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資本論》之「道」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6月2—4日,由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主辦、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協辦的“紀念《資本論》第一卷出版150週年研討暨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2017年年會”在東北財經大學召開。南開大學原副校長逄錦聚提出,《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集大成者,它揭示的一般規律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指南,是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

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會長張雄表示,《資本論》對於21世紀曆史發展進程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在於,它深刻揭示並反思了歷史進化的第二大形態,即人對物的依賴。這是現代性社會的特徵和本質。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魯品越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完整性最突出的表現在於,它制約著人們的交換交易行為,同時決定經濟流量的是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復旦大學教授馬濤提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之間的區別就是“道”與“術”的區別,中國現在的很多問題用西方經濟學解讀都是見“術”不見“道”。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朱成全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真理,更是道義。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經濟學的作用或境界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比西方經濟學更合理,更具理論自信。

吉林財經大學副校長丁堡駿重新詮釋了“兩個馬克思”的概念,探討了人類的發展未來、創建科學社會主義的馬克思與把目光投放到處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俄國的馬克思。只有把“兩個馬克思”統一起來,才能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南開大學教授何自力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生命力來源於強烈的歷史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構,應體現歷史感,建構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富有歷史內涵和實踐、具有中國風格的經濟學。長江學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鄒詩鵬主張從歷史意義角度理解《資本論》。內蒙古大學特聘教授葉險明認為,《資本論》的意義非常偉大,有著科學邊界。中國政治經濟學批判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權力邏輯和資本邏輯的關係。

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認為,經濟哲學最基本或者說最核心問題是資本邏輯與人的邏輯的關係。馬克思圍繞歷史尺度與人的尺度相統一展開經濟哲學研究,基於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有機統一研究資本。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中,也應該在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相統一的基礎上,看待資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魏小萍提出,《資本論》論證思路的核心概念是勞動價值。馬克思從勞動價值這個方面開始突破,提出勞動力概念,進而展開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而且資本邏輯中的價值判斷與價值觀判斷也是圍繞勞動價值展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