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沉睡的「非遺」活起來 斗門民俗文化節火熱上演

9月9日,珠海市斗門區蓮洲鎮西滘村鑼鼓喧天,隨著醒獅的“喚醒”,一連兩月的斗門區第三屆民俗文化節拉開序幕,斗門民俗文化又進入了一年一度璀璨綻放的時間。

據主辦方介紹,斗門區第三屆民俗文化節將佈下12場大戲,釋放“非遺”文化魅力。游龍船、裝泥魚、織魚籠比賽、沙田民歌大賽、趙氏家族祭禮、非遺美食展、七月三十裝路香舞火龍等一系列的本土特色文化活動將輪番上陣,全面展現斗門的文化魅力。

“而到了10月28日,這場民俗文化盛宴的壓軸大戲將在浪漫的沙田民歌中唱響。”珠海斗門區文化館館長沈俊校說,屆時,18對新人將乘坐疍家小船,在兩岸民歌的祝福聲中完成獨具傳統特色的婚禮儀式,開啟人生新階段。

讓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用起來、火起來。通過民俗文化節等品牌活動,斗門未來將進一步挖掘利用民間特色文化資源,展現本土民俗文化風情,注重於旅遊產業的融合,進一步煥發“非遺”魅力。

一連兩月

12場大戲精彩不斷

9月9日,鑼鼓聲中,一黃一紅的兩頭靛睛獅子打破了寂靜,採青人單掌破椰,向西滘河兩岸駐足圍觀的遊人展現了“非遺”的魅力,而後,農艇競賽、花舟巡遊,令人歎為觀止。

下午,在蓮洲鎮逸豐生態園,則上演了一場“色香味”俱全的“非遺”文化大餐,逾萬名市民聞訊趕來,看醒獅大賽,品非遺美食,觀裝泥魚、織魚籠,好戲連臺。在美食區,大赤坎叉燒、橫山鴨扎包、鍋邊餈……每一檔攤位面前都排起了長隊。在織魚籠比賽中,各位年輕的“小師傅”大展身手,小小的竹篾在他們手中飛快轉動纏繞,不一會兒魚籠就成形了。

“小時候,編魚籠是每個大人必備的手藝活,後來沒什麼人打魚了,會裝泥魚的人越來越少。”如今,裝泥魚傳統技藝被挖掘後,先是被編成了少兒舞蹈,在各類少兒花會演出,甚至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的國際舞臺;這幾年,隨著“非遺進校園”的進程,孩子們指尖靈巧穿梭於竹篾間,這項幾近失傳的技藝正重新煥發活力,國家級非遺——“裝泥魚”項目傳承人黃國富說。

除了見證這“心靈手巧”的絕技,一連兩月的第三屆斗門民俗文化節還將精彩連連,此次盛會將以不同的民俗項目為單元,設置12場“非遺”大戲,在斗門全區各鎮街開設專門展示區域,讓市民全方位、零距離地感受珠海斗門地區的民俗文化風情,使優秀文化傳承更貼近生活、深入群眾。

如今,舉辦到第三屆的斗門民俗文化節已經發展成融民俗展演、比賽競技、旅遊休閒、民俗婚慶、非遺培訓、原生態非遺展示為一體的民俗文化盛會。其中,12場“非遺”大戲還分為競技和展示展演兩大類。舉辦方說,競技類包括農艇競速、織魚籠比賽、醒獅比賽、沙田民歌大賽、裝泥魚大賽;展示展演類則包括蓮洲地色培訓班、趙氏家族祭禮原生態活動、第七屆“斗門水上婚嫁”集體婚禮、非遺美食展、非遺圖片展、七月三十裝路香舞火龍、五鎮六街曲藝展演、斗門水上婚嫁習俗展示、地色《八仙過海》表演、游龍船。

彰顯魅力

皇族祭禮將原汁原味上演

“在12場‘非遺’大戲中,三大活動值得關注。”沈俊校說,除了首批在蓮洲鎮西滘村和逸豐生態園舉行的農艇競賽,9月15日還將在斗門鎮南門村菉猗堂、接霞莊進行“趙氏家族祭禮原生態活動”;10月28日,在白蕉鎮南澳村舉辦“斗門水上婚嫁”集體婚禮和第十二屆沙田民歌比賽,這將是民俗文化節的最大亮點。

與以往不同的是,9月15日將舉行的“趙氏家族祭禮原生態活動”的路線將進一步調整優化。“此次祭禮將從南門小學出發,在菉猗堂祭禮後,延伸至接霞莊長長的石板路上巡遊,皇族韻味濃郁。”沈俊校說。

“而到了10月28日,這場民俗文化盛宴的壓軸大戲將在浪漫的沙田民歌中唱響。”沈俊校說,屆時,18對新人將乘坐疍家小船,在兩岸民歌的祝福聲中完成獨具傳統特色的婚禮儀式,開啟人生新階段。

作為斗門民俗文化中的“瑰寶”“水上婚假”和“裝泥魚”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在此次活動中得到充分展示。

“讓多彩非遺與遊客、市民零距離互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用起來、火起來。”在沈俊校看來,這次文化盛宴將全方位展示斗門地區的民俗文化風采,使本土優秀文化魅力多維度釋放。

“民俗文化展不僅是各種民俗活動的展示,更是一次讓外來遊客感受斗門文化底蘊和風情的旅遊娛樂活動。”沈俊校表示,通過覆蓋面廣、趣味性強、參與性廣的市民文化節和民俗文化節等品牌活動,斗門成功挖掘利用民間特色文化資源,展現本土民俗文化風情,進一步煥發“非遺”魅力,成功打造了一張斗門文化新名片。

斗門區是“中國曲藝之鄉”。斗門全區目前有曲藝社團50多個,“曲藝既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非遺文化內容。”斗門區曲藝協會負責人何國雄表示。為體現這一鮮明特色,在本屆民俗節前後,白藤街道聯藤曲藝社、斗門鎮南門曲藝社、乾務鎮馬山文化廣場、蓮洲鎮文化活動中心、白蕉鎮白蕉村文化廣場、井岸鎮西堤公園顯利樂壇等五鎮一街,將舉辦曲藝表演,悠揚婉轉,自有一番歡喜滋味,曲藝韻味濃郁。

文化傳承

“非遺”進校園成學校特色招牌

通過這一場場“非遺”文化活動,市民可以親身體驗一把“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文化實踐。

記者獲悉,目前斗門區共有非遺項目25個,其中國家級的2個、省級的6個、市級的19個。對於城市來說,這些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歲月留下的財富,是文藝創作創新的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但在十幾年前,這些具有濃濃鄉土氣息的文化習俗,面臨的傳承環境並不樂觀。

近年來,斗門區通過深入挖掘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習俗文化內涵,並進一步與旅遊產業結合,串聯起散落在斗門各個角落的文化遺珠,為其帶來人氣、注入活力。

“本屆民俗文化節,強調傳承與發展,強調後繼有人。” 沈俊校說,作為本屆民俗文化節的最大亮點之一,沙田民歌比賽與往年不同:比賽設兩個組別,即中青年組別和少兒組別(14歲以下),旨在讓一批頗具民俗文化實力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此外,在織魚籠比賽、醒獅比賽等活動中,同樣設置少兒組,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非遺民俗文化,在接受中傳承、發揚光大。

與此同時,非遺課堂在斗門校園一步步推開,越來越多孩子家長成為“非遺迷”,主動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播中來。

邀請非遺專家介紹非遺知識、組織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傳授技藝、成立非遺傳習和培訓班、開展培訓特色課程……目前,斗門“非遺進校園”工作已走進斗門40多所學校、幼兒園成立傳承基地等近50個。

其中,國家級非遺名錄“裝泥魚”和“水上婚嫁”,分別在乾務鎮五山中心小學、橫山中心小學建有傳習基地;省級非遺名錄“七月三十裝路香”舞火龍項目,在井岸鎮新堂小學建有傳承基地;斗門鎮和風中學為趙氏家族祭禮的傳承基地。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直觀地瞭解非遺,讓校園真正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優秀文化人才的重要陣地和示範‘窗口’。”斗門區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在斗門,不少學校還會自行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藝展演活動,如斗門區燈籠小學的沙田民歌大賽,東風小學、新堂小學、和風中學等學校的醒獅、舞龍和趙氏家族祭禮的展示活動,都已成為學校的特色“招牌”。(南方日報 記者 林鬱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