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康制药再发涉及诉讼事项公告 涉及虚假陈述案累计超百起

本月12日,因信披违规被证监会下达《行政处罚书》的尔康制药(300267)再次发布了涉及诉讼事项的公告。跟上期诉讼事项公告(8月17日)相比,本期公告中尔康制药涉及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达277 起,比上期公告中多了198起;诉讼金额共计超过人民币1亿7千万,比上期公告中多出9000万。

短短两个月期间,尔康制药因虚假陈述纠纷涉及的案件成倍增加,这一方面说明受损股民数量庞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受损股民的维权意识正在觉醒。

尔康制药虚增利润被处罚 股民维权有途径

尔康制药涉及的虚假陈诉纠纷,其案件起源要追溯到一年多前。

2017年8月8日,尔康制药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历经十个月后,证监会在今年6月13日将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下发至尔康制药,宣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调查、处理完结。

从公告的《行政处罚书》中的内容看,经证监会查明,尔康制药涉嫌违法的事实主要有:1、2015年涉嫌虚增营业收入1800多万元,虚增利润1500多万元,分别占当期合并报表披露营业收入的1.03%,净利润的2.62%。 2、2016年涉嫌虚增营业收入超过2亿5千万,虚增净利润超过2亿3千万,分别占当期合并报表披露营业收入的8.61%,净利润的22.63%。证监会认为,尔康制药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分别公告了2015年年度报告、2016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证监会依据《证券法》决定对尔康制药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帅放文、刘爱军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其他相关责任人也被处以相应罚款。

尔康制药再发涉及诉讼事项公告 涉及虚假陈述案累计超百起

附图:停牌期间被调查,尔康制药复牌后连续跌停

最终,该起案件尘埃落定,罚款也将如数上缴国库。但是,随着股民维权意识的觉醒,广大因尔康制药违规信披事件的受损股民纷纷站出,为自己争取合法的补偿权益,于是也有了本文开篇提到的尔康制药涉及的虚假陈诉案件的激增。对于此案件受损的广大股民,《红周刊》“民间维权”栏目组经咨询律师事务所了解,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于2016年4月6日-2017年8月9日前买入尔康股份,并在2017年8月10日之后卖出或仍持有而亏损的投资者,都可以发起进行对尔康制药的起诉索赔。有索赔需求,且符合索赔条件的投资者,可将姓名、联系方式与股票交易记录(建议为Excel文件)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参与《红周刊》“民间维权”栏目组组织的索赔征集活动,索赔可主张的范围包括投资差额、佣金、印花税损失等,最终的获赔条件与获赔金额都将以法院认定为准。投资者在未获得赔偿前,无需支付任何律师费用。

股民不被任意宰割

股市中有个特有词叫“韭菜”,专门用来形容中小股民,意指为被接茬收割。

如果股民是在公开市场、以真实的市场信息做买卖依据,那么即便被“收割”,那也是判断出错,技不如人而已。连年牛短熊长的市场环境,早已练就出了中国股民特有的好心态,正常的市场下跌,无非再关灯多吃一碗面。但是,如果是企业弄虚作假,误导股民的投资行为,这种原因造成的损失,股民不接受,也不会心甘。血汗钱,不是这样的损失法。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尔康制药信披违规案件,《红周刊》“民间维权”栏目组咨询的律所表示,该案件的违法行为事实部分有监管部门的认定,具有维权的事实和法律支持。《红周刊》“民间维权”栏目组也建议符合尔康制药违规一案的索赔条件,且计划索赔的投资者,都可提交索赔资料,启动维权程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