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治河挺難,不是這決口就是那發水,有時連皇宮都遭水淹!

治河是整個清代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嘉慶帝嗣位以後,正值黃河水患,豐汛六堡決口,洪水沖毀了運河上的餘家莊提壩,竄入運河並溢出,淹沒江蘇山陽和清河的許多地方,成為當務之急。

清朝治河挺難,不是這決口就是那發水,有時連皇宮都遭水淹!

嘉慶帝治河,首先把“安民”放在重要位置。如他第一次治理河務,就注意任用對治河較為內行的山東布政使康基田,一方面利用他的經驗更好地處理河務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一些社會不安定因素,使受災百姓得到很好的安置。嘉慶帝主張治河與賑災並舉,對治河不吝撥款;認為治河之道,在於因勢利導。但面對河務的種種積弊,以及在治河中出現的種種難題,嘉慶帝卻缺乏膽識和魄力,又不肯像其曾祖父康熙帝那樣親臨實踐,大膽用人,治河也就成為一種例行公事。

清朝治河挺難,不是這決口就是那發水,有時連皇宮都遭水淹!

鐵保(1752—1824年), 棟鄂氏,字冶亭,號梅庵,滿洲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進士,任副都統,禮部侍郎等職。嘉慶四年(1799年)九月,任吏部侍郎,年底出任漕運總督。嘉慶八年,親臨河南封邱衡家樓黃河決口處指揮救災,使災民得到安撫。

清朝治河挺難,不是這決口就是那發水,有時連皇宮都遭水淹!

鐵保擅長書法,與劉埔、翁方綱齊名。其行書風格自然流暢,凝重而渾厚。此是鐵保於嘉慶二十--年(1816年)題寫,刻石在陝西西安。

清朝治河挺難,不是這決口就是那發水,有時連皇宮都遭水淹!

永定河在清朝是一條多次氾濫的河流。永定河金門閘位於京西南良鄉、初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嘉慶六年(1801年) 六月,直隸連續大雨五晝夜,永定河多處決口,京師西南幾成澤國,甚至連皇官宮門積水也深達數尺。這次水災,將金門閘石龍骨沖斷。河流決口殃及皇宮,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官廷上下格外重視,因而傾大力氣來治理永定河。金門閘是當時治理永定河分洪排水的一項重要工程,其規模宏大,長達160餘米。

清朝治河挺難,不是這決口就是那發水,有時連皇宮都遭水淹!

辛酉年為嘉慶六年(1801年)。此書是嘉慶帝命軍機大臣慶佳、董誥、成德、戴衢亨,會同南書房朱珪、彭元瑞等,將辦理工賑事宜及所降諭旨,諸臣關涉災務的奏章彙編而成。嘉慶帝為此書撰寫序言。總結賑災的經驗,分析各種相關的問題。

清朝治河挺難,不是這決口就是那發水,有時連皇宮都遭水淹!

此圖刻於蘇州城隍廟內《重設蘇州城河記》的石碑上,嘉慶二年 (1797年)立,其中記載嘉慶元年八月至次年五月,吳中官紳商民募捐籌款,全面疏浚蘇州城內河道始末,由江蘇巡撫貴淳撰文,王文治書丹,劉恆卿刻石,背面繪刻蘇州城河道圖。河道圖以“三橫四直”七條貫穿全城的主河道,標示蘇州的河流分佈體系,並以傳統的畫法,在平面圖上標出城垣及重要橋樑、寺觀、衙署的位置,較為準確地反映出清代中葉蘇州河道縱橫,橋樑密佈的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