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媳妇都成了“少奶奶”,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提要:农村媳妇都成了“少奶奶”,为何有这种现象?

其实,农村所谓“少奶奶”现象,是指农村的年轻媳妇。这些年,农村男多女少,娶个媳妇那得当少奶奶供着。一家人的收入她掌管,一家人的开支她说了算。天天宅在家里网购。一出门就是去市里或镇上消费。只要是她哪点不开心,立刻回娘家了,一住就是十天半月。老公没办法,只能买上好东西去请回来。少奶奶本来代表的群体是大家闺秀的群体,只有那些知书达理、端庄贤惠,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才能称之为少奶奶。这里的“少奶奶”加上了引号,说明这些少奶奶只继承了少奶奶衣食无忧的生活“权利”,却是抛弃了少奶奶持家有道的“责任”。这便不是少奶奶了,而是“花瓶”而已。

那么农村越来越多少奶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妇之前在娘家的娇生惯养。目前刚结婚的大都是八零后和九零后,这一代人正值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子或者是独女,娇生惯养也并不为奇,上大学的是时候有同学的衣服都是父母来到宿舍拿回家洗完之后再给拿过来,这样的独生子女结婚之后,生活上的自理能力确实要差一点,无论是农事操作、做饭洗衣、还是照顾小孩,并没有付出的意识,这一点是少奶奶越来越多的最大原因。

农村媳妇都成了“少奶奶”,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为妇之后老公和婆婆的一贯忍让。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是家庭里面最难以调和的关系之一,但是随着现代观念的转变,婆婆对媳妇的“尖酸刻薄”现在变成了“百依百顺”,在医院亲眼见到一个婆婆对刚生完小孩的媳妇说:给你煮碗鸡蛋茶喝吧?媳妇说:姑奶奶不饿。这个事情一度成为周边人的笑柄。这样的 一贯忍让,只会让一些素质较差的少奶奶变成高高在上的“姑奶奶”。

农村媳妇都成了“少奶奶”,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的初步映射。重男轻女、男子传家等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加之计划生育的实行,B超等技术的发展,男女比例失调已经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比例失调不仅是统计的结果,现在去到初中小学的教室,三十个左右的学生,男孩子都是要占到一大半,这种比例的失调,让所谓的物依稀为贵得到充分体现,许多农村男子由娶个好媳妇的标准降到了不打光棍就行的地步。

农村媳妇都成了“少奶奶”,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极端女权主义的诞生以及盛行。对于尊重女性,新中国成立之后,设立三八妇女节,无论各行各业都有女子的身影,为女性大展拳脚提供了跟男性一样的平台和机会,很多女性也确实顶起了新中国建设的“半边天”,但是许多抱有享乐主义的女性把这种“尊重”错误的理解成了“特权”,比如重活粗活本就不应该女士去做,男人负责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这种观念的大肆盛行也是少奶奶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

一个巴掌拍不响,男方的原因也有许多。家庭出现如此原因也要进行反思。

是否尽到了老公自身的责任。女性在家庭中,传统理念对于女性的地位本来就不够友好,加上女性怀孕、生子等过程中,相对于男性付出了更多,所以男性在平时生活中理应为女性的各种生活提供相对较多的宽容,只有在家庭生活中付出更多,宽容更多,相信也能得到大部分女性的理解及珍惜。

是否在交流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所谓人前教子,背后教妻,如果妻子做的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在床头对妻子晓之以理,相信在和谐的夫妻关系基础上,妻子能够理解自身的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夫妻关系的维持在于男性和女性的互相付出,用心经营。如果在男子做到老公责任以及跟女方理性交流的基础上,还是没有得到女性的改变,这样的“花瓶”再好看,也只是一种摆设而已了。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