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訪華,有件事比他的右翼價值觀重要

安倍訪華,有件事比他的右翼價值觀重要

10月25日,安倍率領“史上最強”的外交和商貿團隊抵達中國。此次訪問距日本首相上次訪華已有七年之久,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年來,日本首相在間隔最久之後,一次明顯遲到的訪問。

安倍訪華的“時空”機緣

此訪因其特定的人、事、時、空而廣受關注。從“人”和“事”的因素看,安倍已經成為日本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之一,卻也堪稱在內政外交上奉行保守路線、給復交後的中日關係製造了最多麻煩的領導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週年,是促成安倍此次訪問的關鍵契機,但當前的中日關係卻已在低潮中蹣跚多年。如果以十年為一個觀察單位,最後這十年顯然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以來,中日兩國對“和平友好”的“初心”最感到冷漠和隔膜的一段時期。

與此同時,全球貿易爭端背景下,中日兩個近鄰大國的外交行動,也讓此訪的“時空背景”格外引人關注。在國際政治中,“時”為形勢,“空”是地緣。地緣因素相對恆定,卻也常會在形勢和環境變化後煥發新意。中國有“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的古訓,習近平主席也多次強調周邊外交要“常走動”。

中日是近鄰,近年來卻一度鮮有高層互訪。此次日方代表團內有500名左右商界領袖,表明安倍此訪的重心仍在商貿領域。從結果看,兩國簽訂的大量經貿訂單引人注目,但訪問的成果和意義卻遠不止於此。

中日關係回暖勢頭明顯

首先,雙方領導人在會晤中對中日關係的“定性”和政治表態,指明瞭兩國關係的發展方向。在會見到訪的安倍時,習近平表達了對其“近年來多次表明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的積極意願”的讚賞,稱“當前中日關係重回正常軌道”,提出“維護好中日關係健康發展的政治基礎”,“推動中日關係在重回正軌基礎上得到新的發展”

安倍的表態也頗具新意。比如,稱讚“‘一帶一路’是有潛力的構想”。而此前,日方對中國的這一重大倡議一直態度曖昧,甚至認為競爭大於合作。考慮到近年來中日關係遭遇過的嚴重曲折,雙方領導人的政治表態都釋放出了中日兩國“結束過去,開闢未來”的決心和積極態度。

其次,訪問本身讓中日關係回暖的勢頭變得更加清晰和明顯。在安倍此次來華訪問前,中日關係已經出現了一些改善跡象。去年中國駐日使館舉行國慶招待會,安倍親自出席,被解讀為向中方示好;今年4月,王毅外長訪日,重啟了停滯8年之久的兩國經濟高層對話;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了日本,正式結束了兩國政府首腦多年無互訪的局面,安倍幾乎全程陪同。安倍此次訪華雖然幾經波折,傳出過多種消息,但其最終順利成行並取得重要成果,對中日關係改善具有方向引領意義。

再次,雙方在經貿領域的倡議和行動,具有政治和經濟的雙重重要意涵。在習近平與安倍的會晤中,雙方領導人都提到要“維護自由貿易”。考慮到眼下中美、美日貿易爭端和談判交錯進行的大背景,中日攜手強調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的重要性,無疑會給特朗普的貿易挑釁和單邊主義行為帶來壓力。首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的成功舉辦,以及大量企業協議的簽署,表明中日正在通過構建新的制度平臺拓展經貿合作空間。這意味著在全球貿易爭端的亂局中,兩國有可能協力“以政促經”。這必然會對中美日三大經濟體的政治經濟關係帶來微妙影響。

中日關係能否走向新階段?

訪問的特殊時間節點,也有著標誌中日關係走向“新階段”的象徵意義。此訪適值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時,剛好是中國改革開放揚帆啟程之際。在改革開放之初,日本開始對中國進行大量援助。日本長期是中國最大的外援國,無論中日之間有何恩怨,對日本過去四十年給予中國的援助,都應表示感謝。就在安倍訪問前夕,日方以中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為由,宣佈終止對華援助。這意味著一段歷史的終結,也意味著中日兩國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開啟了一種更為對等的關係。在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之際,中日關係也有望迎來“新階段”。“新時代”和“新階段”如能同步交織、相互激盪,必將賦予兩國關係發展新的持久動力。

安倍訪華及其取得的成果也進一步表明,中日關係中的時空因素正在藉助“事”的契機發揮作用,消解著兩國間由來已久的僵局。人們常說,“形勢比人強”,但同時又說“事在人為”、“人是決定性的因素”。兩種邏輯各有其道理。

歷史已經證明,只靠時空撮合並不足以支撐睦鄰友好之重。安倍和他代表的右翼主張,是近年來中日關係難以改善的主要障礙,“繫鈴人”能否以主動的姿態去“解鈴”,將最終決定著中日關係能否持續向好。

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中日關係實現了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這表明,中日關係並非像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不可能跳出宿怨難解的死結。面對新的形勢和契機,日方及其政治人物的判斷抉擇至為關鍵。從《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算起,歷經風雨曲折的中日關係已經到了“不惑之年”。作為日本政壇的資深政客,安倍的右翼保守價值觀早已深入骨髓,寄希望其一朝改變是不切實際的。但作為經歷過風浪的成熟政治人物,安倍同時也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這就意味著,在局勢發生變化後,他是有可能部分改變對華戰略的。須知,當年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正是一貫在意識形態上極度敵視中國的政治現實主義者尼克松。

此訪出發前,安倍特意在機場發推特,表示“想把中日關係推進到新階段”。在結束此次訪問之際,他已經朝著這個目標邁出了重要步伐。當前,有望創下日本首相執政時長記錄的安倍,或許更應該通過此訪溫故知新,重拾“和平友好”的“初心”,進而擇善固執、對兩國關係“不惑”。在新的時空背景下,這已成為精明的現實主義政治家在冷靜“察勢”基礎上,明智的“順勢”之舉。

回顧過往,新世紀以來的中日關係漸入僵局。十二年前,第一次執政的安倍首次訪問中國,被媒體稱作“破冰之旅”。隨後雙方領導人“融冰”、“迎春”、“暖春”之旅接踵而至,但最終迎來的卻非“陽春”,而是更大、更長的“寒流”。十二年後的今天,安倍的中國之行仍被一些媒體冠以“破冰之旅”的舊名,但迴歸正軌後的中日關係能否避免歷史的覆轍,關鍵還是在於日方的抉擇。當前,中日關係中的時空因素和人、事因素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反應,催化著中日關係改善,也有條件繼續孕育雙邊關係持續向好的天時、地利、人和。對於安倍,我們應該更多“論跡不論心”;如果“論心”,也更應該看他是否秉持了中日“和平友好”的“初心”,並共同創造條件,避免讓其右翼保守思維支配下的私心和執念妨害兩國關係大局。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至理。但對於經歷了太多曲折之後終於迴歸正軌的中日兩國而言,這話的後半句“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卻是尤其不能忽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