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住這兩個趨勢,您的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把握住这两个趋势,您的孩子想不成才都难!

把握住這兩個趨勢,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解筱文

作為一名產經領域的從業者和評論人,此前從未深入瞭解現今的教育現狀,僅停留於大眾傳媒的信息閱讀和宏觀層面的個人判斷。

隨著孩子出生,家庭重心偏向孩子培育,由此幾年來沉浸期間,不得不親身參與相關教育過程,感受苦樂歲月,體味育人心法。

今年,孩子進入小學就讀,我覺得有必要將寫作方向向教育領域伸展一下,以真正做點更有價值的事。小學“三點半”放學是一個社會熱點和教育痛點,由來有些年了。雖然自己孩子“三點半”放學,目前可做到與家庭良好對接。但是,作為一個涉及面廣、頑固性強、影響深遠的社會問題,我認為有必要深入思考和認真調研一番。於是在今年開學之際撰寫了8000多字的《“三點半”放學是中國教育最大的社會問題》一文,在各主要媒體平臺發出,被今日頭條、網易號、百度知道日報推為爆文,引起較大關注,多家媒體以此為素材進行報道。

與此同時,我結合網友6000多條留言,對此文進行優化簡編,通過朋友渠道,形成向全國政協的《關於加快破解教育“三點半”難題的建議》提案,建議在解決該問題中分“兩步走”,第一步先承接校內託管工作,第二步豐富校內託管服務內容(尤其第二步最為重要),以更進一步推進該問題全面解決。

間隔了很長時間後,才啟動這篇新的文章。這篇接著上述教育話題,與大家交流有關孩子教育培養的觀察與思考,主要分析當今家庭面對的教育新趨勢,以及普通家庭如何趨利避害應對。很可能我的一些視點和論斷與主流有所不容,但希望給大家以參考。

我個人以為,站在今天的時空下看中國教育,尤其看少年兒童的教育培養,大多數家庭不能不忽視這兩個教育趨勢:

把握住这两个趋势,您的孩子想不成才都难!

趨勢一:細火慢燉快釀速食模式轉變

縱觀幾千年中國教育史,傳統教育體系究其一生都在育人,具有鮮明的“細火慢燉” 特點。一代代學子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慢品真味,潛滋蔓長,穩紮穩打,被導向學識集大成,引向“立言立德立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至高目標。也就是說,經歷系統化的傳統教育磨礪,國家和社會將於千萬人間培育出更多的“全才”,世間將更多具有德高行遠之人。因為,學習更多是人一生最主要的修行方式。這樣的個體案例,歷朝歷代不勝枚舉。這樣的培育精神和培育效率是符合農業社會的生產發展節奏和現實需要,也匹配更多體現“人治”特點的古代王朝舉賢良治天下的理想社會願望。

但是近現代社會以來,工業化社會揭幕,在東西方文明碰撞交融中,中式的系統大成教育模式遭受到西方科目化細分式的教育劇烈衝擊,曾一度迷失自我。尤其經濟社會環境下,行業、專業、產業細分,“細火慢燉”難以適應高速運轉的社會對各領域的人才,特別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快釀速食”式教育悄然入場。因此,人才成為社會工具的屬性越來越明顯。

當時代行進到今天,在科技助威發展、社會競爭加劇、大眾急躁心理等綜合作用下,“是否有用”是衡量很多事物價值的第一標準,從而“細火慢燉”樣式的教育逐漸成為小眾選擇,或者特定人群的選擇,而對於大多數家庭和人群,已經被極速奔跑的現代教育戰車所綁架,和孩子們處於急匆匆的被迫趕路狀態。

我以為,拋開社會環境,就教育本身而言,以下幾個條件是最終促成教育由“慢”向“快”極速轉變的根本推力。

第一,兒童帶寬

延展,具備超越以往的接受能力。一個不爭的事實,今天的孩子普遍所學習涉獵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認知視野,已經遠遠超過父輩以前。比如,一些學前兒童參與的學習培訓和成長中,中英文雙語齊頭並進,語數外、體音美等全科目參與,甚至代數、幾何、邏輯、力學、電學、機械工程等貌似超越自身認知能力的知識,也提早出現。這也難怪媒體和一些專家擔心孩子過早接受這些知識,影響大腦發育,或者擔心大腦是否可以接受。

結合一些孩子參與這些較高難度的學習情況,我個人認為,凡是孩子興趣所在的東西,根據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思維認知程度,差異化教授,循序漸進,是可以接受的,不僅不會影響大腦發育,反而會促進大腦發育。反之,興趣沒有培養好,強行“澆灌”,則有可能影響孩子發育。

因為,總體看今天兒童的智力平均“帶寬”已經到較大延展。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腦容量的增加。腦科學研究表明,在200萬年的演變過程中,人類大腦體積增加了三倍。

腦容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智力水平、認知能力及社會關係複雜程度等。現代社會的紛繁生成各種文明以及複雜的社會行為,正在極大促進人類腦容量增加。信息時代之初,就有專家保守估算,今天一天的信息量已遠超過古代一年的信息量。

今天的兒童,從出生起,所面對的是越來越複雜的社會系統“課堂”,不是遠山、田野、溪流,不是牛羊、馬車、宮殿;而是手機、電腦、城市,而是物流網時代的狂歡前夜、巨量信息交織的生態體系、高速旋轉的新時空……

他們的生命之初觸碰到的紛繁世界,不比其面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簡單,複雜的社會形態和龐大的信息,時時衝擊和刺激著大腦和心智發育,他們的“帶寬”自然超過前人。這也就是“一代更勝一代”的歷史必然。

第二,科技創新推動教育方式革命性變化,知識文化導入效率和質量提升。這方面最重要的革命性力量就是互聯網技術應用發展對教育發生重大影響和改變。互聯網時代對中國傳統時代封閉或半封閉的教育教學模式產生重大沖擊,信息和知識的檢索、獲取、加工、處理等前所未有的快捷,教育教學的形態更加豐富,時空隔閡減弱,客觀上節省了大量教育成本,開放式、共享性、交互式等特性極大提升了教育的效率和質量(當然也對學習者的健康造成一定負面影響,此話題以後再探討,此處不贅述)。

第三,課外機構產業化市場化推動,給予龐大教育消費群體充足產品。課外輔導市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根據互聯網教育研究院的研究數據,目前幼兒教育市場規模約為3800億,中小學教育(課外輔導+民辦學校)市場規模約為6800億。

兒童早期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市場不斷細分,產業鏈條不斷延展,以體系化、多元化、資本化的方式推動市場急劇擴增,不斷超前發覺客戶需求,野蠻生長,這影響到教育的自然規律,加重許許多多的家庭焦慮,產生較大負面社會影響。但也客觀上對現今少年兒童的文化教育、素質教育、興趣教育、專業教育進行了較早普及,併為諸多教育消費者提供了市場化的充足產品供給。

第四,新生代的家庭對孩子教育具有較大期待和持續投入,成為推動教育節奏加速的重要引擎。中國教育經費連續5年佔GDP比例超4%,相比以前已處於較高水平,但與中國家庭教育投入比例佔家庭收入的比顯然要低很多。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顯示,教育支出佔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這一數據也呈現出不斷上升比例。

從該現象可見,中國家庭教育資金投入十分巨大。新生代家庭,獨生子女較多,獨生子女聯姻後的家庭,經濟實力比以往要強很多,雙方家庭兩代人聚集資源,傾力投入一個孩子的養育,一改多孩時代的“散養”為“精養”模式,更加期待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早日成才。

雖然社會上教育攀比現象較為普遍,一些炫耀孩子,以孩子成長為最大賣點的家庭諸多。但理性評價,這種教育攀比相比炫富、炒房等社會現象要好很多。家庭教育投入的持續增長以及家庭之間教育的攀比,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新一代少年兒童教育發展。

所以,從以上分析可見,今天的兒童超前學習,提前開發已是大勢所趨。這也就意味著,“慢”則很有可能失去先機,搶佔不到好的平臺,以至於“步步趕不上點”。所以,超前追趕式的學習,可搶先佔領一個個“制高點”。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國家越不提倡孩子提前學習,而家庭卻越來越注重提前學習的根本動力。按理講,所以家庭都應該恪守所謂的教育規律,正常模式讓孩子學前階段舒展玩,小學起始後正常跟進,也不必太過於超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但超前學習,“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市場宣傳早已滲透入心,這貌似一種不可抗拒的洪流,一時半會是難以大幅減速的。

因為,幾乎所有家庭都是這樣在做。如果大家都停下來,那事情好辦。可是今天幾乎所有家庭,都如當年炒房一樣,沉迷其中,並且還嚐到甜頭。所以,現階段,越不提倡提前學,越得提前學。這已經成為一種洪流。只有當這股洪流泛濫到極致時,會出現全新的變革。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現今的情形下,入學各大城市較好師資和知名度較高的小學,學生從一年級開始,要想成為一個正常發展的學生,或者希望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不提前學習基本的文化課,從小學起始受遭受的挫折和心理陰影,肯定要比提早學習經歷的磨礪要大很多,很有可能一路都趕不上。

把握住这两个趋势,您的孩子想不成才都难!

趨勢二:單兵作戰團隊運作模式轉變

今天70後之前的很多人,基本都是“散養”教育狀態而來,並在單純接受義務教育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很大程度的學業成功來自“一切靠自己”的努力,相比今天的孩子,應該是真正的“單打獨鬥”狀態。

進入上世紀90年代,課外輔導市場興起,一直髮展到今天的市場規模,企業數量之多,消費人群之廣,大有超過義務教育比重的架勢。在這樣的環境下,多數學生都參與課外輔導,尤其是優秀生更是如此。學生學業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孩子與孩子的競爭,在某種程度已上升為家長素養、家庭環境,規劃能力、財力物力支撐、信息捕捉和處理能力、情緒和心理調控能力等大比拼。

認真分析每一個優秀孩子,表面看依然是單兵作戰,但其背後卻必然有一個潛在的團隊在鼎力支撐。這就是以父母為主導力量,以必要物質和資金為支撐的“外腦”團隊運作的結果。

每一個人孩子作為舞臺獨舞的演員,而幕後則是無限用力的團隊和持續投資的家庭。資質超凡的孩子,很可能因為沒有良好的團隊支持而歸於平凡,資質平平的孩子,卻很大可能因為有優秀的團隊支持而搶佔平臺,獲得先機,成為贏家。

第一,物質支撐。經濟社會,物質永遠是第一位的。就像每一個體育冠軍後面都是龐大的支撐,少則幾十萬,多則數百萬,上千萬。沒有強大的物質支撐,是很難保障孩子的持續高水平接受學習,於千萬人中躋身優秀之列。

一是選擇優質校內資源。在一定條件下,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條件可以任性選擇更好的學區房,就讀優質公立學校,或選擇入學優質私立名校,從幼兒園、小學起始,就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高起點起步。

二是購買優質校外資源。在不考慮教育消費價格的情況下,可以選擇購買最優秀的社會師資服務。根據家庭期望和孩子發展需求,放眼全國,甚至全球領域,尋找對接高等級的專家資源,重點幫助孩子培育特長,全方位促進發展。

二三線城市的家庭,選擇飛機、高鐵等快捷的交通工具,利用週末、假日等時間,可以同城化到一線城市教育資源集聚的地方,接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對接。因為,校外教育市場是相對高度開放的。

古代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在皇宮,今天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付費獲得。比如,當普通家庭的家長選擇一般教育培訓機構或者自己教授孩子特長,師資水平難以與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所使用的教育家、藝術家、原國家隊教練員運動員等師資相比。

三是節省大量時間成本。減少無效時間成本投入是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保障。因為距離家庭附近購房,相比離校遠的孩子,不僅可保證孩子充足休息,還可贏得更多學習時間。如果以每天上學和放學節約一個小時路程計算,那麼十年間就可能比別人多2000多小時的學習、興趣成長和休息時間。把這些節約出來的時間利用好,孩子想不優秀都很難。

四是廣泛認知社會生活。物質和資金以及家庭資源支持下的孩子們,可以更早行萬里遠路,讀千卷多書,既讀有字之書,又讀無字之書,博文廣識,閱歷萬象。比如,2018年的安徽高考文科第一名鄭辰筱,初中時就跑遍了十多個國家,12歲時曾一個人隻身去美國旅行,對他的人生和見識都產生濃烈的影響,也堅定了自己好好讀書的信念。

當然,物質投入非常重要,但也不是絕對的,不是單純物質投入強大,就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第二,系統規劃。前面所述,“精養”時代下,今天大中城市很多家長面對自己資質正常的孩子,除文化課教育之外,如何發展孩子興趣愛好,合理取捨,促進素質成長其實難免心存困惑。這必然需要一整套匹配的系統規劃作保證。

倘若將這樣關涉孩子可能一生幸福成長的規劃,單純交於市場上魚龍混雜的生涯規劃機構幫助,或者家長自身並無規劃意識,那麼物質投入再大也難有好的收效。因為,今天無論體音美,還是新興學科,每一個特長教育領域已諸多細分,幾乎每一個領域的社會評價都導向考級認證,背後都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和產業。

如何真正確定孩子的發展方向,有進有退,主輔結合,相得益彰,全面發展。這非常考驗家長的系統規劃能力。

一是初始設計。真正的規劃應該從源頭開始精心養育。在現今科技條件和社會認知條件下,需要最優化孕育孩子。需要根據孩子特點和家庭願景,進行良好早教和開發,為孩子起好名字,導入神奇精神密碼等等,以確保“出廠設計”不存在重大缺陷和遺憾,奠定長期穩固的成長基礎。表面上孩子父母是“產品”的造化者,但所涉及的領域和事項,所耗費的時間、精力,其實是一個隱形的團隊支撐。

二是跟蹤修正。在孩子成長髮展中,自身的特點逐漸顯現,內外部環境也發生變化,很可能與此前家庭對其較為理想的規劃發生偏差,這需要家長審時度勢,根據各方反饋的信息和自己的知覺判斷甄別,做好最適合的調整和修正,以揚長避短、科學統籌孩子成長髮展。

三是統籌合力。作為孩子家長,不僅需要統籌、協調和使用兩個家庭的綜合資源和力量,更需要統籌考慮社會教育資源,合理確定教育消費方向和目標產品,在義務教育之外,實現合力對孩子更好的培養教育。

話說回來,好的規劃固然很重要,但最最重要的是還是堅持實施。

第三,全心付出。孩子成長的路上,一個優秀的家長需要擔負多個重要職責,除了孩子教育培養總規劃之外,還是總教練、系統項目總負責。只有數年如一日,全身心參與其中,共同成長髮展,才可能逐漸收穫孩子成長的喜悅。

一是分工投入。今天的很多孩子,尤其大中城市的孩子並不像以往,除在校學習之外,還要承擔家庭勞動等等,可以專事學業、專注學習。在一些家庭,雙方老人可以參與孩子培育,還有些家庭中,父母可以自主支配工作時間,特別是全職媽媽家庭,可以全心全面參與孩子培育。

觀察孩子教育培養較為成功的家庭,在具體操作中,家庭成員價值觀基本一致,根據各自情況,確定孩子日常教育的主導者和輔助者,分工合作,各有側重,有條不紊做好孩子日常學習和生活安排、學習組織、飲食起居服務、身體鍛鍊,心理疏導等。

二是高度自律。優秀的人大都是自律的。培育孩子良好的習慣,需要幫助他們從小建立高度自律的學習意識。優秀孩子的家庭,在全力抓好孩子校外和家庭的語數外等功課學習基礎上,一般重點確定一到兩個特長主攻方向,堅持打卡,日益精進發展。

優秀的孩子家長,除了能用自身的素質和良好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成長之外,特別注重加強對孩子學習的方法指導、過程盯控和學習成果驗證,持之以恆培育。尤其在孩子參與課外輔導和特長培育中,儘可能過程參與,關鍵盯控,從孩子學習狀態、學習環境、師資情況等方面,提早防控可能存在的不良傾向問題發生,及時糾正和調整。

三是共同成長。80後、90後的人群相比以往前輩,從受教育層面、經濟收入、家庭條件等都優於以前。最近吳曉波頻道發佈《2018新中產白皮書》,估算新中產群體目前人數已經超過了2億,其中80、90後為主力軍。

很多有條件的家庭,父母雙方樂於參與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給孩子以更多的精神引領、知識傳遞、生活體驗。他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相互汲取有益養分,傳導給孩子樂觀積極上進的心態,促進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幫助孩子駕馭和應用科學文化知識,克服面對的困難,全面素質成長。

把握住这两个趋势,您的孩子想不成才都难!

從以上分析可見,“快釀速食”和“團隊運作”兩個趨勢確是現今兒童教育的重要社會特徵。多數普通家庭缺乏各種支撐孩子高端發展的資源和財力,家庭成員還承擔很多繁重工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足,也缺乏對孩子培育教育的系統規劃的能力。大多數普通家庭成員受制文化程度和素養制約,很難參與孩子學習輔導等。有數據顯示,中國大學本科生只佔全國人口比例的4.43%。

在這樣的基礎下,如果孩子自身資質一般,則更難在義務教育十二年間超越前述經“快釀速食”和“團隊運作”打造的“專業選手”。近年來各地高考狀元,很多都是出生在大中城市,不僅家庭好,而且自身能力強,就是充分的例證。面對這樣的趨勢,普通家庭當如何破?

我個人以為,一些普通家庭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突破。

第一,建立戰略定力。學習這件事,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從系統把握到具體科目子系統探究,經過一代代深入和拓展,每一個代人都需要在繼承前人養分的基礎上,學習並創造當代新知識。特別是進入信息社會,每一代人面對的“必選”學習內容增大,所承載的知識“自重”在不斷增加,開創性和顛覆性超越前輩的難度係數呈幾何倍數增加。這也就是,越往後,越難出現大師的一個原因。

所有的家庭,包括哪些“團隊運作”的家庭,在這樣一個知識和信息核爆炸的時代,如何趨利避害、去蕪存菁、不偏不倚做好孩子的教育培養,其實都具有很大的壓力。

在今天這種所謂的現代教育環境和一些不良社會思潮之下,普通家庭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冷靜的頭腦,減少過分的焦慮和超越自身條件的奢望,自然而然做好自己對孩子教育能做到和做好的事情,保持良好的戰略定力,知天命、盡人事,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這樣講,可能會有人覺得有些唯心主義色彩。但實際上,是要自然規律,迴歸自然之道,教育也如此。

還有,從幾千年的歷史和社會實踐看,“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拼”也絕不是一句空話,有它自身的道理,這裡就不多解析。

另外,基因是一個神奇的東西,一些因種種原因導致階層滑落,淪為為普通家庭的,但如果綿延於血脈傳承中的優秀基因存在於孩子中,那麼從長遠看,孩子的未來一定不是平凡人。

退一步講,學習非常重要,至關重要,但放眼人生長河,在“一考非能定終身”的今天,應試學習成功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意味著可以“包打天下”。 家長要清楚,諸多的學科社會評價和考量體系有一個重要的導向,就是為了方便人才所謂的科學篩選。

當所謂最優秀孩子的未來很大可能是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等時候,在諸多愈來愈細分的行業領域,還是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今天的人才結構趨勢,正在從“鑽石型”向“橄欖型”發展,絕大多數人才都將是中堅人才。

所以,每個正常接受教育的兒童,他們的未來必定有時代和祖國需要之處,智商之外的更多因素很可能對他們在其他領域的發展創造更多機遇。在人口結構斷層的新新時代,對人力資源的使用很可能是飢不擇食的。

第二,最簡化集成。在紛繁的環境下,才更能體現出大道至簡的永恆價值。普通家庭在孩子教育策略中,需要把握三點。

一是抓住重點。今天優質資源的家庭,可以將天資較好的孩子,全方位打造,而出自普通資源家庭的孩子,很大程度則難以與之相比,也僅僅能在狹義文化課學習或個別細分領域中具有一些超越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普通家庭應該抓住學習的關鍵所在,全力把語數外為主的文化課學習做好,這是重中之重的任務。只有抓住這個根本所在,步步為營,則可穩步向前。然後才可能在其他的專業特長領域實現興趣發展。

當然,也可以劍走偏鋒,在其他特長或專業領域極致化發展,或者利用過人的顏值、優秀的品質、較高的情商等獲得其他途徑的上升。但是這只是小概率的事,如果沒有接受必要的文化課程學習,也很難長久。

二是迴歸本源。實現現代化是中國矢志之夢。但是現代化從一開始就被打上西方的烙印,“西方中心論”對中國的影響深遠,自然而然涉及教育領域。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躍升中,中國之路越來越清晰。以中華優秀文化為內核,汲取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的現代教育探索正在不斷實踐中。站在這個更高和更廣闊的視野上預見未來,普通家庭的孩子的未來肯定主要在中國,而不是西方發達國家。

所以,應該引導孩子在學習成長中,多讀本源之書,在孩子的教育中更加註重“以中為本,中體西用,綜合創新”方式修習優秀傳統文化,牢牢把握住中國的“根”與“魂”,這其實就是在中國成大事的根本源泉。

三是放眼長遠。“快釀速食”和“團隊運作”的結果,可以讓一些孩子“搶跑”人生,少年早成,少奮鬥很多年,而一般情況下,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多隻能做到早早自立,而很難早成。但就長遠而言,普通家庭的孩子正常起步,倘若小步穩走,步步不懈怠,長線堅持,很有可能做到大器晚成。

第三,關切健康身心。反向思考,學習成長對一個人固然重要,但無論何時何地,健康的身心都是贏得未來發展的最決定性力量。作為普通家庭,更應該關注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方面家長需帶頭參加各種體育鍛煉,持續加強做好孩子的體育鍛煉引導,促使孩子增強身體素質,為學習和一生髮展奠定必需的基礎。

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孩子的心理調適。普通家庭,經濟條件和生活環境相對一般,生活壓力和負擔也大,家長更應該在生活中積極達觀,營造和諧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孩子以健康的心理暗示和良好環境感應,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樹立自信,增強抗挫折的能力,心理健康成長。

除此之外,儘可能讓孩子多瞭解社會,認識社會,以智力開發培育為基礎的前提下,做好情商、膽商等等開發。

總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性成長,則可能輔助學業,彌補不足,獲得更多自我價值實現和幸福成長的機會。

本文作者:解筱文,戰略學者。主評時政、商業、鐵路、文化。微信公眾號:zgmjply(中國民間評論員)

往期相關文章

把握住这两个趋势,您的孩子想不成才都难!
把握住这两个趋势,您的孩子想不成才都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