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探索“公司+基地+贫困户”绿色产业扶贫模式纪实(下)

“山高石头多,茅草满山坡”是大姚县金碧镇将军村委会花果山过去的真实写照。2010年,大姚仕华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士华流转山地开发建设花果山以后,当地群众再也不用“望山兴叹”了。

如今,公司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生态循环、旅游观光等新型生态产业链,同时将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结成利益链条,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收完家里3亩多水稻,第二天一早,金碧镇将军村委会李咀二组贫困户郭重华就驾驶三轮车赶往种植基地。今年65岁的郭重华一到基地就忙着割草。“我承包了公司3414棵软籽石榴和核桃树管护,每株管护费10元,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休息间隙,郭重华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基地,像我这么大年纪的,去打工都难打。现在方便了,生产和打工两不误。”

“彭总,我想到你的基地打工,学习种养结合技术。” 同彭士华说完这话时,38岁的姚安县光禄镇梯子村委会新开田村贫困户李顺平脸一下红了,一个从未走出大山的彝家汉子,“第一次求职”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几年努力,公司建成核桃采穗圃50亩,培育三台、紫皮、龙佳等核桃优良品种,每年可采穗条3万条,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改良核桃品种;在赵家店镇黑什里村流转土地400亩种植软籽石榴,带动当地发展种植软籽石榴1000亩;2018年,发放5000只仔鸡给有养殖愿望的贫困户散养,回收“绿壳”蛋,解决贫困户销售之难。同时,将军、凉桥、锁北村委会的300户贫困户,每户以5000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入股公司,发展“绿壳”蛋鸡养殖,通过分红实现增收。

“流转山林、开发产业,既盘活了资源、壮大了产业,也让贫困户增收脱贫有了多重保障,同时也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将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白相宏说:“将军村原来是个‘空壳’村,现在,村集体经济入股公司20万元,每年有1.5万元分红;村委会组织劳动力到基地务工,每年有1.5万元的劳务管理费。”

在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汪光献看来,公司探索建立的“公司+基地+贫困户”绿色产业扶贫模式,一头连接市场主体、一头连接贫困户,不仅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激活了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望着满山遍野的果树,彭士华信心满满地说:“公司将以核桃种植为核心,融入养殖业、产品加工、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庄园经济’,打造具有大姚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同时,健全完善公司、合作社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密切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发展壮大、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记者 赵文丽

记者手记: 大姚县探索建立的 “公司+基地+贫困户”绿色产业扶贫模式,通过“三变”改革,整合有效资源,使广大农民群众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民、村集体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促进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