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看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有2个点,第一,原来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但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一个国家管理不了这么多土地,朝廷也没有什么多精力去打理过多的土地,那时没有汽车,能管辖的区域也不会太远。当时铁器和牛耕的普及,农民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原来手上的地很快就干完了,于是大家都开始开垦荒地,这个荒地不是天子分封的,于是,国家怎么处理这些多出来的土地就成了当时各国紧要的问题。

第二, 春秋时期的周朝已经成了名义上的天子,对下面这些兴起的诸侯国毫无约束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分封制,导致下面的诸侯国坐大,威胁到了周朝的统治,所以现在春秋五霸要逐鹿中原,就得解决这个分封制的弊端。

再来看看商鞅变法

各国相继变法,齐国的管仲用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然后到了战国时期,李俚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也兴起变法,但自古变法就会触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些人就会反抗,这三人最后都被这些既得利益者给害死了,吴起被一群人用弓箭射成了刺猬,商鞅也被五马分尸了,不过秦王到底是懂行的,虽然他非常痛恨商鞅,但商鞅变法的内容他还是很认可的,所以很好的执行了商鞅变法。

我们来一条一条地看一下商鞅变法的内容。

第一,实行连坐,简单的说就是隔壁有人犯罪了,你知情不报,被发现后一样办了你。可见当时对老百姓的控制有多么严厉。秦国后来一直用严刑峻法,动不动就割耳朵鼻子,最早就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后来刘邦如关中,和秦国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国的老百姓都欢呼雀跃,因为在秦国的刑罚里已经忍受太久了。秦国立国15年就完蛋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有些人也主张严刑峻法,偷东西一律拉去枪毙,其实秦国早就做过了,什么结果大家可以看看。

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道是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个当然和现在的社会情况完全不吻合了,现在的人要生活得好,不一定需要耕和织了。但在当时这样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当时的商业,商品绝大部分是奢侈品,比如珍珠玛瑙这样的,如果大家都去做商业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那大家都得饿死。后来清朝同治皇帝时候,统治者居然还在重农抑商,那就阻碍经济的发展了。

第三,在奖励军功的制度上调整,按功受爵。以前各国的爵位都是世袭的,俸禄也是世袭的,生下来就有俸禄。商鞅变法开始改变这种情况,砍敌人脑袋一个,爵位上升一级,所以敌人的脑袋叫做首级。这样一来,秦军在战场上非常骁勇,割头不倦,被当时的人称为虎狼之师。

再来看看商鞅变法

第四。焚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大家都要服从命令。这个是典型的文化专制。不过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需要对付东面的六国,成立一个这样的军政府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秦朝统一后,这个嬴政居然还在这样干,导致我国文化的断层,汉朝时的很多古籍,都是找以前的人背出来的,因为书给烧了,所以难免有记错和背错的情况。

第五,统一度量衡,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这个和后面秦朝统一后的车同轨书同文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大陆1斤是500克,台湾是600克,要是不提前告知,肯定得造成市场混乱了。看过《英雄》的人就知道,说当时一个字能有20多种写法,而且互相之间差得很远,所以也会造成文化传承上的麻烦,当时一辆战车的宽度常常是能在赵国行驶,但到了齐国就会卡住,所以统一度量衡这件事是很重要的。

第六,废除分封制,行使郡县制。这个是借鉴了周朝分封导致下面诸侯国坐大的事实。商鞅在全国设31个县,由国家直接管理。在当时的战乱时代这样的制度无疑是有利于国家富强的。从后面的历史来看,分封制都会导致下面的诸侯王坐大,造成国家的灾难。汉朝时刘邦行使的,是离中央近的,用郡县制,远的用分封制,说到底还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限制,那会儿从广西到北京更花2个月,中央不好管理,只好让皇帝的儿子分到当地去管。一般来说,做儿子的人是不会反自己的父亲的,是吧,但再往下传一代,就和皇帝不亲近了,一年只朝贡一次嘛,再往下传几代,说不定人家根本不认识你了,那他想造反时根本没有这种压力,你和我有什么关系嘛,我只认你的财富和江山。所以分封制一定会出问题。汉朝吴王造反,发动七国之乱,费了很大的劲才把他们按下去,汉武帝就开始想办法,这个办法也很简单,要造反必须有钱有军队,所以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这些分封的诸侯王都缺钱缺军队,所以才导致了刘备这样的汉室后裔,最后被迫去卖草鞋,因为诸侯王已经不吃香了,处处被中央限制。结果当了灵帝那会儿,这帮不肖子孙没有很好的理解老祖宗的用意,又开始大肆分封,而且不加限制,这就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这些新分封的诸侯王,造反的条件都特别好。我国的古代王朝,最终都是要走向中央集权的,当然要等到生产力水平够高的时候才行。

再来看看商鞅变法

第七,对农民新开垦的荒地收税,这样一来就变相的承认了土地私有,我国的公有制土地政策就废除了。为了保证国家的收入,这件事还是必须要做的。

商鞅变法执行下来以后,秦国一跃成为7国中最强的国家,这就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