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道歉效果如何?我們用兩套輿情軟體檢驗,結果竟是這樣!

哲學和學術向來具有淆亂人心之功。本來簡單清楚的事,經它們一研究,情勢立馬就變得複雜異常。我在南大讀博的時候,一位學術大咖就告誡說:如果沒有科學的量化數據,就不要輕易做定性結論。可我總是面帶謙遜地軟抵抗,不間斷炮製定性之作。一個人、一件事,掃兩眼就足以開筆立論。雖然至今沒翻船,但朋友圈也一直沒敢開放給那位大咖。


不過當我想評價一下北京大學林校長“鴻浩志”事件的時候,忽然覺得老路走不通了。因為近幾日的相關文章已經汗牛充棟,朋友圈刷了屏,而其中99%都是洋洋灑灑的定性之作,也就是進行人文歷史等視角的評論,我再跟進一篇,不過是製造垃圾,那不如換個視角,進行定量的研究。

何不用眼下的大數據輿情監測軟件,對於林校長道歉前後的輿情走勢進行對比,來看看其道歉信是否達到了效果?輿情是否消退,乃至實現了反轉?

為了儘可能地得到較為準確的結果,我使用了兩套業內知名的軟件,分別是清華大學的清博輿情監測軟件,和沃德社會氣象臺輿情軟件。兩套軟件分別針對林校長道歉前後的網民情感屬性進行測定。如果正面增多,負面減少,那自然表明道歉信發揮了作用;如果相反,則可以斷定道歉信沒有達到效果,甚至還起到了反作用。

如果兩者監測的結果總體上相差不大,呈現數據和趨勢上的正向趨同,則結果可以採信;如果兩者大相徑庭,則兩個軟件或者都不行,或者其中一個不行,等兩位老總來信詢問的時候,我回復“呵呵”即可。

至於具體的研究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先在監測方案裡為“林建華”建立專門項目,然後軟件自動抓取微博、微信、各大網站、媒體和各類KOL的相關數據,然後在分別截取道歉前後的數據,就可以自動生成報告和各種圖表,一目瞭然。為了追求更翔實的數據和更為準確的結果,我在上午設定之後,等軟件抓取足夠多的數據之後,下午5點多才最終截取結果。

從兩個軟件抓取的數據和最終給出的結果來看,基本令人滿意。由於各自抓取的數據數量、數據來源都不一樣,兩個軟件在網民情緒的正面、負面、中性的比例數字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所好的是,在各自的監測結果中,網民情緒的正面、負面和中性的比例大體相當,數據和趨勢趨同,因此可以基本斷定,關於北大林校長網絡上的主流情感情緒就是這樣的圖景。

我將兩個軟件給出的結果,製作成瞭如下這個圖表:

北大校長道歉效果如何?我們用兩套輿情軟件檢驗,結果竟是這樣!

橫向看,上面兩個餅圖為清博軟件監測的結果,下面兩個餅圖為沃德社會氣象臺監測的結果。

清博軟件的監測結果是:道歉前的網民正面評價比例為42.29%,負面評價比例為9,71%;道歉後的正面評價是30%,負面大幅上升為31.17%。

沃德的監測結果是:道歉前的正面評價為29.44%,負面評價為19.37%;道歉後的正面評價為24.88%,負面評價同樣大幅上升為40.51%。

不說正面和中性的評價比例各自都有所下降,單就負面評價比例來說,兩個軟件的結果都是大幅上升了20個百分點。

按照本文上述的監測設定的前提,則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判斷:

北大林校長的道歉信發表後,並未能起到消除或者中和負面輿情的效果。相反,道歉信起到了更為消極的效果,使得負面輿情變得更加明顯。

簡而言之,網民並未被道歉信所感動。或者說,網民就像心懷不滿的怨婦,雖然男人進行了道歉,但是婦人一想到此前的各種不滿,怨憤之心變得更為濃郁。

此時我的慣於定性分析的毛病又發作了。對於上述結果,我簡要評述如下:

一、危機應對的發言宜短不宜長。

根據朋友圈各種文章看,林校長道歉信看起來情深意切,以面向校內學子為情感傾訴對象,拉拉雜雜寫了很多,但是言多有失,引發網友的揣測和不滿。如將自己讀錯字歸咎於文革影響了學習;很不明智地強調“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這個觀點,這恰恰和北大老校長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由”的歷史傳統是相悖的,這就又被網民抓住了把柄,引發次生輿情。

二、輿情針對的不僅僅是林校長一個人,而是近年來輿論場裡聲名狼藉的北大。

事實上,公眾人物唸錯字並非是不可寬容之事,很多人對此也是報之一笑。著名社會學家孫立平感念他和林校長同年進入北大學習,自曝以前也曾將“迥然相異”念成“回然相異”,算是聲援。

北大校長道歉效果如何?我們用兩套輿情軟件檢驗,結果竟是這樣!

北京大學

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於林校長唸錯字,應該從三個維度來看待和評價。從個人來說,讀錯字無可厚非,無損道德品質;從北大120週年儀式如此重要場合的角度來說,出錯肯定就是一個醜聞;從作為北大校長這個文化意味濃厚的角色來說,讀錯字那就是玷汙了這個身份,殃及北大聲名,肯定會引發重大輿情。

第三個維度同樣是和近年來北京大學在輿論場裡逐漸變得聲名狼藉息息相關的。人們對於北大的最本元的文化記憶,是“五四”運動流傳下來的青春熱血傳統,和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鑄就的學術自由形象,但是近年來,北大和政治走得愈來愈近,兩個文化標籤逐漸褪色,引發了人們的不滿。網民對於政治家自然保持尊重,但是對於北大本身,是不憚於進行大膽的諷刺的。

再加上,北大在各個領域的管理不善,飛出了不少么蛾子,也嚴重破壞了北大形象,如重度左派人物孔教授,已在輿論場裡被塑造為一個讓人不能直視的不雅典型;除了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瀋陽性侵案,自鄒恆甫“爆料”北大丑聞後,輿論場裡的北大教授似乎有性騷擾女生或者服務員的傳統,北大在道德上早已跌下神壇,等等。處於關鍵位置上的北大校長,正處於網民挑剔目光的瞄準鏡之中,稍有失誤,就會成為國民發洩不滿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