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傳統企業問一句,我們需要被網際網路公司賦能麼?

什麼是賦能

最近兩年,“賦能”這個詞被高頻提及,賦能的表面意思即為某個主體賦予某種其所不具備的能力。

賦能不是教育。教育通常只傳授知識,但需要受教育者自己領悟並在自身形成所需要的能力。而賦能則是將能力提供出來讓對方直接使用。

賦能不是供給。一般有供給就會有明確的需求,但對於賦能來說,可能潛在的被賦能者的需求尚沒有被激發出來,其可能並不願意接受所賦予之能力。

賦能不是給予。給予含有無私贈予的含義,而賦能常常是建立在某種直接或間接的利益關係上的,我“賦能”給你,你得利,我也要有收穫。

在金庸的天龍八部中,無崖子將一身功力傳給了虛竹。首先這不是教育,完全不需要虛竹學習,直接用即可;其次,當時虛竹並沒有接收無崖子功力的需求,甚至還很抗拒;最後,無崖子在將功力傳給虛竹後,要求虛竹幫忙清理門戶。這應該就是很典型的賦能了。

那麼,互聯網公司究竟能提供什麼樣的賦能?傳統企業又是否需要這樣的賦能呢?

替傳統企業問一句,我們需要被互聯網公司賦能麼?

賦能的不同類型

互聯網公司都談賦能,但不同程度或不同類型的賦能,可能對於被賦能的一方來說,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

如果賦能方僅要求很少的回報,那麼對於被賦能方,賦能方是恩人。

如果賦能方要求合理的回報,那麼對於被賦能方,賦能方是商人。

如果賦能方需要以約束被賦能方的某些自由作為代價,那麼對於被賦能方,從某種意義來說,賦能方就變成了自己的主人。

恩人式的賦能,雖然索取的少,提供的額外支持也不會很多。典型的如微信公眾號或小程序,其賦能給企業用於自主的客戶服務和營銷推廣,除了極少的認證費用,對於大量企業來說,並沒有向微信付出什麼代價(不包括向第三方支付的如公眾號代運營、小程序開發等費用)。

商人式的賦能,雖然索取的多一些,但提供的服務也更全面一些。典型的如天貓商城和美團等,其通過構建的電商基礎平臺,賦能給企業用於線上銷售,並收取合理的費用。包括很多互聯網科技產品,如雲計算平臺、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也屬於此類。

主人式的賦能,雖然以剝奪被賦能方某些自由為代價,但所提供的支持會更有力、更充分。典型的如小米生態,他將智能硬件和物聯網等相關技術賦能給一些小家電廠家,並將其納入到自己的生態中,並使用統一品牌。

以上幾種賦能,在其各自的領域,對於被賦能者來說,都是已經被證實是極有價值的,所以不能武斷的說誰好或誰不好,或者誰比誰有優勢。

但隨著 “互聯網+”在傳統行業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從各個角度,都打起了賦能企業轉型或創新的旗幟。這時,傳統企業就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分析清楚眼花繚亂的各種賦能,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替傳統企業問一句,我們需要被互聯網公司賦能麼?

傳統企業需要被賦能麼?

正如開始所說,賦能不是教育,隱含的意思就是,所賦予的能力,傳統企業是學不會的,靠教是沒有用的。

一是因為這些能力都是一些互聯網或高科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不可能授之與人。

二是因為這些能力背後通常都有深厚的科技含量或複雜的商業模式,普通的企業也不可能學得會。

三是因為輸出這些能力的基礎平臺的打造過程非常複雜而漫長,普通的企業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精力做重複造輪子的事情。

互聯網公司面向傳統企業進行賦能,肯定最終都是希望自己也獲得巨大利益的,但實現各自利益的方式還是存在差異的。

一是為了讓平臺更有活力而獲得長尾收益。例如對於基礎平臺型的公司,提供賦能的目的在於服務商家或合作伙伴的同時,強化自己的生態體系,使自己構建的基礎平臺有更多人用,更有活力,並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賦能,通常不會期望在某一個企業身上賺取多少利潤,而是希望藉助長尾效應,通過廣泛的客戶而獲得驚人的總量收益。這類賦能大多能夠與傳統企業各自的業務有深度結合,例如做傳統零售的可以考慮天貓開店,做餐飲的可以考慮美團外賣等等。因此傳統企業理解和接受起來要容易得多,但仍需要提升自己的運營能力,畢竟賦能僅限於基礎能力,所有參與者都有份,而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還是要看其它方面的優勢。

二是為了直接實現科技產品的銷售。例如網絡版企業級應用提供商(SaaS軟件)、各種雲平臺(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各種智能硬件方案提供商等。這類科技產品很多不能直接服務於傳統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或者無法做到採用後立刻提升企業的業績,而常常是為了提升效率或強化體驗而存在的,其經濟價值的體現可能需要一個過程,包括融入到企業現有的工作流程也都需要一個過程。此外,接受這種賦能的企業,可能對於自身條件也會有一些限制,如果沒達到一定的規模或階段,盲目接受,即便沒有反效果,也可能會白花錢、白費時間。

替傳統企業問一句,我們需要被互聯網公司賦能麼?

第一種賦能方式,由於緊密結合傳統企業的業務訴求,尤其是營銷訴求,並且經過了數年的發展,目前已被社會廣泛接受了。但當這種普惠式賦能被廣泛採用後,人人有即人人無,所以目前各個互聯網平臺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各個平臺開展業務的傳統企業,似乎並沒有太好的辦法,而只能選擇指標不治本的方式,繼續拼命在營銷方面尋找出路,如加大營銷推廣力度,拼命在自媒體、微商、社群等方面投入宣傳力度等等。但這樣的結果,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勞民傷財,尤其是對於營銷成本有限的中小企業,通常消耗極大,但始終難以突圍,成了準零和遊戲的犧牲品。例如雙11期間,很多商家都在砸錢,但最終除了少量頭部商家,大部分中小商家都是在賠本賺吆喝。

第二種賦能方式,看上去雖然成本略高,且本身的科技屬性似乎與傳統企業自身的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代溝,但這反而可能成為治本之法。接受這種賦能,可能不會馬上見效,但長久來說,可以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並讓傳統企業最終脫胎換骨。不過其中的風險在於,提供賦能的對象是否有名副其實的產品並確實有助於幫助企業解決急迫的或潛在的問題;傳統企業是否已為在獲得所賦能力之後進行有效使用而做好了充分準備,例如是否在理念、管理、運營等方面能夠提供充分的配合。這兩點缺一不可,否則都達不到預期效果。

那麼,回到題目的問題,對於傳統企業,需要被互聯網公司賦能麼?我們的建議是,要結合自身的業務發展現狀以及對使用所賦能力的準備情況,並且對於有多種可提供同類能力的互聯網公司,需要具備一定的甄別和選擇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賦能方(例如想引入人工智能或物聯網等,可能會有很多的供應商)。當然,如果可以持續關注我們,也許可以事半功倍。

本文系“科技無憂網”原創,如轉載請附出處(kejiwuyoucom)。解讀互聯網科技,說人話,講乾貨,接地氣,助傳統企業員工正確認知互聯網,助傳統企業實現低成本低風險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