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琅琊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这是胡歌封神之作。纵观整部剧,我们可以看到,当今观众最关注的演技在这部剧里到处都是。这部剧比较烧脑,值得反复去品味,不少人依旧在重刷,一边怀念,一边琢磨。

我们都知道众臣请求重审赤焰旧案那一个场景。在52集与53集中,众臣恳请皇帝下旨重审赤焰军一案之时,先是长公主随着一曲歌曲结束而出场,顶着触犯龙颜的压力,开始一一列举自己丈夫谢玉所呈上的罪行,然而,说到第三条罪状时,皇帝愤怒已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要召御林军前来清走长公主,此时,禁军统领蒙挚下跪请皇帝耐心听完长公主的话,长公主得以继续说完最后两条罪状。而后,霓凰郡主以林殊未婚妻的身份请求重审赤焰军一案,接着是刑部尚书蔡筌提出请求重审赤焰军一案,接着平日里和稀泥的老狐狸柳澄附议,然后是户部尚书沈追附议,再然后其余大臣一齐上前下跪附议,未等他说话,自己的弟弟纪王附议,这是他始料未及的,接着是穆小王爷说话,再然后是坐在一边不声不响的言侯请求,然后是已成为太子的景琰出场,先扶起长公主,众人见此,自行起身,皇帝此时已经明白了,转而注意到一直坐在那儿未曾发话的梅长苏,才相信夏江所言是真的,他就是林殊,此刻,在他眼里依旧是所谓的逆贼。

这一连串的过程,显然是谋划的,剧情中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要来想想为什么如此安排,为什么呢?这是我如今无法想通的问题,也许你觉得不过是小说作者或者导演安排的,随便安排的,没什么意思。但是,没意思也能找出来意思,无聊的人向来不就如此吗?如果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进入到剧中的那个世界,自然有它的一番道理。

一、长公主挑起此事。这个还好说,剧情里也说了,长公主是此事最佳挑起人,谢玉死了,他留下的那等信便可以发挥作用了。长公主是此信的保管者,由别人拿去到皇帝面前挑起此事的确没有长公主合适。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二、长公主说完第三条时,皇帝喊御林军前来,却不见有人进来,此时蒙挚请求皇帝听完长公主的话。为什么是蒙挚呢?他的身份是禁军统领,他在此时上场的意思很明白——陛下,有我的禁军在外面挡着,你的御林军是进不来的,所以你不要想了,还是听完长公主的话吧。此时,皇帝确实安静了一点,继续听完长公主陈述的最后两条。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三、长公主将谢玉五条罪状陈述完毕之后,为什么是霓凰出场?霓凰与林殊是太皇太后赐婚,若不是十三年前那场变故,恐怕早已成为夫妻,为人父母,不失为美好的一个家庭。当听到赤焰军是蒙冤被害之时,这位本该是林家的人当然要上前请求查明真相,还他们一个清白。于情理,她自然比旁人更希望真相大白,她也算是一个局内人吧,也算是与林家真正意义上最近的人了。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四、霓凰之后,刑部尚书蔡筌提议重审此岸。为什么是蔡筌呢?我觉得因该是注意他的身份,他是刑部尚书,刑部啊,赤焰军一案终究也是一个案件,既然有问题,刑部自然有责任核实清楚,查明真相。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五、蔡筌之后,柳澄出场。柳澄乃是中书令,我刚刚查了一下: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如此看来,此事关系与柳澄不大呀,为啥他在这个时候出现呢?何况他平日里还是和稀泥的老狐狸。我不清楚原因,但如今有的线索是,此时,他的孙女刚刚成为太子妃,他可以说是太子的爷爷了,他肯定明白此事是太子在后谋划的,并且他本性不坏,只是看上去喜欢和稀泥而已。其实,也未必见得他只会和稀泥,毕竟人家也是个中书令,这岂是和稀泥就能和上去的?当初户部尚书职位空缺时,他看似随口一提,却成功将沈追推给了皇帝,让沈追成为新任户部尚书,不显山不露水。我们无法知道他是否在此之前与太子私下深谈过,也参与到谋划的过程当中,所以只能猜测。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六、柳澄之后,沈追附议。我本以为,凭借沈追与蔡筌这对好基友的感情,他应在蔡筌之后,紧跟着附议,不曾想是柳澄。既然刚刚已提到了柳澄,剩下的人物中,也只有沈追是个经常出现的官员了,这点不意外。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七、沈追之后,众臣纷纷附议。这是什么情况呢?所谓的众臣中自然不少已成为太子身边的人,心中已然站在了太子一边,其中肯定有参与到谋划过程中的人。至于那些未曾参与的人,他们都是大官,自然不傻,到此时再看不出局势,那真是智商捉急了。所以,此时是众臣附议。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八、众臣附议之后,纪王附议。纪王是皇帝的弟弟,看似始终处于一种醉酒的状态,用情于声乐之中,其实他心里明白着呢。众臣已附议,他是皇室人,也该站出来说话了,自始至终他都是心疼祁王的,他也明白赤焰军一案的情况。他是不会参与到太子谋划的过程中的,但是按他的性情,他自然是心中有什么就说出来什么。我觉得,他早就希望能有这样一天了,他附议,没毛病。众臣已经上场完毕,此时出现一个王爷,很有分量,打皇帝一个措手不及。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九、穆青上场。纪王上场后,皇帝内心是崩溃的,想不到这个平日里悠闲的弟弟也会附议。他心是痛的,情绪是失控的。此时,与众臣发生一些言语上的争执,穆青生性就不是看热闹的人,自然会跳出来,何况,他是局外人吗?霓凰是她姐姐,他对整件事并非什么都不知道,并且知道的还不会少。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十、穆青之后,言侯上场。为什么言侯此时才上场?我并不明白,所以没啥说的。不过,言侯确实实打实的参与到此事谋划过程中的,十三年来,他心中一直装着此事,自然有对皇帝的失望与恨吧。言侯自有言侯的风骨,性子能沉得住,有压轴的风范。上场之后,一番道理说辞,然后众臣继续附议,也起了一个引领的作用。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十一、太子上场。众人都已牵涉其中,皇帝也该明白了这件事是事先谋划好的,太子也该上场了。他先扶起长公主,已是一种承认,也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闹翻吧,此事必须有个结束。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十二、梅长苏。皇帝毕竟不是糊涂人,很快便注意到了一直坐在一旁不曾起身,不曾参与的梅长苏,看来,此事他才是最大的幕后人。皇帝此刻对夏江的话深信无疑,肯定后悔没有早早杀了他,他就是林殊,在他眼中的逆贼。

这十二个出场顺次你想过吗?没有?最好回去再刷一遍《琅琊榜》!

一个镜头,十二个出场次序,这其中的原因,岂是一个外人能说得清的?也许是无意的安排,也许是随意的创作,但凡事都有个缘由。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