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峯,無人超越

林散之和沙孟海猶如兩顆璀璨奪目的巨星閃耀在當代中國書壇,令許許多多在夜幕中徘徊的“追星族”們賞心悅目,流連忘返。而把這兩位書壇巨擘、藝苑宗師放在一伯極有意義的事情。為此,本文擬從兩位先生的身世、求師、治學、研藝、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比較,從而得出以下結論。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一)林散之是藝術型書家 沙孟海是學者型書家

如果撇開書法創作,我們則不難否信,林散之是詩人,沙孟海是學者,除前文所述林散之大量的詩、畫創作和沙孟海豐富的理論著述以外,我們還可以從他二人各自所具有的鮮明不同的性格氣質特徵方面來加以印證。林散之撲克幼憨痴而頑皮,天生痴迷於詩、書、畫,對藝術的追求到了執著而任性的程度,沙孟海幼時即聰穎好學,博聞強記,頗具儒雅之氣,這兩種性格氣質特徵完全不同的人,共同致力於書法,也就決定了前者善於創造,後者重於功力的鮮明特色。(二) 林散之大器晚成 沙孟海少年得志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有人說,如果林散之60歲去世,那麼,他在書畫界會毫無影響。這話甚有道理。到65歲那年,即1963年,他才正式入江蘇省國畫院,走上專業道路,而當時,也是默默無聞,直到1972年8月,為慶祝呂日恢復邦交,《人民中國》雜誌社編輯出版“中國現代書法作品選“特輯,由田原等人推薦,經趙樸初、啟功、郭沫若等人認肯,將其作品列於首位,方才名揚四海,波及東瀛。此時的林散之,已有70歲高齡。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而沙孟海則不然。他十幾歲時所作的篆書、楷書即聞名鄉里,被長輩們稱之為“神童“。他20剛出頭,就在文人雅士薈萃的大上海以賣字為生。當時所作的篆刻即得到一代宗師昌碩的高度評價。將近而立,就與其恩師馮君木一起被聘為中山大學教授。至於這一時期所作的《近三百年書學》和《印學概論》,當即在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愛到眾多書畫名家、學術權威的青睞。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三)林散之是生活在下層社會的民間藝人,沙孟海是活動於上流社會的“宮廷文人”

林散之除30年代去上海從黃賓虹學畫和到川、陝等地壯遊以外,60歲以前基本上生活在鄉間,與最普通的人民大眾朝夕相伴,即使到了50年代初開始馬為國家公職人員,並先後擔任過江浦縣農田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分管家田水利的副縣長時,也是整日忙於修堤治水,與廣大民眾生活在一起。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而沙孟海20出頭,就在大上海接觸過許多名流雅士。28歲即步入仕途,任浙江省政府秘書。年近而立,受聘於中山大學教授,後雙輾轉於中央大學等名名牌高等學府。32歲入國家教育部等國家機關,先後活動於南京、杭州、武漢、長沙、重慶等地,與上層人士頻頻接觸,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其間,曾為蔣介石修宗譜,深得蔣氏賞識。新中國建立後,他又在浙江大學、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美術學院等單位從事高級文化事業。可以說,從20年代到90年代初,他幾乎瞭解並參與了國內所有重大書法活動。因此,其得意門人陳振濂先生曾說他是“本世紀書法活動家的見證人,是我們研究近現代書法歷史的活資料庫”。筆者認為,深入研究本世紀以來的其他書法家乃至一般文化人,有著極為重要的典型意義。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四)林散之致力於帖,以帖融碑,沙孟海用功於碑,以碑入貼

自包世臣、康有為尊碑抑帖以來,碑帖之爭成為清末書壇的主要話題。民國之後,人們逐步認清了碑和貼各自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大多數書家往往走碑貼結合的道路。他們既不否認碑,又不排斥帖,從碑和帖當中吸取營養,只是不同的書家對碑和帖的取捨有所不同而已。林散之和沙孟海都是這種類型的代表人物。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林散之雖研習漢碑、唐碑,而主要得力於帖。他充分把握了帖學中蘊藉典雅、流美暢達的美學特徵,並以自己對線條的獨特感受能力,融觸碑的勁健、挺拔之長,形成自已神韻兼備,清逸靜雅的獨特書風。沙孟海雖也研習二王乃至唐寧以來的閣帖,而他主要得力於碑,尤其是北碑。他在青少年時期,從實用的目的出發,對北碑下過一番較深的功夫,從而在結構造型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並充分吸收了北碑雄強渾穆,挺拔勁煉的審美特徵。同時,又以其學者的睿智,深悟帖學之精要,形成了他那氣勢豪邁,真力彌滿的雄強書風。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五)林用之專擅草體,意境高遠,沙孟海精研榜書,風格豪邁

提到林散之和沙孟海,給人們感受和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筆走龍蛇、盤旋飛舞的草書和濃墨重筆、氣宇軒昂的榜書。然而,這些感受和認識,還只停留在汪層的表面,對真正把握二位先生的藝術內涵還相距甚遠。眾所周知,近世以來,擅長草書和大字者不乏其人,為什麼只是林、沙二先生顯得尤為突出?答案即在於他們都能在風格和意境的創造上,達到了一般人所難以達到的高度,故為世人稱道不巳。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六)林散之書取正勢,多用圓筆,沙孟海書取斜勢,善用方筆

沙孟海先生曾說:“正書在結構上不外兩大類,一類是斜畫緊結;一類是平畫寬結。”顯然,沙孟海屬於前一類,林用之屬於後一類。沙孟海習北碑,並受吳昌碩影響,因而,於斜畫緊緊結用功極深。林散之研漢碑、唐碑,自然受到了平畫寬結的浸染,這種結體上取勢的不同,對他們後來書風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還有用筆方面的影響。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在用筆上,林散之多中鋒圓筆,線條圓勸遒媚,潤澀相濟,耐人玩味;沙孟海則以北碑方筆入行書,常常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渾厚朴實,又極盡變化。

林、沙二先生的成功,也說明在用筆和結字方面不必迷信哪一家的理論。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七)林散之書風清逸靜雅,神韻內斂,沙孟海書風雄渾鬱博,神采外揚

清代桐城派主帥姚鼐將作品風格概括為互相聯繫而又有區別的陽剛和陰柔兩大類,認為具有陽剛之美的作品“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始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陰預知之美的作品“如雲,如霞,如煙,如幽靈曲澗,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名而入遼闊“。如果我們以姚鼐陰柔之美和陽剛之美的理論來概括林散之和沙孟海的書法風格特徵的話,公似乎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西方美學把美分為優美和壯美兩大類型,與陰柔陽剛之說大體相似。林散之書風清逸雅緻耐人尋味,宜於懸掛廳堂或書齋,供人賞品,其總體風格屬於優美範疇;沙孟海書風雄強渾穆,氣勢奪人,適於題牌制匾,置於大場合,供人欣賞,其總體風格屬於壯美範疇。林散之精於小幅立軸或條屏;沙孟海善於大幅中堂或碑牌。而二人對於楹聯的書寫都各具匠心。林書重韻,沙書沿勢,而在保持自己風格特徵的同時,又無不追求蒼勁老辣、形神兼備的高妙藝術境界。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八)林散之詩、書、畫三絕,沙孟海書、印、文俱佳

林散之與沙孟海以其精湛的藝術創造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形象豐滿的立體型書家形象。讓我們看一下書畫界名家對他們的評價。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趙樸初先生詩云:散翁當代稱三絕,書法尤矜屋漏痕。老筆淋漓臻至善,每從實處見虛靈。

啟功先生在談到林散之詩時寫道:老人這詩,胸羅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者。發於筆下,浩浩然,隨意出之。無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應手之樂。

黃賓虹先生亦說:“傳吾畫學者林散之也。”以上可看作對林散之先生詩、書、畫的最高評價。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再看沙孟海。除前文所引啟功先生評沙老書法的文字外,再看吳昌碩、王蘧堂等人對他篆刻和著述的評價。早在1924年,吳昌碩在好友況蕙風處看見表年時期的沙孟海所刻印譜後,大加讚賞隨即揮筆寫道:“虛和整秀,饒有書鄭清氣。”後來,沙孟海去吳昌碩處請益,吳老十分高興,提筆為之題詩:浙人不學趙叔,偏師獨出殊英雄。文何陋習一盪滌,不似之似傳環翁。我思投筆一鏖戰,笳鼓不竟還藏峰。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王蘧常先生在褒獎沙孟海書法之後,認為他的文章“皆淖極理窟,度人金針。”馬國權先生也說:“沙老的文章,具有內容精闢,創見紛陳和言簡意賅的特點。”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總之,林散之的詩、書、畫,沙孟海的書、印、文構成他們作為一個書法大家的顯著特徵。

林散之VS沙孟海,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座高峰,無人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