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打击各类“黑公关”方能弘扬社会正气

每年维护上百家自媒体,单价从每年5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不交钱,就可能被黑。”一家汽车行业公司负责人吐槽。近年来,自媒体“黑公关”让一些企业闻之色变。“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自媒体靠“黑公关”获取高额利益,有的一年能收数千万元“保护费”。

近期,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对于此类“黑公关”现象予以揭露和狠批,人民网评论指出,谣言四处传播,假话蒙蔽人心,这是任何法治社会都难以接受的。或是误导公众认知,或是毒害网络生态,或是消耗公权力形象,或是破坏市场秩序、伤害企业利益,无论什么形式的谣言,都极具社会危害。

“黑公关”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对于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黑公关”要么是某些自媒体为了追求一己私利,通过恶意造谣、捏造虚假“事实”,从而对特定目标——往往是企业进行攻击,从而在其对应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中造成恐慌,扰乱企业正常经营,甚至带来更为恶劣的后果,就是不少辛苦多年构建的企业品牌,因为“黑公关”耸人听闻的谣言而受损,其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损失不可估量。

而这些“黑公关”之所以如此做,正如媒体报道的,都是希望相关企业花钱消灾,通过“赞助”、“品牌投放”、“合作”等形式,向其缴纳一笔数额不菲的费用,从而让“黑公关”们赚得盆满钵满。

对于此类“黑公关”行径,其危害性一目了然,各大媒体已经纷纷予以曝光,此类现象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对其歪风进行抵制。

但是,还有另一种“黑公关”容易被忽视。就是某些企业出于掩盖自身已暴露问题的目的,采取所谓大量投放“黑”公关文章、捏造各类子虚乌有的“动机论”、“阴谋论”,从而干扰公众和媒体视线,甚至力图让公众和媒体注意力转移到其所推出的“阴谋”层面,从而化解自身品牌及其他危机。

比如,前不久某些公司动用所谓社会名流、大V,甚至不惜花上数百万的巨资,动用近五百个账号发出达4600余篇“黑”公关文章尤在耳际。而某人或某品牌出现负面新闻,为了打消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让黑公关大量生产、传播什么中美贸易战,明明是自己为恶却要上升到国家贸易战层面。这目的只有一个:用黑公关的“黑”稿搅浑水带歪网友。以达到“洗白”自己,混淆视听的作用。

此类为了掩盖真相而采取的“黑公关”模式,看似不像直接攻击企业或个人、赚取暴利的“黑公关”显眼,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就是为了保证小团体私利,而通过无中生有、试图操纵大众情绪和舆论,从而让有问题的个人或企业逃脱舆论与社会监督,甚至反向去影响政府或司法监管,最终改变事件走向。可以说,此类“黑公关”潜藏的社会危害性更为严重,必须引起各界关注。

打击“黑公关”方能弘扬社会正气,任何一种“黑公关”现象都不容忽视,无论是通过“黑”企业来赚钱的“黑公关”,还是为了掩盖自身问题转移矛盾的“黑公关”,都应纳入加强监管范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