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文化——廣西平南縣文化特色概述

我的家鄉文化

我的家鄉文化——廣西平南縣文化特色概述

平南新八景--紅陵遠眺


——廣西平南縣文化特色概述

【摘要】任何一個地方音其地理背景和歷史背景的不用,有有不同的地方文化。廣西平南縣有著其獨特的地理背景,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不僅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培育出優質的肉桂和石硤龍眼,成為廣西平南縣的特產。平南縣歷史悠久,湧現出一批批歷史人物,成為平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南人的生

活特點在主要體現在禮俗文化上,極具學術研究價值的平南牛歌戲更是廣受農民的歡迎,平南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重要體現。這裡就主要從農業特色、特色產品、歷史人物、禮俗文化及藝術文化等幾個方面來介紹平南縣,對它的文化特徵做一個簡單的概述。

【關鍵詞】雙季稻 肉桂 石硤龍眼 梁嵩 禮俗文化 牛歌戲

在中國地圖上,每個中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家鄉。在北緯 23°2′19″-24°2′19″,東經110°3′54″-110°39′42″之間,這裡有一個叫平南的地方,那是我的家鄉,一個擁有143萬人(2010年統計)的縣城。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文化。平南文化在歷史的長河裡蓬勃發展,而有些技藝也在歷史的長河裡瀕臨失傳。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是平南文化的創造者,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導遊一樣介紹和宣傳自己的家鄉文化。實際上,對平南文化有研究的人非常少,研究成果也不多,主要以牛歌戲和語言為主,王易萍在《地方戲劇在鄉村公共文化生活變革中的價值——以廣西平南牛歌戲為個案》 認為“以牛哥戲為代表的地方戲劇依託民問禮俗與民問力量的積極介入使轉型時期農村萎縮的公共文化空問得以激活,並滲入農民的私人生活領域建構出新的社會功能,實現自身繁榮,成為支撐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力量。”而關於牛歌戲的傳播和傳承,陳麗琴從傳播學的角度做了探討。在語言方面,劉村漢在《廣西平南白話形容詞的重疊式》一文中對平南語言特色進行了論述。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的劉春梅在其博士論文中對廣西平南(官城)話的語言進行的研究。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熱愛的家鄉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認識,這樣我們才不僅僅是文化的創造者,同時也是家鄉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而對一個地方文化的認識我們可以從它的地理特徵開始。

一、自然環境

我的家鄉文化——廣西平南縣文化特色概述

平南新八景--田湖映翠

平南是一個山區、丘陵、平原兼有的縣份,地形呈南北延伸的馬鞍形,南北高、中部低。西江的潯江段自西向東流過,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

全縣依地勢自然形成三個地區:

北部山區,屬大瑤山山脈南坡,山峰連綿。自西至東依次有亞婆攬孫山、西山、牛鼻山、大五頂、石崖頂等山峰,形成縣境北部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部丘陵區,屬大容山餘脈北坡的過渡地帶,丘陵起伏。中部平原區,屬西江流域平原臺地。(行政區域所在)因大瑤山拱褶和大容山隆起,南北隆升形成的河流衝擊平原。

平南地處低緯地區,北迴歸線從平南的中部穿過,南近海洋,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較高、陽光充足,雨量充沛,但分佈不均。

雙季稻是縣內主要糧食作物,它的生長期長短及其活動積溫的多少,是各地雙季稻品種熱性安排的主要依據,而冬季極端氣溫的高低又是冬季作物及果樹能否安全越冬的主要標誌,因此,為保證雙季稻安全生長期(早稻安全播種期——晚稻安全齊穗期)的熱量條件及安全越冬,平南縣劃分為三個多種經營農業氣候區:北部低山多經農業氣候區、中部平原水稻經作農業氣候區、南部丘陵多經農業氣候區。[]根據氣候特徵的不同進行耕作,保障了糧食的產量。在長期的農業勞作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農作經驗。觀察天氣是農民每天要做的工作,通過天氣的觀察來安排每日的耕作任務,因此,平南有這樣一個農諺:

春陰百日陰,

春寒雨至,冬寒不溼地,

一日東風三日雨,三日東風水浸眉。

東虹日出,西虹雨。

朝發紅雲晚落雨,晚發紅雲大旱天。

人黃有病,天皇有風。

雷轟天邊,大雨連天。

螞蟻搬家,大水推沙。

早上大霧,好洗衣褲。

穀雨無雨,田歸田主。

早稻過立夏,插不插也罷。

夏至無雨三伏熱。

夏至見晴天,有雨在秋邊。

夏至霧茫茫,洪水漫山崗。

夏至響雷公,塘底好栽蔥。

夏至風西南,大雨要衝潭。

冬幹年亦幹,冬溼年亦溼。

冬在頭,賣被去買牛。

冬在尾,賣牛去買被。

冬在中,十個牛欄九個空。

老牛怕過冬,禾怕寒露風。

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受少在於肥。

深耕一寸,苗長一尺。

犁田過冬,好過糞壅。

種姜養羊,本小利長。

養豬又養牛,積肥不用愁。

積少成多,積粒成蘿。

——(選自《平南縣誌》)

平南的氣候特點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平南人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安排農業耕種,保證了糧食的收成,為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特色產品

平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徵也為一些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平南人抓住自己的優勢,重視發展林業,進行大力的推廣和宣傳,是肉桂和石硤龍眼等特產走出平南,走向廣西,甚至全國。

(一)肉桂

我的家鄉文化——廣西平南縣文化特色概述

廣西是我國最著名的肉桂生產基地,廣西之所以簡稱“桂”,說法之一是自古以來這方寶地盛產“桂”——肉桂或稱玉桂。桂,原產於原縣屬羅香、羅運等瑤鄉。清末,六陳、大坡、大洲、寺面、平山等山區陸續種植,其中以六陳種植最多。玉桂,又名肉桂,是指生長百數年的老桂樹,因其珍貴如玉,故稱玉桂。因其質醇厚、味甘氣香、辛而不烈,藥用價值極高,譽稱陳桂。

目前廣西肉桂產量佔全國60%以上,桂油產量佔全國90%,成為全球獨樹一幟的“桂”產地。廣西西江流域的肉桂是全世界質量最高的肉桂,氣味辛辣芳香,藥用價值高,素有“長白人參,西江肉桂”的說法。而西江桂又以六陳陳桂最為著名,西江支流白沙江從六陳穿流而過,土地肥沃,風景秀美。六陳鎮靠北迴歸線,熱力強,日照足,雨量多,夏不酷熱,冬無嚴寒。最宜肉桂生長,是世界公認的“肉桂之鄉”,所產肉桂內厚棕黃、甘香醇濃。

六陳鎮的肉桂種植歷史可上溯到明朝,鎮上家家戶戶都有種植肉桂的傳統習慣,肉桂樹越老越珍貴,藥用價值越高,因種植歷史悠久,六陳鎮是國內保存老肉桂樹最多的地區,也是國內出品高質量肉桂皮和肉桂油最多的地區,是中國最大的肉桂種植基地。

2008年,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核通過,平南縣及各鄉鎮種植的肉桂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

桂在平南人的生活當中非常常見,因“桂”與“貴”同音,人們取其吉祥富貴之意。每當逢年過節,平常百姓家都會折幾支桂回來燒水洗頭和洗澡。家中有喜事如喬遷之喜,人們就會用紅繩幫幾支桂掛在門的上樑,平南人稱“門頭”的地方。總之,平南人的紅白喜事上,桂葉必不可少。

(二)石硤龍眼

平南縣具有適宜石硤龍眼生長的獨特的土壤和氣候環境,因而生產的石硤龍眼質優味美。平南縣石硤龍眼因果大、核小、肉厚、爽脆等特點受到廣大客商的青睞。

石硤龍眼原種出自平南縣大新鎮,是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覃敬清先生在1929年選育的龍眼優質品種。平南石硤龍眼鮮果具有肉厚核小、味甜清香,肉脆爽口,易剝皮、易離核和耐貯運的特點。平南石硤龍眼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平南縣發展種植的石硤龍眼全部都是從石硤母樹中選育繁殖的,使得石硤龍眼的優良品質得到了保證。[]它是所有龍眼品種中鮮品味最好的水果。平南石硤龍眼鮮果具有肉厚核小、味甜清香,肉脆爽口,易剝皮、易離核和耐貯運的特點,適宜鮮食和加工元肉,石硤龍眼加工的元肉,肉厚、色澤金黃,是重要的滋補品。

平南石硤龍眼榮獲1995年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平南縣現已種植石硤龍眼20多萬畝,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石硤龍眼商品生產基地,1996年我縣被農業部評為優質石硤龍眼基地縣。2013年第三次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專家評審會10月31日在北京召開。平南石硤龍眼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平南石硤龍眼成為地理標誌產品。

三、歷史人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歷史人物是一個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平南縣榮獲“廣西詩詞文化之鄉”稱號,平南自建縣以來湧現了著名詩人70多人,流傳至今有詩詞賦700多首,出版詩詞歌詞70多部。他們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是家鄉文明的典範。

在平南縣赤馬鄉政府所在地的白馬圩,有兩座紀念當地歷史人物的建築,其中一座就是梁嵩狀元紀念館。

梁嵩,字子高,又字仲邱,生卒年不詳,是五代十國南漢白龍元年(公元925年)狀元。梁嵩家在平南最北端的鵬化裡龍街(今大鵬鎮),屬大瑤山。有關梁嵩家世事蹟、族源情況考略。由於年代久遠、資料不全、梁嵩沒有後代、大鵬梁氏已基本消失,梁嵩的家世事蹟、族源基本無從考證。梁嵩是瑤族人,幼年喪父,家境十分貧寒,母子相依為命。他小時候就在山中一邊放牛,一邊到石室讀書。他刻苦讀書,聰穎過人。

南漢白龍元年(公元925年),梁嵩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南漢皇帝劉龑聽說他文思敏捷,就在吃 荔枝的時候召見他,還特別以果中之王——“荔枝”為題,命梁嵩吟詠。梁嵩以超人的學識,即席吟出絕妙的《荔枝詩》:“露溼胭脂點眼明,紅袍千顆畫難成;佳人勝盡盤中味,天意偏教嶺外生。桔柚遠慚登貢籍,鹽梅應合共和羹;金門若有栽培地,須占人間第一名。”皇帝很高興,就欽點梁嵩為狀元,後來封他為翰林院學士。[]

梁嵩任翰林學士多年,面對南漢主劉龑的殘暴統治,意識到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難以實現。於是,他巧妙地以母親的口吻寫下了一篇情思懇摯的《倚門望子賦》,以一篇文章騙過了劉龑,同意他回家。梁嵩辭官別無他求,僅僅請求“蠲免龔州一歲丁賦”。由於朝代更替,龔州在宋時撤併為平南,隸潯州。梁嵩“請免龔州一年丁賦”,一免就是300多年,為家鄉人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梁嵩騎白馬興返鄉,經過平南邊界東濠小圩的時候,圩邊的東濠河偏偏山洪暴發。他急於回去見親人,就想強渡過河,不幸連人帶馬溺死河中。後來人們把他遇難的東濠河更名為 白馬河,把東濠圩更名為白馬圩,一直沿用至今。

人們感謝梁嵩請免龔州一年丁賦的恩情,在岸邊立廟奉祀,宋時稱“白馬廟”,明弘治重修,改稱“狀元廟”,廟前門石拄刻有一聯:“閬石鍾英尚記春風歸故里;大江萬頃有如夜月湧寒潮。”

狀元廟文革被毀。1996年經大鵬鎮政府在梁嵩的故居新建了佔地500多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和頗具規模的“梁嵩狀元祠”。

平南這片土地不僅保證了人們的基本生活條件,也養育了自己的子孫兒女,在歷史上湧現了一批歷史人物,他們為平南的歷史文化添上了濃厚的一筆。

四、禮俗文化

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在禮俗上會有所不同。在平南文化中,禮俗文化逐漸參入了一些現代的元素。城鎮地區,漢族人的婚俗和葬禮逐漸被簡化,而但一些從村地區仍然保留著傳統的禮俗,保留著地方的特色。

(一)婚嫁

舊時候,漢族的婚姻多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俗也比較繁瑣。

結婚之前,一般經過“八字”, 就是我們說的訂婚。先是男方請媒人到女方撮合,或女方託媒到男方撮合,雙方家長同意後,女方把“八字”(年庚)交媒人送到男方家裡,經算命先生推算,認為雙方大命相合,男方才擇日將禮品由媒人送到女家,叫做“落定”。女方將禮品收下,並以紅包(利是)等物送回男家,即“回定”。隨後,男方把擇定結婚的“吉單”(婚期)送到女方,女方認為合適則將吉單收下,這就確定了婚期。婚期確定之後,女方陸續準備嫁妝,因家庭經濟情況的不同,嫁妝數量不等,但一般都要置備櫃子、衣箱、木椅,還有鏡子、浴盆、衣服等物。婚錢一天,男家還要準備好比“落定”更豐富的彩禮,由媒人引送到女家,就是“過定”。過定後的第二天,男方請結婚酒,女方請嫁女酒。當天早上,新郎即到女家接親。午餐後,出嫁娘由兩個婦人攙扶出廳堂拜祖,隨後拜別長輩,前往男家。女方稱為“出門”,男家稱為“迎親”。新娘到男家後,新郎新娘按吉時同拜祖宗。由族中有威望的人點燃龍燭,邊點邊說一下吉祥的話語,就是“拜祖”。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到客廳進行“新人捧茶”。第三天早上,新郎新娘帶禮物到女方孃家拜訪長輩和親屬,孃家給予表示吉兆的果品、粽粑回來,是謂“回門”。

到現在,平南漢族人的婚俗流程有所簡化。提倡自由婚姻,雙方家長同意後,男方於一個月前左右帶禮品,連同婚期送到女方家,即為“訂婚”。此後,男女雙方則開始籌備婚禮,直到婚禮當天。結婚當天即之後的禮節則沒有多大的改變。

(二)喪葬

與喜事相對的是喪事,平南人的喪葬儀式大致要經過這樣一個流程:

解放前,老人死後,需要報喪,外家親戚一般由孝子和族中親戚向長者跪扣報喪,以示對死者的哀痛,對其他親戚則由一人往報即可。

報喪之後就是做齋,平南喪葬做齋的形式有多種。請道士稍加引度及出殯埋葬的叫“鴨煞”、早上引度當天下午埋葬的叫“百日齋”、引度一晚第二天下午埋葬的叫“一夜齋”,此外還有“午時齋”、“一天一夜齋”等。普通人家多做“一夜齋”。逝者子孫戴洛帽穿孝(白)衣,由孝男捧著靈牌,大家跟著道士為死者超度,孝男跟道士跪扣虔拜,孝媳婦孝女泣於柩旁。每次祭拜,均有哀樂伴祭,有人唱禮,道士喃唱。致祭結束,則插幡旗、吊帳、奏哀樂、又道士引路出殯。由十二或十六人扛靈柩到墳地,叫做“送山”。第二天,子孫再到墳地整墓祭拜,叫做“復土”。以後每天早晚均捧葷素到靈位前祭拜,連祭四十九天,最後一天祭後燒掉喪帽,除掉掛孝的所有標誌,叫做“滿七”。滿七之後的第一次春社(農曆二月初一)或秋社(農曆八月初一),要到墳前祭拜一次,叫做“攔社”。到第一個中元節,出嫁的姑女在節前數天持活鴨一隻、金錠跟錠紙衣、紙錢等回來祭拜,叫做“燒衣”。喪後滿一年即燒掉靈位,叫“化靈”,並將化後的香灰至於祖宗香爐內,叫“合爐”。至此,喪儀才算完結。因此,在平常百姓家,並不會安放先人的靈位和遺照,只在特定的日子裡準備食物祭拜。但一些城鎮人家,會在家中安放遺照,每日上香祭拜。可見,在平南,人們對墳墓的重視多於對靈位的重視。墳墓的土丘越大,顯得父母身份越尊貴;壘墳是盡心孝道,是一種美德,因此,每次墓地祭祀的時候都要壘墳,目的是修補墳墓盡孝心;墳墓有利於死者的靈魂安息;墳墓風水更關係到子孫後代的發展。[]

80年代初,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火葬。在平南人的思想裡,他們將自己家門的禍兮都寄託在祖先身上, 實際上是對鬼魂的敬畏,因此在喪葬儀式上平南人不敢有所懈怠。而這種對同一祖先的敬畏往往在無形當中維護了各個村落的團結和穩定。

五、文藝瑰寶——牛歌戲

每個地方都有著其獨特的文化氣息,會形成本土特色的文化特產。在平南的文藝發展過程中不得不提牛歌戲——一個瀕臨失傳的戲種。

平南牛歌戲是現存最古老的民間小戲劇種之一,發祥地源於縣內大新鎮四巖山,古稱平南牛歌聖地。它由平南人民經過幾個朝代演唱演繹而形成現在所演出的牛歌曲調。據傳說早在元朝就有石牛神顯現在四巖山上,每年初春附近村屯牧牛人為紀念石牛神靈聖,經常到各村巡遊,用牛歌腔調唱春牛、舞春牛。久而久之,這種唱春牛、舞春牛的習俗演變成牛歌戲,開初也叫“牛場戲”。先在縣內南北河兩岸各鄉村傳唱,後來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周邊的容縣、藤縣、桂平等地,平南牛歌戲在縣內相傳,逐漸形成一個唱牛歌的文化圈。[]2008年5月,平南縣入選了第二批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平南縣被授予“中國牛哥戲之鄉”的稱號。平南牛歌戲是平南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體現,它古樸優雅,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並且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等都極具學術研究價值。

平南牛歌戲經常演出的劇目主要有:《明珠皇后》《出師表》《鴛鴦驚夢》《三郎中秋會》《玉蘭花》等等。一些戲曲家評價,初始形成的平南牛歌戲唱詞、唱腔曲調簡單,它的唱詞多采用群眾所熟悉的民間語言。牛歌戲分行不是很嚴格,一般一人可時扮演多個角色,再加上它的舞臺美術表現較為簡單,在曬場或草坪或室內圍個圓圈,掛張布幕放一桌兩椅,就可演唱了,故在廣西桂東南的農村地區流傳極廣,非常受農民朋友的歡迎。而現存版本的牛歌戲則是民國以後,尤其是解放初期民間藝人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演唱的劇目也由原來唱春牛發展到演繹古代的故事,故形成了許多牛歌戲劇本。

在當時,牛歌戲成為平南人娛樂生活的 “寵兒”,是人們娛樂慶典上的必備節目。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年輕人外出工作,能夠繼承牛歌戲技藝的人越來越少。改革開放之後,電視機、收音機逐漸進入平南人的生活,牛歌戲不再是人們娛樂生活的首選。加之當時政府缺乏保護意識,久而久之,牛歌戲淡出人們的生活。文化不僅僅是創造,更是繼承。當平南縣被授予“中國牛歌戲之鄉”,我們驕傲的同時也在思考,牛歌戲的傳承和保護應該從何做起。

綜上所述,平南文化在農業、特產、人物及禮俗文化、戲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其實,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幾個方面,平南在旅遊、語言等同樣形成了具有本土氣息的特色文化。實際上,每個人的家鄉都不缺少文化,而且每個地方的文化都不缺乏特色,我們缺少的是傳承文化的人和發現文化特點的眼睛。每個平南人都是平南文化的承載者,平南文化是平南人生活和生產的體現。我們都應該對自己的家鄉文化有所認識。而在現代元素的衝擊下,我們對待家鄉文化的態度該何去何從,是我們每個平南人值得深思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