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消費暴利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

2018年,消費暴利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

我們的資產盈利模式開始轉變,我們的收入開始艱難,我們的消費意識開始崛起,我們的支出能力又開始減弱。

2018年其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大勢環境每次逢8似乎都會有很大的振盪和變化。

但是其實我不太想聊整個大環境,我更想聊一下作為我們普通人的感受,如今市面上的現金流動以及政策引導方向。關乎大局,但本質上也關乎每一個人。

對於這一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 都是一場赤裸裸的暴利消亡史。


2018年,消費暴利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

最近所有人都在討論租金上漲的話題,但是對於資產持有者來說,是否發現房產微妙的變化。

2018年,消費暴利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


如果你擁有一套房子在出租,如果租金上漲你會開心麼?

可能很多人會不假思索的回答:開心。但是如果告訴你租金上漲的同時是房產的變現能力減弱,那你還一樣開心麼。

我想很多人起碼都會想一想,這其實就是房產身份的變化。

過去20年,普通用戶對於房產,更加看重的是他的資產增值能力以及快速變現能力,對於很多人來說只要房子買了,以後賣了就能賺足夠的錢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態度,所以讓大量的房東對中間房屋租賃這一塊的收益幾乎保持忽略不計。

普通人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租到房子,絕大程度上得感謝房價上漲讓房東放棄了這塊收益。

但是到了現在這個截點,第一個維度我們看到房價的漲幅開始下滑,並且最重要的是房產的變現週期開始拉長,換句話來說這對用戶的持有成本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這一塊毫無疑問房東會把成本轉移到租金上面。

再加上目前漫天各種輿論都在傳播著租金上漲的現象,所以悄然間,住宅的租金在這一段時間都選擇主動或者被動的調高價格。

我們暫且不說這樣是否合理,但是悄然間, 對於一個房產這個標的來說,他的收益已經從短期增值暴利轉移到長期持有收益。

這是房產身份的轉變,未來對於房產可能就會從房產增值慢慢過渡到持有租賃的收益。

未來,房產持有者需要面對新的一個話題就是: 我應該如何對待我的房產。

但是毫無疑問,簡單的暴利變現,在未來的週期內變得越來越難。


2018年,消費暴利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

中國是奮鬥精神最踴躍的民族,所有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階層的跨越,大家都苦過,大家都窮過,大家都希望自己可以過的更好。

在這一條進階的道路上,走到如今走的比較順的兩條路,一條就是買房,另一條就是創業。

買房這條路的變化已經在2018年顯現,那麼創業呢?

當然說創業可能會被蓋上夢想的帽子,但是骨子裡創業是難得的可以讓自己直接從社會底層跳躍到頂層的方式,直接跨過中產這個階層。

所以說創業雖然苦,但是其實你很少會因為生計煩惱,但凡你能養活十幾二十個人,養活自己在生理層面一定很是富裕。

但是正是在2018年開始,這樣的富裕的狀態也開始被慢慢改變了,稅費成本在這一年來突然開始增加,且大量針對於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

本來利潤率極薄的空間, 如今各種的避稅方式慢慢被關上。

2018年,消費暴利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

所以幾乎每個創始人每天都是這樣的狀態:一早醒來都是滿滿,覺得可以顛覆這個行業改變這個世界,每天晚上回家就是各種沮喪,業務不順成本累贅各種細碎的問題壓彎了夢想。

前前後後,創業者變得有點唯唯諾諾。

當然,過往的這一塊,創業者一直可以得到資本的助推,畢竟資本要求的是小概率的一飛沖天,所以他對創業者更多的包容和支持。

但是如今資本市場的資本寒冬讓這個賽道的資本也可以快速抽離,投資方對企業的態度也開始收縮,創業者最後的支持者也日漸隱退。

突圍、逆襲、進階,這些關鍵詞在創始人腦海裡已經從過去的想不想變成了如今的要不要。

這僅僅是針對創業者麼,普通用戶依然會感受到稅費的壓力。

前陣子有個段子,說80後可能是唯一一代在經手不生、少生、多生都需要交稅的群體,這雖然是個笑話,但是對於個體來說感受山雨欲來的稅費壓力。

房產稅一直有消息要來,遺產稅聽說已經要落地……一些我們躲不過的關卡似乎越來越多稅費在等候。


2018年,消費暴利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

那在支出端呢?

如今的我們,在經歷的不是消費升級,也不是消費降級,本質上是消費分裂。

其實我們最近一直被消費降級衝擊我們的眼球,很多正如我們的感受,涪陵榨菜這一年來在經歷瘋狂的大漲,不論是銷售額還是股價,都在保持異常往上走的趨勢,包括泡麵、火腿腸都是如此。

這方面的折射好像代表著我們的生活品質在降低,同緯度的,趣店上市了,意味著借貸生意越來越好了,拼多多上市了,意味著低端消費的崛起勢不可擋。

很多很多的現象表明,消費下沉到我們難以想象的程度。

這是一個層面,但是從另外一塊我們也看出,好像真正意義上的高端消費並沒有消失。

奢侈品品類的市場關注度依然在提升。

2018年,消費暴利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

捲菸類消費也慢慢的從中段往高端去改變。

所以其實你很難用簡單的現象來概括目前我們的現狀,正如3年前所有人都覺得我們的購買力在減弱的時候,突然發現我們在日本的消費在大量的猛增,馬桶蓋現象刺痛了多少中國人。

我們公司的一個小夥伴,日常穿著都是各種奢侈品,但是也同樣告訴我自己是拼多多的重度用戶,他告訴我: 在家裡用的東西他都在拼多多上買,出門要見人的東西願意買好的品牌

這大概就是如今的現狀。

目前的我們正在經手我們的購買能力達不到我們購買慾望的階段,透支、借貸、槓桿等元素不僅僅發生在房產、汽車等大額消費上,日常生活中都有高度的滲透。

2017年,居民中長期貸款受阻,但是短期貸款,也就是所謂的消費貸開始崛起,我們在體現我們身份地位的產品上願意透支,但是衣食住行等基本面開始節衣縮食。

如今的我們無比的想要證明邁入中產階級,但是身體和心靈總是保持足夠大的差距, 消費並沒有抑制,但是消費分裂開始出現。


2018年,消費暴利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

最後的最後,很多用戶存在:有資產,無現金,時刻沉浸在薛定諤的狀態

前幾天我和幾個老同學一起吃火鍋,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的話題都驚人的統一:談論著整個經濟大勢,然後說著通貨膨脹的現實,最後核心的論據就是,現在所有的錢都要儘可能的花出去,放在自己手上就是貶值

講實話聽得我一驚一驚的,好像大家都賺很多錢的樣子,所以我隨口問了句:咱們現在銀行有存款麼?

問完之後突然發現異常的安靜,大家吃了幾口牛肉說,其實也沒什麼存款,基本上賺的錢還了房貸,日常生活還有包括小孩子教育之類的扣掉之後,手頭的錢也沒多少了

那我問: 既然大家都把錢花出去了,那你關心什麼通貨膨脹以及國家經濟。

我這麼一說,所有人都來反駁我,說:不對啊,我們家裡的房子就好幾百萬啊,還不止一套啊,股票啊基金啊都有啊,怎麼著也算是中產階級啊,怎麼能不關心通貨膨脹這種事呢?

他們這麼說了之後,我就不接話了,我不知道我朋友的現狀和大家是否相似, 有資產,且不少,但是口袋內的現金流沒有,幾乎都是負債房產的價值標籤一直在每個人的腦袋上盤旋,每天都特別在乎這些資產是否會貶值,但是仔細想想其他對於個體似乎也沒有太多輾轉騰挪的餘地,房產變現很難,而其他地方大量開銷又導致自己幾乎沒有存款。

所以大量的用戶一直保持在這樣一個薛定諤的狀態,害怕資產萎縮,但是卻發現做不了什麼。

除了飯局上各自口嗨,一瓶啤酒下肚之後第二天起來依然低著腦袋上班

對貨幣有恐慌,但是其實口袋裡不曾擁有過貨幣。

反觀如今這些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一個個個案,其實就是一部現實的暴利消亡史。

我們的資產盈利模式開始轉變,我們的收入開始艱難,我們的消費意識開始崛起,我們的支出能力又開始減弱。

這一點點微妙的變化,來自整體的宏觀環境,但同樣來自於我們個人的感知

對於每一個人都要做好絕對的準備, 準備改變過去十年的生存路徑,不論是賺錢,還是開支或者生存,變得和過往似乎都不太一樣。

過去2年很多人都在談論階層固化,如今演變為對利益變成了多重維度的轉移。

未來依然是水大魚大的市場,只是暗流洶湧,震盪起越來越多的懸浮物,我們是懸浮物還是啃吃懸浮物的蝦米,一切都在於自己。

這個時候,我突然想起來孫宏斌在很早以前發的一條微博,如今來看卻這麼的應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