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课堂|大片是如何策划出来的?

摄影课堂

摄影课堂|大片是如何策划出来的?
摄影课堂|大片是如何策划出来的?

利用地图模拟取景,对画面的表现形式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拍出一张大片的必经之路。

摄影课堂|大片是如何策划出来的?

有很多摄影师对后期技术非常“痴迷”,以为后期是万能的。也有很多摄影师只是一味“复制”机位,并没有对风景摄影做出“创造性”的思考。其实,风景摄影前期需要做很多工作。

如何探索机位

如果摄影师A和摄影师B同时去了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公园拍照,两个人拍出来的东西是否就是一样呢?

从不同角度看山峰,山峰的形态会有所不同,但是山峰肯定是主体也是中景,一般在山峰这个主体固定的情况下,我们会寻求搭配的前景元素和搭配的天气元素的变化。风景摄影师确实靠天吃饭,天什么样不是我们决定的,但是搭配的前景,前景和中景(主体)的搭配沟通关系和大小关系这个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这时候最高效的办法是参考一些该地区之前经典风景照片机位,了解当地的地理情况。然后在地图上先确定哪些区域可以拍摄到想要的场景。拍山的机位,一定不会在这座山里,而是山对面的某处。确定山峰后,我们可以利用地图在周边搜索有没有合适的树林作为搭配元素。一般来说,长在山坳中的树,位置低,拍出来容易被遮挡。长在山顶,并且处于山顶前沿的树,才没有干扰元素遮挡,而且还可以在高处看到整个山。

表达方式的选择

是不是摄影师A和摄影师B站在同一个机位拍摄,拍的照片就一模一样?

通过对相机的快门、光圈、ISO等参数的调节,以实现画面元素的变化效果,就比如海景慢门可以有迸溅、雾化、镜面、透明、拉丝多种表达方式,同样的海水也能拍出不一样的效果。除了参数变化,二次曝光也是表达方式中常见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就算站在同一机位,拍出来的效果也会完全不同。

拍摄方式的选择

摄影师A和摄影师B站在同一机位,同一构图,相机参数设置完全相同,是不是两张照片就一模一样?

为了提高画质,或完善构图,或去除画面瑕疵,我们通常会去做一些合成拍摄,比如景深合成、曝光合成、接片合成、堆栈合成、焦段合成等。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该场景在当前的自然条件下,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能让我们的画面更进一步。

比如,拍摄的时候为了追求夸张前景的效果,尽量会贴近树木来拍摄和构图,利用广角的透视畸变来体现怪树的“张牙舞爪”的姿态。如果对山体对焦,山体虽然纹理很清晰但是前景的树干的细节纹理却不实。相反,如果对前景的树干底部对焦,山体就是虚的。这样我们前期的拍摄上就需要使用“景深合成”拍摄技术去突破光学景深的限制。通过移动对焦点,对不同景深的景物分别对焦拍摄一组照片,后期对于不同景深的照片进行PS后期合成,形成全景深的照片,提高大景别风景的每个局部的细节表现。

因此,拍摄方式的选择,也会让两位摄影师的拍摄有着细节性的差异。即使两位摄影师站在同一机位,同一构图,同一表达方式,同一种拍摄手法,但是因后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的不同,也会让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感觉。

每一幅作品的真正酝酿,不是曝光所需要的那几秒,或多少分之一秒的时间,而是在抵达拍摄地,打开快门之前,我们在一条既消耗体力又耗费智力的旅途上经历的漫长体验。

摄影课堂|大片是如何策划出来的?

本文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18年·第71期·7版

1.保持图文完整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号ID、二维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