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美國羅斯福紀念公園的多處石碑,刻有

羅斯福總統生前語錄,其中有這麼一句:

“檢驗我們進步的標準,不在於我們為那些已然富裕的人增添了多少財富,而在於我們是否為那些貧困的人提供了充足的生活保障。”

這句話,出自1937年初,羅斯福總統第二任期的就職演說。

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展現大蕭條時期的雕像和標語。

時光流轉兩千年,往事並不如煙。如今的我們帶著對這句話的思考,回顧公元元年前後的西漢末世,同樣有著深刻的借鑑意義。

元、成、哀、平四帝統治的56年裡,西漢帝國究竟是如何由強盛走向崩潰?

1

漢元帝劉奭即位前,正逢孝宣中興,大漢本是一片繁榮,國力強盛,四夷賓服。

漢宣帝劉詢來自市井,深知民間疾苦,深恨貪官汙吏。他在位時,嚴明執法,大力懲治不法官吏和豪強地主。

劉奭天生一副“好心腸”,看不下父親的嚴刑峻法。有一次,他對其父漢宣帝進言:“陛下任用酷吏,刑罰太重,應該多重用儒生啊!”

漢宣帝聽完這番話,十分不滿,正色道: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隨後又說,腐儒不合時宜,動不動就厚古薄今,就知道忽悠人,怎麼能重用?

劉奭惹得他爹動怒,只好悻悻然退下。他走後,漢宣帝嘆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不幸言中,大漢的江山正是從柔仁好儒、優柔寡斷的漢元帝開始,不斷走下坡路。

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女史箴圖》局部,描繪馮媛以身阻熊,保衛漢元帝的故事。

漢元帝時,西漢社會便已經危機重重。朝中外戚、儒生、宦官互相傾軋。

漢元帝不親政事,朝政日益混亂。剛正不阿的天子之師蕭望之被誣告下獄,悲憤自殺。奸佞寵臣石顯卻被“賞賜及賂遺訾一萬萬”,氣焰熏天。

當時,農民常受當地官吏無端勒索,儘管有政府賜給的土地,也無力耕作,不得不賤賣從商。無數窮困潦倒的百姓走投無路,改當“盜賊”。

還有,根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西漢末年正是中國歷史氣候變化,由溫暖期向寒冷期過度的一個階段。據史書記載,這一時期天災頻發,常見的有旱、澇、蝗、瘟疫等。

有一天,大學者京房問元帝,當今是治世,還是亂世?

元帝倒有幾分自知之明,無奈地答道:“亦極亂耳,尚何道!”

為此,漢元帝採取一系列措施來緩和危機,包括:減免賦稅,樂府減員,罷鹽鐵官、常平倉,等等。他甚至大膽地打破慣例,削減宗廟,這在當時看來,可是冒犯祖宗,無視神明的舉動。

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為人柔懦的漢元帝。【劇照】

可惜,這些舉措都是流於表面,收效甚微。

大漢,危矣!

2

翻開史籍,我們不難看出,在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下,老百姓的恐慌與焦慮。

漢成帝建始三年(前30年)七月,正值關中地區雨季。

一天,一則“鬧洪水”的傳言迅速成為長安城的“頭條新聞”。

消息傳來,不知真假,京城上下一時輿論譁然。百姓以為即將大水漫城,“奔走相蹂躪,老弱號呼,長安中大亂”

弔詭的是,當時居住在長安城外的,一個年僅九歲的女童,居然為了避難,擅自從宮城橫門溜進來。她一路跑到了長安城內地勢最高的未央宮

未央宮是西漢諸帝日常起居與辦公理政之所,如此重要的地方出現闖入者。殿門守衛一開始居然毫無察覺,可見朝中安逸懈怠的狀態。

長安動亂的消息很快傳到成帝耳中,他緊急召集大臣們議事。

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漢成帝在位期間的“主要工作”,是和後宮的美人們happy。【劇照】

皇帝的舅舅大將軍王鳳提出,大家不要動,讓領導先走。

他建議宮中太后、皇上及嬪妃先乘船避難,京中官吏則迅速組織民眾,到長安城的高地躲洪水。

眾臣都顧著拍王鳳馬屁。左將軍王商坐不住了,只有他針對“鬧洪水”這則消息提出質疑:

“自古以來,就算是無道之國,洪水也不能隨便淹沒城牆。何況現在是太平盛世,‘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怎可能會有大水一日之間,洶湧而至?這一定是謠言,貿然讓民眾避難,只會讓他們更恐慌。”

過一陣子,長安城稍微安定。宮中派人詢問情況,才知道果然是訛言。

偌大的長安城,之所以會鬧出這樣的烏龍,其中一個緣由是當時災害不斷,國家無力應付。

民眾對政府防洪能力失去信心,一聽說天災降臨,自然是保命要緊。在西漢政府的統治下,老百姓整日生活在惴惴不安中,這便是“鬧洪水”事件出現的直接原因所在。

而王商雖然說得在理,可他口中的“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不過是在粉飾太平罷了

3

當生活的壓迫感讓人喘不過氣來,老百姓只能通過宗教尋求慰藉。無獨有偶,哀帝時又發生了一次流言事件,而且比“鬧洪水”傳播得更為廣泛。

漢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關東大旱,西漢政府再一次無力應付災情。

關東民眾頓感生活無望,遂以“祠西王母”為口號,發起“傳行詔籌”的宗教運動。

自正月起,民眾驚走,手持草莖禾稈,相互傳遞,一路西行。若遇同伴,則人群聚集,有時群體人數多達上千。

他們或披頭赤腳,或夜間闖關,或越牆入城,或乘車奔馳,運動波及二十六郡國,全國四分之一的地方都有這些狂熱宗教分子的身影。

到達長安後,老百姓們在里巷阡陌呼號、歌舞,集體祭祀西王母。

一時間,成千上萬的民眾“會聚”、“驚動”、“奔走”,看似狂熱的宗教崇拜,彷彿是在對這個腐朽的王朝,進行著抗議。

這場神秘主義的民間運動,從春天鬧騰到秋天,距離大規模的變亂,不過一步之遙。

4

與此同時,西漢末世,盜賊並起。“盜賊”,成為當時詔書、文告中常見的字眼。

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東郡侯母闢兄弟五人,帶領一幫流民,燒燬官府,抓捕縣官,奪取印綬,自封為將軍。

陽朔三年(前22年),潁川鐵官徒(從事冶鐵生產的刑徒)申屠聖率眾起義,殺長吏,劫府庫,自稱將軍,所過之地,多達九郡。

永始三年(前14年),尉氏樊並等發動流民暴動,殺陳留太守,同年,山陽蘇令等起義,殺長吏,奪武庫兵器,波及十九郡…

同時,一些武裝分子在關中南山起義,依山阻擊,斷絕交通,已經直接威脅到都城長安,如南山群盜

傰(péng)宗等數百人和鄂縣盜賊樑子政所率流民。

哀、平時期,關中民眾暴動,日益頻繁,不勝枚舉。他們縱橫京畿、三輔,還曾縱火焚燒漢武帝茂陵,當時在未央宮都能看到濃煙滾滾。

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漢武帝劉徹:總有刁民想害朕。

來自各地的起義民眾跨州連郡,相互勾結。朝廷派兵鎮壓,又下詔抓捕賊首,連年不獲。

5

那麼,西漢末年這些流民到底是怎麼來的?

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土地兼併日益加劇。

如此情形,導致“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大批農民破產,或流亡為寇,或淪為奴婢。

史載,漢成帝本人就“置私田於民間”。在土地兼併的道路上,皇帝一馬當先,廣置田產,起“模範帶頭作用”,大大助長土地兼併之風。

外戚、寵臣大受鼓舞,公然對土地進行掠奪,更加肆無忌憚。

漢成帝的舅舅王立,曾經勾結南郡太守李尚,強佔“草田數百頃”。

這些“草田”原是陂澤荒地,屬於少府的公有地,因借給農民耕種,大多已被開墾為耕地。王立眼見這片土地肥沃,當即決定強取豪奪,作為私用,不顧百姓死活。

一些出身窮苦家庭的高官,一旦身居高位,反而利慾薰心,以權謀私。

著名經學家匡衡,年輕時鑿壁偷光、勤學苦讀,其父靠給人幫工,供其讀書。

後來,匡衡官至丞相,封安樂侯,竟然貪得無厭,利用郡圖的錯漏,非法侵佔公田400頃。

另一個當過丞相的權臣張禹,更是饕餮之徒。

他不但在朝中享受著高官厚祿,還“內殖貨財”,私下裡經營工商業,財力雄厚。為將生意做大,張禹依靠權勢,肆意兼併土地,“多買田至四百頃”,還都是關中涇水、渭水附近的良田。

一次,張禹看中了平陵肥牛亭的一處良田,成帝為滿足他的要求,竟下令將亭所遷到別處,而把這塊地賜給他。

官亭公田都抵擋不住官僚地主的強取豪奪,貧民的私田更不在話下。

張禹一人集官僚、豪商、地主於一身。這也是西漢末年高層官僚的一個發展趨勢,官僚地主對於土地的掠奪,數量龐大,令人髮指。

另一方面,西漢末年,又相繼出現一批富商大賈,他們遍佈於京師及各郡國。

其中比較著名的,如成都的羅裒,在巴蜀、京師之間來往貿易,數年間獲利千萬,又以獲利的半數賄賂當朝權貴,放高利貸,獨佔鹽井之利,一年之間獲利一倍。

臨淄的姓偉(此人姓姓,名偉),以魚鹽致富,家資數千萬,聞名於齊地,當地官員都得給他幾分面子。

另外,還有洛陽的張長叔、薛子仲;長安的樊嘉、摯網、如氏、苴氏、王君房、樊少翁、王孫大卿等等。

這些商賈,富甲一方,資產少的也有數千萬,多的達鉅萬(萬萬)。他們“以財養士,與雄桀交”,或勾結權貴,獨霸工商業。

這些大商賈利用資產“多規良田,役使貧民”。比如,南陽的樊重經營田莊,坐擁土地三百餘頃,還有一個五十里的陂塘,僱傭的都是“童隸”。

土地集中的嚴重後果,大量農民喪失土地。

一些人出賣廉價勞動力,充當佃戶,忍受“十稅五”的剝削。

一些人被迫賣妻鬻子,充當奴婢,如樂昌侯王商獨自一人,養有私奴上千,元帝年間,統計的官奴隸已多達十數萬!

還有一些人,被迫背井離鄉,淪為流民,他們相枕蓆於道路,大多死於饑荒與疾病,甚至“人或相食”。最終,他們奮起反抗,於是有了前文所提及的諸多起義。

或許,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就像喬治·奧威爾在《一九八四》中所描寫的那樣:

“整個社會的氣氛就是一個圍牆的氣氛,誰有一塊馬肉就可以顯示出貧富的差異。”

我們的祖先,也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6

天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宮中,成帝與哀帝卻徹底放飛自我,整日醉生夢死,花天酒地。

漢成帝平生最大樂趣,就是花錢建宮殿,供自己享樂。他的後宮生活極富傳奇性,不亞於現在最火的宮鬥劇。

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女史箴圖》局部,描繪班婕妤辭謝漢成帝,不與其同輦的故事。

早年,出身名門的許皇后備受成帝專寵,遺憾的是,20年間,他們生下兒女都早早夭折。後來皇后色衰愛弛,成帝這“大豬蹄子”又移情別戀,先後寵愛知書達禮的班婕妤和侍女出身的衛婕妤。

而當來自貧民之家的絕色美人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出現在眼前,成帝又把此前的感情全都拋到九霄雲外。

“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雲誤漢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

成帝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多與趙氏姐妹纏綿,趙飛燕更是一躍成為皇后。酒色傷身的漢成帝最終在趙合德的懷抱中,中風病死於未央宮。

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與楊貴妃並稱“環肥燕瘦”的趙飛燕。【劇照】

諷刺的是,成帝一世風流,連一個親生的繼承人都沒留下。

漢哀帝是成帝的侄子。此君更加荒淫無道,而且他寵幸的不是美女,而是男寵。

小郎官董賢,因相貌俊美而深得哀帝寵愛。

有一次,兩人同床而臥,董賢的頭枕到了哀帝的衣袖。哀帝先醒,想起身,看到衣袖被壓住,又不忍直接抽出來,驚動他的小男寵,便用劍將衣袖截斷後才起來。實在是男友力MAX。

於是,有了“斷袖之癖”這個典故,專門形容男同性戀。

為表示對董賢的寵愛,漢哀帝封其為大司馬、高安侯。年方二十二,身無寸功的董賢竟得以位列三公。

哀帝還曾一次性賞賜董賢田地2000頃,賜其父親、妻子等親戚高官顯位,併為董賢築豪宅、修墳墓,規模堪比皇宮、皇陵,

“費以萬萬計,國家為空虛”。傍上這麼一個揮金如土的大款,董賢也算是遇上真愛了。

史載,哀帝去世後,董賢敗亡,家產被抄沒,數額高達四十三億錢。

7

皇帝們這麼鬧,朝中一些有識之士實在看不下去了。

諫大夫鮑宣曾上書哀帝,以“七亡”、“七死”陳述民間苦狀。

所謂“七亡”,包括:陰陽不和,水旱為災;縣官重責,更賦租稅;貪吏並公,受取不已;豪強大姓,蠶食亡厭;苛吏徭役,失農桑時;部落鼓鳴,男女遮列;盜賊劫略,取民財物等等。

“七死”是:酷吏毆殺,治獄深刻,冤陷無辜,盜賊橫發,怨仇相殘,歲惡飢餓,時氣疾疫等。

鮑宣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的慘狀,都是因為

“公卿守相貪殘”的結果,說白了,就是你們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的鍋。

鮑宣其人,忠於職守,也是一個不怕事的主兒。

有一回,丞相孔光外出視察,隨從的官吏不行旁道,皆驅車在中央馳道奔馳,享受飛一般的感覺。

這一行為是犯法的,正巧鮑宣看到了。他命左右將孔光的隨從拘捕,車馬都充公。

鮑宣如此不顧情面,孔光耿耿於懷,回去後千方百計排擠鮑宣,向哀帝進讒言。

哀帝不知事情的來龍去脈,便派人到司隸府抓鮑宣。

孤傲的鮑宣見狀,居然閉門拒命。

這下皇帝生氣了,後果很嚴重。朝廷以“無人臣禮,大不敬之道”的罪名將鮑宣逮捕下獄,定為死罪,後來才改判髡鉗刑,流放上黨。

鮑宣這人倒很是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到了上黨後,他發現這裡宜農宜牧,盜賊又少,是個好地方,便舉家搬來定居。

8

漢哀帝這人再荒唐,也還是要點兒面子的。

“經為世儒宗,德為國黃耇”的大臣師丹,在哀帝朝曾任大司馬、大司空。

相較於鮑宣只是反饋情況,師丹直接提出了限田限奴的改革內容:

“諸王、列侯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及公主名田縣道,關內侯、吏民名田,皆無得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年六十以上,十歲以下,不在數中。賈人皆不得名田、為吏,犯者以律論。諸名田畜奴婢過品,皆沒入縣官。

當時,戶均佔田不過六、七十畝,三十頃已經是平均佔田數的幾十倍,可見是充分考慮到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但朝中掌權的外戚和權臣仍極力反對。

一揮手就賞賜男寵兩千頃田地,哀帝自然也沒有把改革太當回事,以“且須後”將其擱置。

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一些方士儒生提出了更加不靠譜的建議。

他們根據五德終始說,編造出“漢運將終,應更受命”的言論,認為改元易號就可解決問題,延續國祚。

哀帝還真信了。建平二年(前5年),哀帝改元“太初元將”,自號“陳聖劉太平皇帝”

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漢哀帝劉欣:“再受命”就跟轉發錦鯉似的,沒什麼用。【劇照】

漢朝被視為唐堯之後,陳為虞舜之後。堯舜相承,正好順應天命。

然而,這場“再受命”的騙局根本沒有改變社會現狀,甚至都沒能讓皇帝延年益壽。四年後,哀帝就一命嗚呼了。

9

哀帝一死,最大的受益者是隔壁老王。

外戚王氏家族發跡於漢元帝時期。

漢元帝劉奭當太子時,太子妃突然病逝。皇后在後宮選了五位女子,讓太子挑選。

皇后心真大,這劉奭才剛死了老婆,正鬱悶著,哪裡有心情選妃。他神情恍惚,揮了揮手,指著離他座位最近的,一個身著大紅大綠衣裙的女子,就此中一位吧。

這女子正是王政君。被選入太子宮中後,王政君很快為他生下了嫡長子,在之後數十年裡,這位傳奇女子,由太子妃,一路升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親眼見證西漢走向滅亡。

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王莽篡漢時,王政君大怒,將傳國玉璽擲於地,使玉璽崩了一角。

成帝時,太后王政君的七個兄弟都被封侯,身居高位。

皇室肆意揮霍,臣下競相仿效,王家這幾個兄弟,“爭為奢侈,賂遺珍寶,四面而至;後庭姬妾,各數十人,僮奴以千百數,羅鐘磬,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大治第室,起土山漸臺,洞門高廊閣道,連屬彌望”。

與此同時,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嶄露頭角。

哀帝時,皇帝重用祖母傅氏家族與其母丁氏家族,王氏一度遭到打壓。因此,太皇太后王政君一得知哀帝死訊,當機立斷,趕往未央宮收取皇帝印綬,急召王莽入宮主持大局。

元壽二年(前1年),年幼的漢平帝即位,屬於王莽的時代到來了。

王莽接過統治權後,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端採取一些措施,確實是對症下藥。譬如為抗災救災,他執行六大政策:

一,發動全體民眾捕蝗,打了一場滅蝗的“人民戰爭”。派使者前往受災嚴重的地區指導工作。老百姓捕得蝗蟲後,可以石、鬥為單位交到官府去領賞。

二,若遇天災,受災地區家財不足10萬錢者,普通地區不足2萬錢的平民,免除當年賦稅。

三,患病的老百姓,全部集中到當地官府提供的安置點,統一醫治,可說是落實了“醫保”。

四,因災害或傳染病而喪命者,官府給予撫卹金。發放標準為:一家死6人以上者發喪葬費5000錢,死4人以上者發3000錢,死2人以上者發2000錢。

五,就地安置逃荒難民。由官府提供耕地、住房和生活用具,借給他們耕牛、犁具、種子和口糧,鼓勵他們恢復耕作。

六,在長安城建設5裡共200區新住房,供無家可歸的流民居住。

據《漢書》“地理志”中的統計數據,當時全國共有1200多萬戶,人口接近六千萬,而這200區的“經濟適用房”能解決的,僅是都城附近少數人口的住房問題。

帝國末世:我們的祖先,流浪在自己的土地上

▲新莽時期錢幣,混亂的幣制也是王莽改制的敗筆之一。

王莽代漢後,一心走有西周特色的託古改制道路,進行採取一系列改革。彌縫補苴,不過是南柯一夢。

天災肆虐,土地兼併,流民遍地等社會問題並未得到改善,新莽政權很快就淹沒在綠林赤眉起義的浪潮中。

當一個國家病入膏肓,治標不治本的改革便已微不足道。歷史是一面鏡子,後人應當哀之而鑑之。

參考文獻: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2007年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年版

呂思勉:《秦漢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王子今:《秦漢史:帝國的成立》,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葛承雍:《王莽新政》,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