武生,唱出来的是西北人的粗犷,演出来的是西北人的真诚。听戏也算是我的爱好,时不时也能吼半句秦腔,从城隍庙出来,有一座戏楼。庙会里的戏,要说是给神演的,不如说是给人演的。神看的是人的一份心诚,看大家心里有没有神,能唱戏,就说明心中有他。人看戏,既能欣赏文化,也能看出戏里的道道,其实也是做人的道理。尽管已经是深夜,但戏场里人还不少,有老人,也有小孩。大人是看戏,看里面的内容,当天晚上唱的《双官诰》,老人们爱看。而小孩图个热闹,看的是戏场里的人,他们互相追赶着,一会儿跑到人堆里去,一会儿爬到树上,一会儿又跑到卖瓜子的地方,弄些瓜子吃。看戏看的热闹,庙会就更热闹。

夜晚的生活还没有结束,依然在继续,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在这里,不得不说说吴砦中学的事。按说我是吴砦人,却没有在吴砦中学上过一天的学,但朋友那里说吴砦中学的人和事,更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自信,从这里走出了诸多才子,也走出了更多的良才。更重要的是,从翠斌的吴砦中学的文化苦旅里,让人看到了吴砦中学的深厚文化,历史底蕴。还有在戏场里时,我见到了表舅朱念军校长,他作为我们这次活动的支持方,在座谈中,他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多的事。在与大家的交流中,我一叫他舅舅,与我同行的几位老乡也跟着我叫他舅舅,他在这个学校已工作二十多年,虽然与他也有二十多年未曾见面,但这次我们的到来,他很是热情,包括舅妈也是忙前忙后,他俩操心的是我们玩够了,晚上的住宿。就在晚上,还剩下四个没有回家的老乡,但在他俩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四人都安稳地住在了吴砦中学。在这里,或许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感受亲情,感受文化的过程,从这里看到的是吴砦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这里的校风,这里的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砦古城的庙会,应该是在白天,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有大亮,虽然我们此前熬到深夜,可是还是早早就起床了,这是一种习惯。这时候,从街上走一圈,家乡新的一页,新的开始,喧闹的夜市已经成为了过去,但即将开始的热闹正在酝酿。早起的人,已经提早准备开市,有生火的人,也有准备吃食的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看到这些,我赶紧开车去十公里开外的家里,接此行一同回家的老婆孩子和老母亲。中午时分,我们全家就来到这里逛庙会。一进入吴砦古城,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走在街道上,你不用移步,而是来来往往的行人,推着你便可以来来往往,这里的物品也不亚于城里,有山货、有农副产品,也有城里来的各种物品。吃食更是独具一格,有家乡风味的“馓子”,也有“活烙面”,还有来自于各地的“羊肉泡”,这天中午,我特意挑选了一家“羊肉泡”,就是想稀释一下前一天肚子里的酒精,暖和一下自己的肠胃。

一早就辞别了乡贤和朋友,专心陪着家人逛庙会,也没有打招呼便离开了吴砦古城,也没有参加晚上的庙会活动。

吴砦古城,吴砦人,因吴砦庙会而去,因吴砦情聚在一起,开座谈,访先贤,逛庙会,逛出了一份好心情,看到了一番好风景,欣赏了不一样的古文化。吴砦古城人和事,一一深刻在脑海,烙印在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