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媒體曝光的上海康城社區,是如何爲自己「正名」的?

前不久,上海康城南門出入口正式通車,讓“車子跳、康城到”這樣的尷尬成為了過去。而社區幹部們津津樂道的是,在南門封閉改造的一個月期間,這個擁有4萬多居住人口、9000多輛機動車的滬上最大規模開放型居民區,居然沒有出現一起投訴。

“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和志願者提前做了大量宣傳解釋工作,另一方面,則在於廣大居民如今對於社區各項工作的理解、支持和認可。”上海市閔行區莘莊康城社區黨委專職副書記、專職副主任張軍萍坦言,康城社區曾經很有名,但不是赫赫有名的“名”,而是聲名狼籍的“名”;今天的康城也小有名氣,這個“名”,是在黨建引領下,康城人共同努力為康城“正名”,一步步實現“華麗轉身”。

一直被媒體曝光的上海康城社區,是如何為自己“正名”的?

打幾場硬仗,點點滴滴變化“看得見”

記者採訪那天,73歲的馬文麗阿姨剛參加完定期召開的樓組長會議,立刻把剛拿到的南門改造工程效果圖發到了所在樓道的業主微信群,迎來了居民們的一片點贊。

“以前,居民聚到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誰家又被偷了’,而現在,大家最熱衷於談論小區裡哪兒又出現了新變化。”作為在上海康城居住了18年的老居民,馬阿姨親身經歷了這裡的“亂象叢生”,包括群租、居改非、亂搭建、買菜難、出行難等。

安全問題,矛盾最為突出。2015年,整個小區接報入室盜竊案件185起,平均下來幾乎2天一起,居民怨聲載道。整改首先從“安全”入手。到去年3月,1946個高清探頭構成了監控“天網”,同時智能化門禁系統、樓宇對講系統也全面實施,120名保安均已持證上崗,並配備GPS定位儀,可實時顯示保安巡邏軌跡,督促物業24小時循環巡邏。2017年,康城小區接報入室盜竊案件15起,比2015年下降了92%。今年以來,僅接報4起盜竊案件。

變化發生在角角落落。近兩年來,上海康城藉助“五違四必”整治的東風,累計拆除違建8622平方米,清理居改非240處,整治群租戶1974戶……

如今,通過各方努力,康城還被納入到閔行區“美麗家園”建設中。居民看到變化的同時,獲得感也大幅提升。

黨建引領下,一支支力量“悄然運轉”

以前,居民遇到難題,總是很難找到人。而自從康城成立了一個“社區黨委”,一支支力量在社區裡“悄然運轉”,居民們隨時隨地可以去投訴、提建議。

這個“社區黨委”,其實是個新事物。據介紹,2016年,閔行區以基本管理單元建設為契機,在康城成立了社區黨委、社區委員會、社區中心等“兩委一中心”組織架構,建立社區事務、衛生、文體三個中心,增設城管、公安、市場監管、房管4個工作站,並配備8名專職人員。執法力量下沉到社區,每天開展巡查、執法,實現了對康城各類城市管理問題的快速反應,及時處理。

“作為鎮黨委與居民區黨組織之間的一個‘中間層’,康城社區黨委既是政府服務管理的平臺,也是區域化大黨建的平臺,還是社區協商共治的平臺。”莘莊鎮黨委副書記兼莘莊康城社區黨委書記張春蘭告訴記者,兩年多來,社區黨委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思路,承擔起了溝通上下和治理資源統籌的主體角色。“兩委一中心”通過黨組織紐帶,把各級黨組織、行政執法力量和公共服務資源聯動起來,形成共同發力、整體推進的治理態勢。比如,每週召開的社區綜合聯席會議,聽取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各職能部門工作站通報情況,協調解決社區內各類問題,做到了“小事不出居委會,大事不出基本單元”。

一直被媒體曝光的上海康城社區,是如何為自己“正名”的?

(業委會參與社區兩委會議)

在康城的前一屆業委會任期屆滿後,社區黨委下足功夫,深入調研摸底,與康城的4個居民區黨組織一起,指導業委會順利換屆。最終,11位公信力高、熱愛社區的同志進入業委會。如今,康城社區一個個實事項目的順利實施,都得益於新一屆業委會的積極推動。為推進黨的工作向行業延伸,上海康城乘勢打造“紅色物業”,成立物業活動型黨支部,引領物業黨員亮身份,發揮黨員作用。

以前,社區黨員習慣“隱姓埋名”。如今,社區裡526名黨員亮出身份,參與到平安建設、環境提升、樓組自治等社區治理工作中。

播撒正能量,營建和諧溫暖的“熟人社會”

去年5月,康城舉行首屆體育嘉年華,900多名業主參加了3.2公里的“愛家繞城跑”,現場其樂融融;去年8月,康城社區舉行主題納涼晚會,吸引了5000多名業主參加,場面溫馨;去年第四季度,康城舉辦首屆鄰里節,其中一場草坪音樂節,至今讓張軍萍讚不絕口:“90多個節目,在社區草坪上全天候上演,讓不少居民以為是上海音樂節搬到了康城社區,其實這些節目都是居民自己策劃、自己表演的……”

一直被媒體曝光的上海康城社區,是如何為自己“正名”的?

(社區裡舉行“可愛康城人”評選活動)


一直被媒體曝光的上海康城社區,是如何為自己“正名”的?

(社區運動會)

現在,生活在康城的不少居民發現,群租、亂扔垃圾、電梯時不時罷工、社區髒亂差等問題都已不再是問題,大家的怨氣也漸漸消失了,整個小區不知不覺成了一個和諧溫馨的“大家庭”。

有溫度的社區,從“服務”開始。在康城社區,社區事務受理、社區衛生、社區文化“三個中心”的建成開放,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比如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提供了包括社保、醫保、居民身份證辦理等在內的35個政務服務事項,打造“家門口的政府”。有居民說:“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辦事窗口就在小區裡、就在家門口,真是太方便了!”。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擁有專業醫護人員16名,現在月均問診量達到了8000人次。

康城鄰里中心更是吸納了16個職能部門、公益機構、社會組織的30餘項服務項目入駐,可以滿足各類居民群體的需求。

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進來,共建共享和諧大家園。如今的康城,探索建立了“商居聯盟”,以對話機制、關懷機制、協商機制為載體,形成了商戶、居民、共建單位以及職能部門的共建、共商、共享、共融的治理模式。圍繞社區內的三所學校,康城還建成一支由2000多名學生家長組成的康城“平安志願護校隊”,定期參加護校安園活動。社區黨委還動員居民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平安志願者隊伍,每月5日由社區民警帶領隨機檢查物業企業履職情況、小區“三防”運行狀況等,共同守護家園平安。

一直被媒體曝光的上海康城社區,是如何為自己“正名”的?

(物業開展消防演習)

“前些年,有一些居民搬離了康城,現在不少人又搬回來了。”馬阿姨欣喜地說,如今,自己和老朋友聚會,也總喜歡講述康城的新變化。(稿件來源 上觀新聞 作者 黃勇娣)

原標題:一直被媒體曝光的康城社區,是如何為自己"正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