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黑公關」年斂財數千萬元,企業不交錢就可能被黑

每年維護上百家自媒體,單價從每年5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不交錢,就可能被黑。”一家汽車行業公司負責人吐槽。

网络“黑公关”年敛财数千万元,企业不交钱就可能被黑

近年來,自媒體“黑公關”讓一些企業聞之色變。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自媒體靠“黑公關”獲取高額利益,有的一年能收數千萬元“保護費”。

套路:前腳抨擊後腳收錢改口

一家汽車行業公司公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每年要維護上百家自媒體,大部分年合作的單價從5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即便一些閱讀量只有幾千的自媒體也得10萬元起,說白了就是‘保護費’,不交錢就可能被黑。”

這位負責人給記者出示的一份合同顯示,公司與一個自媒體簽署了一年10萬元的合作協議,協議中明確:“甲方在服務期內享受公關保護,乙方平臺上不得出現負面信息。”

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遭某自媒體爆料“平臺任性罰款,惡意圈錢,搞得商戶家破人亡”,企業緊急應對。過了一個月,這家自媒體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連誇這家公司是“史上最大黑馬,亮點頻頻,瑕不掩瑜”。

“這種情況很常見。”另一家公司的公關負責人說,“去年我們也遭受這家自媒體頻繁發‘黑稿’,在交了30多萬元‘保護費’後,他們立刻主動進行正面宣傳。”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副教授朱巍說,有些“黑公關”已經形成媒體矩陣,一篇有償“黑文”能在微信、微博等十多個平臺發佈,達到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的效果。

手段:曝光負面組織水軍發帖

業內人士介紹,不少自媒體屬於內容創業,賺錢是根本目的,當正常的流量、廣告不足以支撐一個工作室的收入時,做“黑公關”便成為某些人的“生財之道”。

記者調查發現,“黑公關”一般有兩類:一類是自媒體寫企業負面,然後上門“談合作”;另一類是企業的競爭對手找到自媒體,提供對方負面信息,由自媒體進行傳播。

記者採訪的一家企業公關負責人說,他們此前接到一家自媒體通風報信,說行業競爭對手找到這個自媒體“準備搞他們的負面”,由於平時和這家企業關係好,所以提前報信。

一位自媒體從業人員告訴記者,有些自媒體可以向企業提供品牌炒作、口碑維護、危機公關等方面的服務。與此同時,“黑公關”還會迅速組織“網絡水軍”在社交平臺密集發帖,病毒式傳播擴大影響力。北京艾漫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永壽通過技術分析後發現:“‘黑公關’在短時間內湧入,形成熱度後就產生了蝴蝶效應。”水軍“一天能轉發上千萬條近似度極高的微博。

近年來,企業與自媒體對簿公堂的案例頻頻出現。記者梳理多份企業與自媒體訴訟案件的判決書發現,不少企業以誹謗、侵犯名譽權起訴自媒體,法院根據自媒體文章的措辭、表述等判定其行為性質。例如,某自媒體捏造事實、張冠李戴,抨擊京東自營,被法院認定為侵權;某自媒體使用“狐假虎威”“水蛭”攻擊摩拜,被法院認定為詞語過激。

警惕:自媒行業信譽整體受損

“再不規範,這個行業的社會信譽就徹底垮塌了。”一位自媒體人對記者表達了他的擔憂。朱巍說,對企業而言,如果針對自媒體起訴,成本很高,即便勝訴也獲賠不了多少錢。最主要的是,造成的負面影響覆水難收。

一些地方網信部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自媒體“黑公關”違法成本低、收益大,而且交易隱蔽,取證難度大。建議企業做好取證工作,發現問題主動向監管部門舉報線索或向法院提起訴訟。

專家呼籲,行業協會和平臺要盡責,建議探索建立“黑名單”制度,對屢次出現問題的自媒體從業人員實施禁入制度,實現“既管號又管人”,自媒體平臺也要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賬號分類制度,對重點賬號加強監管。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現在有些企業投入很多資源,專門尋找競爭對手的黑材料互相攻擊。這種做法,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突破商業操守底線,敗壞社會風氣,應堅決制止和打擊。”據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