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到底學什麼?——讓一個中等生跨進北大校門的問題


學習到底學什麼?——讓一箇中等生跨進北大校門的問題


學習到底學什麼?

——這是一個能瞬間提升學習效率的問題。

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曾經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讓自己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有人甚至因為對這個問題的清晰回答,用一年半的時間從一箇中等生考進了北大。

為什麼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會有如此大的威力?

哪些體驗過這種進步的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怎樣的?


一、沒有清晰回答這個問題會導致的後果

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是混沌的,學習時就會失去焦點,眉毛鬍子一把抓,因為不清楚學習到底學什麼,所以哪些知識是記住的、沒記住的、清晰的、不清晰的、懂了的、還不懂在我們這裡都沒有區別,進而失去了學習的針對性,不懂得區別對待所學的知識。

這是一種草木皆兵的狀態,任何知識好像都需要學習,帶來的結果至少包括以下幾條:

①做大量無用功:浪費大量時間重複70%已經掌握了的知識。

②本可學會的東西學不會:20%還不太清晰、本該花更多精力攻克的知識點,也因為麻木的重複沒有讓這些知識點變得更清晰。

③不懂的依然不會懂:10%根本不懂的知識因為例行公事的重複而依然不懂。

因為忘了學習的目的,所以做題、閱讀、聽課等手段成了目的,成了緩解焦慮的手段,這容易讓人滑向學習的惡性循環——壓力越大,越亂學,越亂學,學習效率越低,學習效率越低越焦慮,越焦慮越亂學。

這一切都源於對“學習到底學什麼?”這個問題的沒有清晰回答,一旦清晰回答這個問題,就會讓人從無的放矢變的狀態變成有的放矢,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二、3種答案

學習到底學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角度的回答,每種回答都有增加我們辨識力的作用,我認為以下三種回答最本質,最能讓我們辨別知識點的關鍵差異,進而提升學習的精確性和效能。

回答一:學習是為了“有所獲”。

學習的目的是要取得進步,凡是不能取得進步的學習都是無效的,這是很顯然的道理,但卻常常被學習者忘記。

有了這個標準,我們能清楚地覺知到自己的無效學習。

例如:認真聽講但沒有收穫的學習是無效的,學別人弄一個錯題本修改錯誤但沒有感知到“收穫或進步”的學習是無效的等等。

回答二:學習是為了構建框架和打破框架。

單單知道學習是為了取得收穫和進步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進一步定義要取得什麼樣的收穫和進步,這一步定義清楚了,我們學習的精準性又將上一個臺階。

從思維模型的角度來看,學習無非是學習思維模型和思維模型中的信息,真正能提升一個人認知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是TA所具備的思維模型。

學習思維模型中的信息能讓我們記住一些東西,學習思維模型則能改善我們思考的方式。

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的建議,不單要學學科本身的知識,更要學習這些學科背後的思維方式,這裡所說的“學科背後的思維方式”就是思維模型。

回答三:學習是為了“改變”。

改變包括對內和對外的改變,對內的改變包括記憶、技能、思維方式、心態等,對外的改變包括工作、人際關係、家庭、財富等等。

巴菲特說,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句話在“學習”這件事上同樣適用。

例如,看視頻學習,會意識到:這些東西我已經知道了,我只需要注意接下來自己還不知道和不清晰的東西即可。

例如,看視頻學習,會意識到:我現在在學習一種之前不曾瞭解過的思維模型,要真正掌握這種思維方式,單單靠看視頻是不夠的,我還需要練習,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清晰記錄這個思維模型的概念,把這個模型放在一個能倒逼我經常複習的地方,如公眾號、筆記本等等,然後在今後的日子裡,市場拿出來複習和運用,直到成為自己的思維方式,這件事急不得,所以不要妄想馬上就能消化現在所學的知識。

例如,同樣是看視頻學習,可能會意識到:現在視頻中講的不過是一堆知識,我要做的就是遵循記憶的規律,高效地記住這些東西就行了,或者放在我的知識管理庫中,當我需要的時候,能夠很快找到這些內容即可。

例如,還是看視頻學習,可能會意識到:現在視頻中講的這個知識可以用在工作和事業中的某個關鍵地方,我要做的是把這個知識牢牢地掌握住,千萬不要讓它丟了,如果它真的太重要了,不妨把這些內容背下來、默寫下來,據說李笑來當年發現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後,硬是把《beyond feelings》這本書抄了很多遍,我也應該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這些知識。

……

當我們有了上面三個答案作為參照物,我們就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學習的時候到底在做什麼,哪些行為是有效的,哪些行為是無效的都會變得清晰起來。

歡迎把本文推薦給你身邊真正學習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們,也許他們也存在本文所說的問題,也許本文能讓他們進入學習的快車道。

兩個重要的學習心法

李叫獸的學習方法:反饋訓練+改變

俞凌雄的學習方法:學什麼+怎麼學

框架思維的定義及價值?

框架性思考的5種通用模型

思維框架:從高維到低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