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到底学什么?——让一个中等生跨进北大校门的问题


学习到底学什么?——让一个中等生跨进北大校门的问题


学习到底学什么?

——这是一个能瞬间提升学习效率的问题。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曾经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自己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有人甚至因为对这个问题的清晰回答,用一年半的时间从一个中等生考进了北大。

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哪些体验过这种进步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怎样的?


一、没有清晰回答这个问题会导致的后果

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是混沌的,学习时就会失去焦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因为不清楚学习到底学什么,所以哪些知识是记住的、没记住的、清晰的、不清晰的、懂了的、还不懂在我们这里都没有区别,进而失去了学习的针对性,不懂得区别对待所学的知识。

这是一种草木皆兵的状态,任何知识好像都需要学习,带来的结果至少包括以下几条:

①做大量无用功:浪费大量时间重复70%已经掌握了的知识。

②本可学会的东西学不会:20%还不太清晰、本该花更多精力攻克的知识点,也因为麻木的重复没有让这些知识点变得更清晰。

③不懂的依然不会懂:10%根本不懂的知识因为例行公事的重复而依然不懂。

因为忘了学习的目的,所以做题、阅读、听课等手段成了目的,成了缓解焦虑的手段,这容易让人滑向学习的恶性循环——压力越大,越乱学,越乱学,学习效率越低,学习效率越低越焦虑,越焦虑越乱学。

这一切都源于对“学习到底学什么?”这个问题的没有清晰回答,一旦清晰回答这个问题,就会让人从无的放矢变的状态变成有的放矢,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二、3种答案

学习到底学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角度的回答,每种回答都有增加我们辨识力的作用,我认为以下三种回答最本质,最能让我们辨别知识点的关键差异,进而提升学习的精确性和效能。

回答一:学习是为了“有所获”。

学习的目的是要取得进步,凡是不能取得进步的学习都是无效的,这是很显然的道理,但却常常被学习者忘记。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能清楚地觉知到自己的无效学习。

例如:认真听讲但没有收获的学习是无效的,学别人弄一个错题本修改错误但没有感知到“收获或进步”的学习是无效的等等。

回答二:学习是为了构建框架和打破框架。

单单知道学习是为了取得收获和进步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定义要取得什么样的收获和进步,这一步定义清楚了,我们学习的精准性又将上一个台阶。

从思维模型的角度来看,学习无非是学习思维模型和思维模型中的信息,真正能提升一个人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是TA所具备的思维模型。

学习思维模型中的信息能让我们记住一些东西,学习思维模型则能改善我们思考的方式。

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的建议,不单要学学科本身的知识,更要学习这些学科背后的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学科背后的思维方式”就是思维模型。

回答三:学习是为了“改变”。

改变包括对内和对外的改变,对内的改变包括记忆、技能、思维方式、心态等,对外的改变包括工作、人际关系、家庭、财富等等。

巴菲特说,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句话在“学习”这件事上同样适用。

例如,看视频学习,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已经知道了,我只需要注意接下来自己还不知道和不清晰的东西即可。

例如,看视频学习,会意识到:我现在在学习一种之前不曾了解过的思维模型,要真正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单单靠看视频是不够的,我还需要练习,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清晰记录这个思维模型的概念,把这个模型放在一个能倒逼我经常复习的地方,如公众号、笔记本等等,然后在今后的日子里,市场拿出来复习和运用,直到成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件事急不得,所以不要妄想马上就能消化现在所学的知识。

例如,同样是看视频学习,可能会意识到:现在视频中讲的不过是一堆知识,我要做的就是遵循记忆的规律,高效地记住这些东西就行了,或者放在我的知识管理库中,当我需要的时候,能够很快找到这些内容即可。

例如,还是看视频学习,可能会意识到:现在视频中讲的这个知识可以用在工作和事业中的某个关键地方,我要做的是把这个知识牢牢地掌握住,千万不要让它丢了,如果它真的太重要了,不妨把这些内容背下来、默写下来,据说李笑来当年发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后,硬是把《beyond feelings》这本书抄了很多遍,我也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知识。

……

当我们有了上面三个答案作为参照物,我们就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时候到底在做什么,哪些行为是有效的,哪些行为是无效的都会变得清晰起来。

欢迎把本文推荐给你身边真正学习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也许他们也存在本文所说的问题,也许本文能让他们进入学习的快车道。

两个重要的学习心法

李叫兽的学习方法:反馈训练+改变

俞凌雄的学习方法:学什么+怎么学

框架思维的定义及价值?

框架性思考的5种通用模型

思维框架:从高维到低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