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位於四川、貴州、重慶之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唐朝末年,土官楊端打敗南詔的穆星天,繼而割據播州,世襲官位,歷經兩宋與元朝統治後,於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首領楊鏗降明,此後被視為苗疆土司,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前後歷經二十九代,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萬曆十四年(1586年),又賜楊應龍都指揮使銜,後為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他認為四川官軍弱不經戰,久欲佔據整個四川進而獨霸一方,其居所雕龍飾鳳,又擅用閹宦,儼然成了一個土皇帝,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播州之役由此拉開序幕。而在這場戰爭中,一位猛將註定要名垂青史,他就是有晚明第一猛將之稱的劉綎。
劉綎,字省吾,南昌人,明朝傑出的抗倭將領、軍事家。大將軍都督劉顯之子,萬曆年間武狀元,有“晚明第一猛將”之稱。初任指揮使,後隨父親劉顯討伐九絲蠻,以軍功升任南京小教場坐營。後為遊擊將軍,負責騰衝一帶的防務,並數次率軍擊敗進犯的緬甸軍,因平定雲南之亂有功,劉綎提升為副總兵,允許世襲。劉綎手下有很多其父的老部將,都是強健賢能之人,然而他為人貪財,駕御部下又不得法,因部下士卒濫殺百姓搶掠民財而被革職,後又成功平定羅雄之亂,升任廣西參將。萬曆二十年(1592年),劉綎以副總兵身份率軍五千入朝作戰,他率軍到達朝鮮時,倭寇已經放棄王京逃走了,劉綎和祖承訓等人進兵屯駐大丘、忠州,用全羅水軍在釜山海口布防,朝鮮局勢基本穩定後,明神宗令劉綎等明軍大部隊撤歸。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五月,第二次朝鮮戰爭爆發。萬曆皇帝下詔劉綎擔任防禦倭寇的總兵官,提督漢人土著士兵前往討伐。
劉綎的成名源入播州之役,萬曆十七年,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反, 楊氏歷代統治播州,勢力盤根錯結,早有不臣之心,他認為四川官軍弱不經戰,非常輕視,久欲佔據整個四川,獨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龍飾鳳,又擅用閹宦,儼然是一個土皇帝。楊應龍為人狡詐多疑,好以誅殺立威。明廷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未採取有力對策。因此應龍本人一面嚮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姦淫擄掠。萬曆二十六年楊應龍再次叛亂,燒殺擄掠,時叛時降,反覆不定。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春,兵部侍郎李化龍指揮明軍分兵八路進發,每路約三萬人,共計二十餘萬人。明軍一路勢如破竹,其中又以劉綎部最善戰,劉綎督戰時,左手拿賞錢,右手執寶劍,大聲喊道:“賣命的有賞,不賣命的斬首!”劉綎綽號劉大刀,是平倭名將,夙有威名,所部驍勇善戰,苗兵畏懼劉珽,一聽“劉大刀至矣”,往往不戰而潰。同年三月二十九日,劉綎破婁山關(今貴州遵義縣北九十里),婁山關既失,播州無險可守。六月初六,明軍會師於海龍囤下,輪番進攻,楊應龍知大勢已去,與二妾周氏、何氏自縊死。明軍入城,播州全境平定。此役前後歷時114天,斬殺楊應龍部兩萬餘人,降者無算。平播之役後,明廷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置遵義、平越二府。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攻打後金,薩爾滸之戰開始。劉綎統兵四萬由東路而進,但因山路崎嶇,行動困難,孤軍深入的劉綎很快被後金軍包圍,再加之其餘數路明軍皆被後金一一擊破,劉綎外無援軍,最終戰死。劉綎一生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其所用鑌鐵刀重一百二十多斤,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被譽為“晚明第一猛將”。天啟初,贈少保,清朝乾隆年間,追諡忠壯。
閱讀更多 歷史人物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