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曹操後悔殺掉,卻又一定會殺

曹操為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噩夢,驚醒之後便得了頭痛頑症,遍求良醫,均不見效。後來,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立馬差人星夜將華佗請來為他看病。華佗認為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藥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有一個人,曹操後悔殺掉,卻又一定會殺

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藉機殺他,為關羽報仇,於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而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也因此失傳。華佗本為“士人”,入仕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標,從醫僅是“業餘愛好”。

有一個人,曹操後悔殺掉,卻又一定會殺

其實中國自古對這種靠技術吃飯的人物都不重視,歷代史書中都把技工、醫師和方士並列,認為不過是靠奇技淫巧蠱惑人心之輩而已,看史書中對他們的記載,也是神話性和怪誕性兼而有之。在民間行醫,民眾或許出於無知的畏懼和有所求,最多敬而遠之。但是到了上層社會,醫生不過只被視為恃技餬口的器具,想必在曹操身邊的時間裡,華佗對這種感觸尤為明顯,所以才會“恥以醫見業”吧!在這種情況下,華佗利用欺騙手段無限期中止治療的行為固然不合今天的醫德,但是考慮到他”本作士人“的出身,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一個人,曹操後悔殺掉,卻又一定會殺

從另一個角度說,大眾往往有一種獨特的心理。當某個人掌握的技能超出了大眾的認知,同時卻又被大眾所必需的時候,大眾對他既有一種敬畏,又有一種本能的歧視。這種敬畏來自現實的需求,而歧視則來自於對超出自己認知能力的事物的不信任和排斥,同事可能還要加上一點不服氣和嫉妒心理。

在醫術領域內,曹操也只能是大眾的一分子,從他的角度來看,對於無法治癒只能緩解的慢性病,華佗的醫術可以完美解決發病的痛苦,但是卻不能根愈,自然產生其”能愈此“但是卻”自重“的心態。加上那種刻意的嫉妒心理,拒絕承認對方所掌握的專業技能的獨特價值,就產生了”天下當無此鼠輩耶“的心態?

有一個人,曹操後悔殺掉,卻又一定會殺

試想今日的醫患關係,多少病人因為自己的疾病不能被醫院治癒就遷怒醫護人員?網絡上又有多少人痛罵醫護人員,認為自己比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更強?在這種戾氣下,受過現代教育的民間患者尚且敢於使用暴力手段對醫護人員進行人身襲擊,何況在古代手握生殺大權的曹操?

有一個人,曹操後悔殺掉,卻又一定會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