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能吃苦,不僅是人們生活的需要,也是一個人的發展基礎。在滿足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時,我們如果能積極有意識地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磨難,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大有好處。能夠吃苦,孩子才敢於接受挑戰,善於面對困難。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吃點苦”。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瑞士雖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們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養尊處優,他們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歲的女孩,初中畢業後,就要到別人家做一年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男孩到一定的年齡也要參加勞動,鍛鍊他們的勞動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以免長大後成為不能獨立生活的無能之輩。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美國的一些中小學校甚至幼兒園,流行吃“憶苦飯”。如馬里蘭洲的溫頓小學校組織全體學生參加為期3天的“要飯課”活動,在這三天的時間內,每到就餐時間,就讓孩子們扮演成乞丐、流浪漢,去向由教師扮演的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要飯,而他們所能要到的只是一些粗糙的麵包和水煮的土豆。在紐約、洛杉機、費城的孩子流行“過爺爺時代儉樸生日”的活動,孩子們在自己生日那天特意邀請老人們談他們當時怎樣過過簡樸的生日,最後“如法炮製”過一頓簡單廉價的生日餐。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們就讓幼兒赤身裸體地在風雪中摸爬滾打。天寒地凍,北風怒吼,不少幼兒嘴唇凍得發紫,渾身發抖,父母們則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還提倡“窮留學之風”,讓富裕的大城市學生,到偏遠的山區、村寨接受艱苦的生活訓練,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現在家庭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特別是獨生子女)吃苦卻少了。在他們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生活自理能力差、挑吃、挑穿 、擺闊,自私等不良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許多家長以為“再窮不能窮孩子 ,再苦不能苦孩子”。對孩子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家務勞動從不讓孩子沾手,又怎能不出“小皇帝”、“小公主”?至於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長往往看重分數,僅僅用考試成績評價孩子。只要孩子成績好,那就一好百好,將來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 ,光宗耀祖。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小時候,老人家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麻煩,而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但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從許多方面來看,現在的孩子跟我們小時候比起來,生活要好得多,但這樣也使得他們缺乏吃苦的環境。對他們來說,不是吃苦的時間太多,而是太少了。在艱苦生活中能自然而然形成的毅力、自理能力、責任感和技能,現在的孩子卻並不容易養成。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人生道路上不可能萬事如意、處處順利。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敢斷言永遠不會遭遇挫折?從社會心理學意義上講,挫折是指由於妨礙達到預期目標的現實的或想象的阻力,因此而產生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常表現為不快、不安、失望或憤怒等。這些心理反應的強度則依賴於受阻行為的重要性,為不快、不安、失望或憤怒等。這些心理反應的強度則依賴於受阻行為的重要性,以及與達到目標的主觀距離。在遭受挫折情況下的行為反應會因人而異,有的表現為侵權行為、逃避行為、否認行為、衝動行為、自傷自殺行為和簡單化行為等;有的為擺脫挫折困境而進入反思,並做出積極的心理調適。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挫折既可能磨礪意志,也可能不同程度地給心理造成損傷,或者是自信心喪失、行為能力降低,或者是患上心理障礙。

為了使孩子將來不被挫折所嚇倒,能經得起挫折的考驗,戰勝挫折奮勇向前,所以要從小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使他們成為經風雨、見世面、搏擊長空的雄鷹。但是現今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在他們尚在襁褓中就為其設計安排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父母全面的保護,一旦遭遇困難和障礙,父母往往就替代他們來做出排解應對。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素質差,經受不起挫折的考驗。所以我們必須強調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1.培養孩子對待挫折的正確態度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上,同樣的挫折既可以產生消極的情緒,甚至心理障礙,也可以磨練他的意志使他奮發向上。作為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碰到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這時,父母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你要勇敢,你一定會做得好的”,“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看一看下次怎樣做”。父母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同時,還應讓孩子明白人人都可能遇到困難和挫折,而困難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孩子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樹立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難和抗挫折的能力。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2.有意識地創設和利用一些困難情境

經歷一定的挫折,對形成孩子的堅強意志是極為有益的。孩子摔倒了之後再爬起來,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磨練過程。遭受一些失敗和挫折,並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戰勝它,就會為以後克服更大的困難和挫折奠定基礎。孩子通過用自己的力量去辦成某件事情,積累某些經驗,可以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能力,產生一種求勝慾望和信心。因此,父母在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可能失敗的難題給孩子時,要教給他們一些擺脫困境、解決矛盾、克服困難的方法,讓他們憑著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戰勝它。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3.多肯定、鼓勵孩子

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在精神上常常是最脆弱的,這時父母及時關心和鼓勵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他會感到孤獨無助,會有被遺棄的感覺,會自暴自棄,有時甚至會出現輕生的念頭,父母及時地安慰、鼓勵和幫助孩子,孩子就會抑制和忘卻難過,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要避免任何消極否定的評價,如“不要再試了,再試也沒有用的”、“做不好就別做了”、“怎麼這樣笨,別人早就做完了”等,這種話只會強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敗感,家長不妨採用一些積極肯定的評價。如“雖然你沒有成功,但我要表揚你,因為你已經努力去嘗試,有勇氣去試試就很好。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勁,你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爸爸媽媽相信你能行。”這既客觀地承認了孩子的失敗,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還為孩子提供了繼續努力的方向和動力,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讚揚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敗,從而慢慢學會承受和應付各種困難挫折。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4.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

挫折教育對於父母來說是如何引導受挫折的孩子,讓他們懂得挫折與競爭相伴隨,要成功必須戰勝挫折,從而培養孩子受挫折的能力和堅強的意志。由於人與人在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著種種差異,同一挫折對不同的孩子產生的心理反映不同,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首先,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進行教育,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較強,好強、好面子,這一類孩子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沮喪心理,對這類孩子父母不要過多地埋怨、批評,而是點到為止,多加鼓勵;較自卑的孩子,本來對自己的能力就乏信心,父母切忌過多指責,而要多加安慰,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創造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其次,要根據孩子的能力進行教育,能力較強的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重在啟發,讓他們發現受挫的原因,放手讓他們去解決問題;能力較弱的孩子,應該幫助他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計劃,使孩子既能避免產生恐懼心理,又能不斷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八、(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5.讓孩子適當受一點批評

有的父母總怕孩子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錯事,都不許說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只聽得進讚揚的話,而不能接受批評的壞習慣,在學校一受到老師、同伴的批評,就逃課、逃學,與同伴發生衝突;在家父母稍說不是,就哭鬧或賭氣拒絕進食,要父母好話說盡才善罷甘休。作為父母,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缺點,這些缺點自己不知道,但別人很容易發現,只有當別人批評時,自己才知道錯在哪裡,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並非討厭自己,而是幫助、愛護自己,讓孩子懂得有了缺點並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就更受人喜愛。必要的批評能使孩子在悔悟之中鍛鍊承受力,同時又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6.提供孩子鍛鍊的機會

一些發達國家早已意識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並設計了各種方法來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日本孩子兩歲就開始意志鍛鍊,自幼兒園到小學,即使在大雪紛飛的冬天,男孩也只穿單褲,女孩穿短裙,磨練與嚴寒作鬥爭的意志和毅力;在韓國,家長給孩子穿上羽絨服,讓他們在冰窟窿裡呆上一陣後再出來,讓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而在我國,挫折教育做得卻很不夠,因此,作為家長要改變原來的教養態度,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摔著、碰著、餓著、累著,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對挑食、偏食、厭食的孩子,餓他一兩頓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家長不要去幫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褲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把他們前進的障礙清除得乾乾淨淨。

7.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對物對事對人的態度、情感和行為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過程中,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父母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要讓孩子看到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沒有逃避和退縮,勇於面對,用信心和勇氣感染他們,讓孩子注意到自己是以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這對孩子正確對待失敗和挫折有很好的示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