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森|減稅需要的是行動,不是口號

新朋友點擊上方藍字“一瓣”,可快速關注

韦森|减税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口号

韋森 教授

(拍攝於韋森老師的書房)

本文為韋森教授在第三屆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上的發言。

韋森教授為編者的導師,所以編者對老師近些年關於宏觀經濟的觀點比較熟悉,財稅體制改革是老師關注比較多的一個領域,其中許多文章都收錄在《國家治理體制現代化:稅收法定、預算法修改與預算法定》這本書中。在本次發言中,老師仍然在呼籲減稅、減稅、減稅。

編者本人也是從事宏觀研究的,由於近期在媒體上寫“白宮專欄”,對本輪貿易戰可能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編者認為,特朗普的稅改,實際上可以算作是貿易戰的鋪墊。身為特朗普貿易與製造業政策助理的納瓦羅,在其書中非常明確的提到給企業減稅。其目的就是要將在華外資企業(不僅僅是美資)趕出中國。從美國的政策來看,一方面,美國將企業所得稅從35%降至21%,這是“吸”的方法;另一方面,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徵關稅,這是“逼”的方法;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組合拳。結果如何?我們已經看到不少企業紛紛跑去美國了,如臺積電。還有調查顯示,在華日資企業當中的60%都有意向搬離中國。

而中國是如何應對的呢?從不少政策來看,與10年前相比,還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China Model。

韦森|减税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口号

正文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來野三坡論壇了。今年第三屆野三坡論壇的主題是“如何提高城市競爭力”。我對這個問題沒有研究,這次還是應邀來了,主要是想借這個機會呼籲一下如何落實政府減稅的基本國策。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最近我們都在總結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取得偉大成就和成功的經驗,總是喜歡用邊這張圖來說明。這張圖非常簡單,就是把《中國統計年鑑》第一頁上的中國GDP總量的增長數字直接描在這張圖上。這張圖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1978年之後的三次市場化改革,孕育了三次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圖1 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三次快速經濟增長

韦森|减税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口号

這張圖實際上也告訴我們,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大致有三種資源配置方式一個自然經濟,一個是中央計劃經濟,再就是市場經濟。今天我們才發現,自然經濟和中央計劃經濟,都沒有經濟增長。只有市場經濟,才是人類社會所能發現的更可能有經濟增長和人民福祉提高的資源配置方式。這個圖也告訴我們,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成功的經驗,千條萬條,採取市場經濟制度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但是,從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開始下行,走了一個大的L形,從2012年經濟增速下行的同時,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國製造業的PPI連續54個月負,直到2016年第3季度才開始轉正。但從PPI的走勢來看,中國的企業實際上已經經歷了一次“增長中的蕭條期”。

圖2 2012年後中國經濟增長的L型

韦森|减税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口号

圖3 2012年到2016年9月中國的PPI連續54個月為負

韦森|减税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口号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來看,中國經濟真正速起飛大致開始於1994年。1994年也是開始實行分稅制改革的那一年。在實行分稅制改革後,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從1994年到2012年,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速率差不多每年都是GDP增速的兩倍。結果是什麼?我粗略算了一下,從1994年到2015年這20多年間,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8.9倍,農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了8.8倍,但同一時期期,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了29.6倍。這還不包括第二財政和預算外收入和四金,如果算上土地出讓金、預算外收入和社保收入等,加起來我們估算了一下,從1994年分稅制改革到2015年,我們們政府整個“宏觀稅負”收入大致增加了44.6倍。

圖4 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到2015年政府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

韦森|减税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口号

圖5 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政府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長的對比

韦森|减税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口号

經歷了20多年中國政府財稅收入的超速增長,2012年後中國經濟增速下移, 從2012年到2016年中國製造業的PPI又連續三、四年為負,實際上大量中國企業尤其是是製造業企業經營困難重重。就在這時候,2016年2月26日在上海召開了20國財長和央行行長上海會議,我應財政部方面的邀請參加了第一天的公開大會。在大會上樓繼偉部長做完講演後,在提問題的環節,我就問了樓部長一個問題:“在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下行大量中國企業經營困難的形勢下,為什麼政府不考慮減稅?”樓部長就說我們在減稅呀!如從今年要完成的營改增,計劃要減稅5000億。接著,我又提問道,“這幾年我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直說要減稅,叫結構性減稅。但是我再問一個問題:2014年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定的我們國家GDP增速是多少呢?7.5%。那年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目標是多少呢?8%。2015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定的GDP增速是多少?7%,那年政府財政收入的計劃增長目標定的是多少?7.5%。你門財政部門的財政收入增長目標每年都高於GDP增速計劃目標0.5個百分點,在經濟學上講叫稅收彈性大於1,你們減的哪家的稅?”

這個問題好像馬上被克強總理認識到了。大家都還記得,在2016年“兩會”結束後答記者問時,

克強總理一再強調:在今年完成營改增後,決不允許任何一個行業的稅收增長速度高於行業的增長速度!並且從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開始,這兩三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和答記者問時都說政府要減稅,並且每年減稅的目標都比上年多。除了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每年說要減稅外,在2016年7月2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做出了未來要減中國的宏觀稅負的基本國策。黨中央和國務院都決定要減稅,但是,兩三年過去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的減稅的經濟國策落實了嗎?我們國家到底減稅了沒有?到底減稅多少?

說到減稅,實際上牽涉到3個問題

第一個是,到底中國的稅負尤其是企業的稅負高不高?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企業的總稅率在目前世界的大國中可以說是最高的,目前我國企業的總稅率,即企業所交的稅收與商業利潤之比,這幾年都在67.3%以上,高於法國的62.2%,更遠遠高於美國的43.8%和世界平均的40.5%。我國企業的總稅率在世界上的大國中差不多是最高的,中國企業的稅負極重,這應該是沒有任何疑問的。除了企業的總稅率高之外,我最近又看到世界銀行的一個比較,就是中國企業所交的勞動和社保與利潤的比例在世界上也差不多是最重的,佔利潤的29.3%,在189個國家和地區排名中排188位,世界倒數第二。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我們企業的稅負在世界上也差不多最重的。在目前中國企業經營困難,大批企業關停和倒閉清算的國內外環境中,你說政府應該不應該減稅?

圖6 中國企業的總稅率在全世界主要大國中最高

韦森|减税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口号

第一個問題政府在目前中國經濟的內外環境中,應該為企業減稅,這應該是沒問題的,差不多已經成了全社會的共識。

但第二個問題是,目前中國政府有沒有減稅空間?有些官員可能會說:你們這些學者主張減稅,說話很輕省。但是目前中國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負債這麼大,財政收入增速整體這幾年都在下降,政府財政支出又減不下來,財政赤字在擴大,政府哪有減稅的空間和可能?去年中國的財政按官方的統計是當年GDP的2.8%,不算太高,即使按有關部門的估算,加上各種隱形支出和隱形負債的支出實際上可能已經達到3.8%,但與其他國家比較起來,我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仍不算太高。政府負債,即使加上最近兩年暴露出來的地方政府隱形負債,我最近做了一些估算,大致也不會超過目前GDP的54%。美國聯邦政府的負債都超過GDP的128%了,日本政府的負債都超過了GDP的245%了,他們都還能減稅,我們政府的財政赤字率只佔2.8%,政府負債滿打滿算不超過GDP的60%,就不能減稅了?就沒有減稅空間了嗎?

再看這幾張圖。這幾年,一方面政府尤其地方政府的負債在增加,另一方面政府的財政存款也在不斷攀高,尤其是積壓在央行國庫中的庫底資金在增加。儘管這幾年克強總理在每年4月份之後都要開一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催促盤活國庫庫底資金,財政部每年6、7月份也會發文,促使各級政府部門加快花錢,——譬如,今年5月4日,財政部又發佈了《關於加強地方預算執行管理加快支出進度的通知》,敦促一些政府部門要加快財政支出,快點花錢,但這幾年政府的財政存款卻不斷攀高,就是降不下來。這能說政府沒有減稅空間嗎?除了政府行政部門外,各機關團體的存款也在不斷攀高。我最近看到一項研究,發現到2018年7月30日,中國政府的財政存款仍在4.5萬億元左右,機關團體存款則達到了28.3萬億元,兩項加起來達到了32.8萬億元(見圖7)。

圖7 中國政府和機關團體的存款連年攀高

韦森|减税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口号

另外,東吳證券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也發現,儘管國務院多次下文,克強總理也一再強調,自2015年起,各級政府要逐漸清理乃至取消財政專戶,儘量把政府財政存款放到央行國庫中,但實際上這兩年,各級財政部門的財政專戶中的存款不但沒有減少,而且相對於存在央行國庫中的財政存款比例還在增加(見圖8)。我們的政府的財政存款目前超過4.5萬億元,各種吃政府財政飯的機關團體存款達到28.3萬億,整個政府存款達到了32.8萬億元,世界上有一個政府有像我們政府的日子今天這麼好過的嗎?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就沒有減稅空間嗎?那企業呢?看看中國企業都到了什麼樣的狀況?大量企業虧損,一批企業面臨破產清算,為什麼為企業減稅就這麼困難呢?

圖8 中國政府財政存款仍大量存在各級政府在商業銀行開設的財政專戶中

韦森|减税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口号

因為政府的財政存款年年在攀高,減不下來,這就導致一些政府部門到年底突擊花錢。這幾年,政府和機關團體財政存款在增加,國務院和財政部三令五申促使一些部門加快財政支出和快點花錢,但是一些部門的錢還是花不掉,那為什麼就不考慮給企業和家庭減稅呢?還說政府沒有減稅空間,這邏輯上說得過去嗎?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自2016年以來,尤其是2016年5月完成營改增的稅制改革以來,到底政府減沒減稅?這裡且不說實行營改增的企業都反映說2016年營改增後自己企業的稅負實際並沒減,即使按照2017年財政部發布的2016年政府財政收支情況的新聞稿的官方數字,2016年完成營改增後,全國的增值稅增加了30.9%,營業稅減了40.4%,但2015年增值稅為3.11萬億元,營業稅為1.93萬億元。照此計算,2016年營改增後,稅務部門也淨多收稅近1800億元!但是,在2016年的財政部的預算執行情況的決算報告中卻說,2016年全年實現減稅5736億元,並具體解釋道,在這5000多億的減稅中,“包括新增試點的建築、房地產、金融和生活服務四大行業減稅1747億元,前期納入試點的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電信業以及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等部分現代服務業減稅1486億元,原增值稅行業主要是製造業減稅1656億元”。但相比營改增後政府實際徵收的稅多了1800多億元,這到底減到哪裡去了?為什麼財政部的數據前後不一致?

還有,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保證全年政府要為企業減稅、減費5500億元。財政部的婁洪巡視員在2018年1月25日在財政部的新聞發佈會上說,去年政府為企業累計減稅3萬億元,但2017年全年全國稅收同比卻增加了10.7%,2017年的GDP增速只有6.9%,即使考慮GDP平減指數,政府整體上減稅了嗎?又減稅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政令不出中南海?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幾年都講減稅,中央政治局2016年7月26日又確定了降低中國宏觀稅負的大政方針,為什麼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出的減稅的國策卻在實際經濟運行中沒得到落實?

今年呢?今年3月份,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說,政府全年要為個人和企業減稅8000億元,但是今年上半年,國內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都在快速增長,分別增長了16.6%、17.4%、12.8%和20.3%,而同一時期GDP卻只增長了6.8%。這能說有減稅?又減到哪裡去了?目前,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出口企業的經營是多麼困難啊!加上美國又對中國開打了貿易戰,中國的企業國內國際環境如此險惡,企業如何經營和投資?消費如何增長?近幾年來,社會各界呼籲減稅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為什麼各種稅收都還在超越GDP增速兩倍的速度在增長?

除此之外,根據2018年7月20日中辦、國辦印發的《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社會保險的徵收自9月1日起將逐步轉至稅務部門統一進行後,這將會極大地增加企業尤其是一些民營和中小企業的實際稅費負擔。據許多機構測算,僅這一項改革,企業與個人將補繳共計近2萬億元。另一方面,從一些東部沿海省市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來看,今年以來,各類企業的經營狀況在惡化,企業的虧損面在大幅度上升,虧損額也在大幅度上升。今年上半年,全國的民營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降低了25.3%,外商和港澳臺工業企業利潤的增速也下降了5.2%,中美貿易戰又在開打,國際國內經營環境在惡化,在這樣的宏觀經濟格局中,政府的稅收收入和各項財政收入卻在猛增,還要企業補繳近2萬億的社保,未來中國的企業還怎麼活下去?

當然,我們看到,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年年講減稅,尤其是自2016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確定了“減宏觀稅負”的大政方針之後,從2016年6月起到現在,國務院曾經派了18個督查組到各地進行減稅降費的督查,圍繞“全年為企業減負萬億元”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實措施,進行督查,紮實促進問題的整改。以至2018年9月5日,國務院第七督查組還到長春召開座談會,繼續督查為企業減稅降費的落實情況。應該說,李克強總理和國務院已經為企業減稅降費盡了最大努力,但是事實卻是,2017年全年和2018年以來,政府的各項稅收都在高速增長,今年甚至各項稅收都以超過GDP增速兩倍以上增速在增長,問題到底在哪裡?除了國務院外,發改委、財政部和央行也都說也說要減稅,但落實了嗎?中國的稅收減下來了嗎?中國企業的稅負負擔真正降了嗎?

這裡,我們要特別指出,儘管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確定了為企業減稅減負的大政方針乃至可以說是基本國策,但是中國的稅收和政府的財政收入還在高速增長,這也不能完全責怪財政和稅務部門。他們確實在盡職的工作。你國務院說要減稅,並且每年制定具體的減稅總量的目標,但在實行營改增之後,尤其是在電腦互聯網的增值稅發票的現下制度安排下,企業每銷售一筆產品,都要開增值稅發票,且你不開都不行,因為下游買方還要抵扣進項稅。在此情況下,每筆交易都要按國家的稅法和條例的稅率標準進行徵稅,稅務部門又不能任意打折不收或減收,故稅收增長是他們依法徵稅的一個自然結果。財稅部門只是照章依法徵稅,那又有什麼問題呢?

在此格局和體制中,政府要真正為企業減稅減負,無非是要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如果要真減稅,就要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要低於GDP的增長。

第二,如果真要為企業減稅,就要減低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稅率,如從目前的最高檔的16%的增值稅稅率降到14%或13%?未來增值稅稅率三擋變兩檔,即從現在的16%、10%、6%改成兩檔。但未來怎麼改?取消10%的稅種後,是向高檔的16%的稅率靠攏?還是向低的6%檔稅率靠攏?

第三,是否考慮降企業所得稅?

第四,自9月份開始實行社保徵收徵管體制改革後,既然以後社保要由稅務部門來強制進行徵收了,而這項改革又會增加企業和個人的實際納稅負擔,那就要考慮真正降低社保交付比例。當然,在目前全國的社保收入虧空且虧空額繼續加大的情況下,好像這無解,但是可以考慮通過加快把國有資本劃轉社保的數量和速度,來補社保資金的虧空。由此看來這個問題還是有解的。

概言之,我今天講演的主要觀點是,儘管黨中央和國務院已經制定了降低企業稅負的大政方針了,但是我們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稅收還在高速增長,這說明減稅降費的國策並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在目前的中國經濟格局中,要真正減稅,就要考慮降低增值稅稅率、企業所得稅和其他稅收的稅率。不降稅率,在目前企業的產品銷售都實行電腦互聯網增值稅發票的情況下,光喊口號,乃至派督查組到各地區督察為企業減稅降費的落實情況和實施措施,又有多大作用?

我講完了,謝謝大家!

一瓣

自由而無用 為讀書而讀書

原創書單 | 政經時評 | 品讀經典 | 翻譯作品

點擊“閱讀原文”,可鏈接到邵宇博士與陳達飛博士在喜馬拉雅app開設的專欄——《復旦名師團的經濟學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