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异常,如何进行抗栓治疗?

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异常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血小板异常包括血小板增多和血小板减少。在二十九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上,北京大学人医院刘健教授针对“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异常的抗栓策略”做了精彩报告。

冠心病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由于克隆性巨核细胞系列过度增生引起的血小板显著增多,可伴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异常。

1. 临床表现

ET患者会有不明原因的出血,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脏肿大。此外,部分患者可发生血栓,发生率为15%~90%,血栓发生往往先于确诊。其中,70%为动脉血栓,如脑动脉、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30%~40%为静脉血栓,好发部位为脾肠系膜,下肢深浅静脉,肝、门和下腔静脉。

肢端红肿是ET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肢端红肿疼痛,手足发绀、坏疽。

2. 血栓发生机制

①血小板数量增加;

②血小板活性增加:血栓烷生成增加血小板对ADP、胶原和肾上腺素的聚集反应,增高血小板表面抗原决定簇活性表达增加血小板分泌,促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凝血酶敏感蛋白,促进血栓形成;

③凝血与抗凝失衡:凝血激活抗凝蛋白PC、PS、AT水平与活性下降,纤溶活性下降,纤溶抑制物PAI-1含量增加;

④内皮损伤:白细胞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碱性磷酸酶和弹性蛋白酶致内皮损伤。

①降低血小板:羟基脲抑制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或放射核素磷(32P);血小板过高可采用血细胞分离机迅速去除循环中血小板。

②阿那格雷:抑制巨核细胞成熟,减少血小板生成,并具有抗c-GMP作用,抑制血小板活性,目前国外已作为原发性ET的一线治疗药物。剂量2~3 mg/d,一般用7~14天,血小板可下降50%。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

③α-干扰素:抑制造血祖细胞生长,抑制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疗效不肯定。

④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40~100 mg/d或噻氯吡啶,脾栓塞需长期抗凝治疗。

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10⁹/L,理想目标值为400×10⁹/L。

①有动脉血栓病史者:任何年龄、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和JAK2V617突变,给予降细胞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年龄>60岁、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或JAK2V617突变,给予降细胞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每日2次。

②有静脉血栓病史者:任何年龄、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和JAK2V617突变,给予降细胞治疗+系统抗凝治疗;任何年龄、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或JAK2V617突变,给予降细胞治疗+系统抗凝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

③治疗选择的动态调整:在病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选择。血小板>1000×10⁹/L,服用阿司匹林可增加出血风险,应慎用;血小板>1500×10⁹/L,不推荐服用阿司匹林;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可换用氯吡格雷。

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⁹/L,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率为1%~13%。

1. 危险因素

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基线血小板计数,高龄,ACS,心脏或血管手术,静脉使用普通肝素或联合使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肝素使用时间及低体重指数。

一项大型前瞻性注册研究显示,1/3延长肝素使用时间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增加。

建议使用非乙二胺四乙酸(EDTA)管收集血样,因为EDTA有可能造成血小板凝结成块,导致假性血小板减少。

2. 血小板减少与MACE风险

血小板减少是不良预后(包括死亡、严重出血和威胁生命的促栓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无论是否为ACS,就诊时或抗栓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症,都会显著增加血栓性事件、心肌梗死、严重出血及住院死亡的风险。

与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相比,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生上述不良事件的风险高2~8倍。

CATCH注册研究显示,血小板计数<125×10⁹/L者,出血风险呈线性增加。

血小板减少症是使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禁忌证,对于这类患者应首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而不是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3. 临床常见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

(1)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相关血小板减少

一项接受PCI治疗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轻微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阿昔单抗组为4.2%,安慰剂组为2.0%(OR=2.13);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阿昔单抗组为1.0%,安慰剂组为0.4%(OR=2.48)。

一项包括23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应用替罗非班治疗使所有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加51%。

一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应用依替巴肽并未增加血小板减少风险。但是病例系列报道显示,依替巴肽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

一项头对头对比阿昔单抗和替罗非班的研究显示,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4%和0.5%。

(2)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处理

应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患者,应在初始给药的8~12小时检查血小板计数,一旦出现出血并发症,需要在24小时后复查。

如果应用阿昔单抗,建议在初始给药的4小时内检查血小板计数。如果血小板计数下降至<100,000/μL,或者较基线水平下降>50%,应停止输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如果严重血小板减少造成活动性出血,建议输注血小板。

如果循环中仍然存在可逆性结合的抑制剂(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输血可能无效,两药的半衰期约为2小时。

如果发生进行性严重出血,可以考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物,补充纤维蛋白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支持性措施,包括静脉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

(3)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为轻微血小板减少,常发生在用药后48~72小时内,发生率占使用普通肝素治疗患者的10%~20%。一般情况下,即使继续用药也能恢复正常而无并发症。

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发生致死性血栓事件,发生率占使用普通肝素治疗患者的0.5%~3%。

当血小板计数下降至<100,000/μL时,需要怀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典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发生在首次接触普通肝素后的5~10天或更早,在诊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后的100天内再次接触,数小时内即可发生。如果未产生肝素依赖的抗体,再次接触不一定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复发。

(4)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的处理

一旦怀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或其他肝素类制剂,包括冲洗和肝素涂层导管等。

可采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物作为替代性抗栓药物,建议静脉使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治疗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异常,如何进行抗栓治疗?

表1 2015年ESC NSTE-ACS指南对NSTE-AC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处理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