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儒”“小人儒”的解读《 复活论语》是这么说!

“君子儒”“小人儒”的解读《 复活论语》是这么说!

万仞宫墙下,学而时习之!

【原文】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篇》第13章

【译文】

孔子评论子夏,对他的弟子说:“你为道就是君子儒,没有为道就是小人儒。”

注释:

(1)谓,《说文》:“谓,报也。”即告诉。本章指评论。

(2)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晚年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3)为,做,行动。

(4)无,没有。

(5)儒,《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即性格柔和的人。又是道术之士的名称。本义为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方术之士。

《复活论语》解读:

本章是后世学者没有歧义却争议很大的一章。孔子并没有在本章说什么是君子儒和小人儒,整部《论语》也没有说,只是多次提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至于“儒”,《论语》中也只提到这一次。对于儒者的诠释都是后人围绕君子和小人展开的,但不是孔子的本义。那么何谓君子儒和小人儒呢?于是后人从本章孔子是说子夏的,便在子夏身上做起了文章,认为子夏等等一系列的原因,把子夏的学说甚至他的弟子说成小人儒。这不是孔子的意思吧!孔子一句话给自己“知音”般的弟子定一个“小人儒”的千古罪名,岂不是委屈死子夏了。

我们先来了解这个子夏。子夏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记取历史教训,防止臣下篡夺;这说明子夏明白了孔子著《春秋》的目的。子夏宣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说明子夏明白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的道理。相传《论语》是子夏和仲弓所撰,果真如此,说明子夏对孔门学说了如指掌。孔子将《诗》传于子夏,在孔子看来子夏是“可以言诗”的弟子;《诗序》乃是子夏所作。《易传》也是子夏所作,这说明子夏对孔子关于《易》的心得报告《易•系辞传》深得精髓,也懂了孔子的另一套学问体系。徐防有“诗、书、礼、乐,定于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的说法,说明子夏是真正把孔子学说系统化了。总之,子夏是孔子弟子中一个真正有大学问的人。

我们再了解什么是“儒”?后世把孔门学问称为“儒学”,或许是出自本章的“君子儒”,因为《论语》中没有记载有人把孔子称为“儒”,更没有记载孔子以“儒”为荣,甚至把自己称为“儒”的语录也一条都没有。把孔门之学定名“儒学”是后人干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想了解什么是“儒”,应该从其本义和孔子时代或者以前的著作去寻找答案,万不可从汉唐之儒直至清儒长篇大论的“君子儒”和“小人儒”之说去寻找答案。《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即性格柔和的人。又是道术之士的名称。说明“儒”还在“士”之流,孔门学问乃是圣贤之道。《周礼•太宰》:“儒以道得民。”儒者用道艺取得民众的热爱。可以说,在“儒”的本义中,只是一种职业,术士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后人对“君子儒”和“小人儒”的界定,是通过孔门学问所分别的君子与小人来分析的,和本章所说的“儒”的含义并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因此,历来的大家分别将本章理解为以下内容。杨伯峻理解为,孔子对子夏道:“你要去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钱穆理解为,先生对子夏道:“你该为一君子儒,莫为一小人儒。”李泽厚理解为,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士大夫的儒者,不要做老百姓的巫师。”南怀瑾认为,什么叫小人儒?书读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学理也讲得很好。但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书呆子,小人儒。君子之儒有什么不同?就是人情练达,深通世故。如前面所讲的,子路的“果”,子贡的“达”和冉求的“艺”,都具备了,那就是“君子儒”。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老夫子在这里不是对子夏说,而是评论子夏。“谓”,是评论的意思。这样的句式,有“子谓公冶长”、“子谓南容”、“子谓子贱”等等,都是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本章虽然是对子夏的评价,但并不是孔老夫子对子夏说的话,正如前章“子谓仲弓,曰”,这种句式是孔子评论某人而对别人说的话。孔子为什么拿子夏来评论呢?我们学习《论语》是不可以把每章单独来理解的。从孔子对颜回的赞叹,“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乐的是什么?道。接下来,冉求对于“子之道”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被孔子否定。这个时候,孔子评论起文学最好,真正有大学问的子夏来。孔子评论子夏,对他的学生说,这里并没有指哪一个学生。女,这里指孔子所说的学生,你。为,《尔雅》:“造作,为也。”译为做、造作。“为”,就是为道,也就是践行孔子之道。因为孔子之道不仅仅是文学好用来夸夸其谈的,而是用来行道的。用子夏来评论,就是正告那些只会说,却不能为道,更包括前章所说的“今女画”的人。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为道就是君子儒,没有为道就是小人儒。现在我们明白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分别,不在于你对孔门之道学习了多少,了解了多少,其差别在于“为”和“无为”。

用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一个人书读得越多,就容易夸夸其谈,而自己不付诸于行动。这是读书人的通病。就像我们理解《学而篇》第四章曾子的话,“传不习乎”。这句话的主语是曾子,是说当老师的你给弟子们传授知识的时候,你自己是否把学习的内容见习了运用了呢?这个“习”也就是本章的“为”。光说不练的就是小人儒,光讲道理自己却不去实践的就是小人儒。君子儒是什么?就是明白了圣贤之道,又按照圣贤之道践行的人,也就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