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選之子」劉秀有多厲害,兩招兒擺平千古難題趙匡胤都要跟著學

“天選之子”劉秀有多厲害,兩招兒擺平千古難題趙匡胤都要跟著學

昆陽之戰後,劉秀奉更始帝劉玄之命經略河北,隨從的只是幾個親信而已,加上劉玄封給他的“行大司馬事”的頭銜,基本上就是一個光桿司令。但僅僅兩年之後,就“跨州據土,帶甲百萬”,公開稱帝;十二年後,徹底掃平各路群雄,復興漢室,建立了統一的東漢王朝,劉秀也因此被後人稱為“中興之主”。這一切自然離不開所謂“天人之所輔贊”,其中最關鍵的,是他善於識人用人、擁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

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將隨同劉秀打天下的28位將領的畫像放在南宮雲臺,稱為“雲臺二十八將”,其中排名第一的鄧禹,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書生,遊學長安時就同劉秀相識,劉秀也很欣賞他。劉秀經略河北,鄧禹跑去找他,同他縱論當時的天下大勢:首先,分析了對手的情況,“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然後分析了劉秀的情況,“明公素有盛德大功,為天下所向服,軍政齊肅,賞罰明信”;最後提出建議,“為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一番話,把未來謀劃得明明白白。

後人對鄧禹位列雲臺二十八將之首頗有微詞,其實鄧禹主要的貢獻不在他的戰功,而是他的政治遠見。對此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時說得很清楚:“鄧禹為中興元功,實本諸此。”劉秀稱帝后,拜鄧禹為大司徒,封酇侯,食邑萬戶。酇侯是當年劉邦給蕭何的封號,由此可見鄧禹在劉秀心目中的地位。正如後人評論所說:“(劉秀)恃之以為蕭何者,以其言足以就大計,其智足以定大業,且非群臣之等夷也。”這一年,鄧禹才24歲。

鄧禹不光有政治遠見,而且慧眼識人。劉秀任用將領都要先徵求鄧禹的意見;而鄧禹推薦的人,也都“皆當其才”。雲臺二十八將排名第二(一說第三)的吳漢,就是鄧禹向劉秀推薦的。吳漢為人質厚少文,不善言辭,鄧禹多次向劉秀推薦,漸漸得到劉秀的重用,在拜鄧禹為大司徒的同時,吳漢也被任命為大司馬,在掃平各路群雄的戰爭中立下了頭功。

劉秀不僅能識人用人,更有不念舊惡的肚量與胸懷。他的哥哥劉縯被更始帝劉玄所殺,自己也差一點成為劉玄的刀下之鬼。劉玄被赤眉軍殺死後,他的老巢宛城被吳漢拿下,劉玄的老婆孩子都成為了俘虜。但劉秀不念舊惡,沒有為難劉玄的家人,還將他的三個兒子都封為列侯。

朱鮪與劉秀曾經同為劉玄的部下,劉玄殺劉縯,正是聽從了朱鮪等人的建議。所以,後來劉秀攻打洛陽時,打了幾個月打不下來,而守城的正是朱鮪。劉秀派人去勸說朱鮪投降,朱鮪對來人說:劉縯被害時,自己參與了,而且還勸說劉玄不要派劉秀去河北,以免放虎歸山,“誠自知罪深,不敢降”,拒絕了劉秀。劉秀再派人對他說:“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朱鮪投降後,被拜為平狄將軍,封扶溝侯,“傳封累世”。由於當時各地還有不少更始帝的舊部,劉秀不念舊怨,對於迅速平定各方勢力,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

東漢的中興,不僅是復興漢室,更重要的是穩定了政局。而從西漢歷史看,政局的穩定與否,有兩個非常關鍵的關係,一個是功臣,一個是外戚。劉邦就是沒有處理好這兩個關係,誅殺功臣,招致了後人的批評;而外戚呂氏專權,差一點就顛覆了西漢王朝。而劉秀在這兩個關係上,沒有重蹈覆轍,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中興局面。

先看功臣。各地平定後,劉秀大饗將士,功臣增邑封侯者365人。為了防止功臣擁兵自重,干預朝政,劉秀解除了他們的兵權,也不讓他們擔任行政職務,“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進,奉朝請”,給予他們很高的待遇,“遠方貢珍甘,必先遍賜諸侯,而太官無餘,故皆保其福祿,無誅遣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後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學的也就是這一招。

再看外戚。皇后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和弟弟陰興都是隨同劉秀一起打天下的,立下了赫赫功勞。建武二年,陰識因隨從征伐的軍功被增封食邑,但陰識拒絕說:“將帥有功者眾,臣託屬掖庭,仍加爵邑,不可以示天下。”建武九年,劉秀又打算封陰興為關內侯,大印都放在面前,但陰興卻堅決推辭了。陰麗華不解,問他原因,他回答說:外戚若不知進退,就會招來災禍,“富貴有極,人當知足”。兩人雖然後來都以舅舅的身份輔導太子,但都能做到嚴格自律,不干預朝政,“是以世稱其忠”。

當然,劉秀也有犯渾的時候。天下平定了,難免聽不進不同意見。大司徒(相當於丞相)韓歆性格耿直,直言不諱,常常弄得劉秀不高興。建武十五年,韓歆提醒劉秀將有饑荒出現,“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劉秀大怒,將他罷官回鄉,但還不解氣,專門下詔書指責他,逼迫韓歆同兒子一起自殺了。這件事引起了輿論的不滿,劉秀只得“追賜錢穀,以成禮葬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論此事說:“惜乎,以光武之世而韓歆用直諫死,豈不為仁明之累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