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不管是櫻、螢或楓,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它的美麗。我們為了目擊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遠也願意前往。那裡存在的不只是純粹的美麗,人們親眼確認它們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鮮豔的色彩在眼前凋零,會不自覺地鬆一口氣。當人們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時,反而能找到安心感。

——村上春樹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一年四季,見證過春的絢麗,夏的濃烈,秋的凜澀,萬物從初生,蓬勃,到枯槁,在冬天將迎來一場盛大的消逝。飛揚的雪花覆蓋了萬物的光禿、悽然與萎靡。冬雪是四季的終結,是對走過四季萬物生命的最好痴戀、禮讚、悲頌、掩埋。短暫飛逝的雪,營造著必然走向消逝之前的絕美意境。一片深闊遼遠,一片荒寒寂靜,在長久不失本色的夏、春、秋裡,極為驚豔,遺世獨立般的存在。凜冬而至,不過幾場飛雪,浪漫純淨的世界驅走了人們對於冷寂的疏離,這樣的美感催生了無數文人藝術家的創作情懷。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雪境在浮世繪作品中被大量表現,體現日本民族藝術對於自然風物,氣候的無限鍾情。既包含對世事瞬息萬變、稍縱即逝,人世無常流轉的悲憫,又包含對於美麗自然現象的頌讚。這種豐富的審美體驗裡,對雪有不同的細膩描繪。

這種由自然變幻引發的感受、體驗,日本歸之於“物哀”的範疇。

在日本的文學著作中,平安時代的巔峰創作《源氏物語》中有13次用了“物哀”一詞,“哀”的感嘆表達有1044次。因此“物哀”成為《源氏物語》的審美基調。日本江戶時期的國學家本居宣長將這一時期的美學理念稱為“物哀”,並表示:“在人的種種感情中,只有苦悶、憂愁、悲哀,也就是世間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觸動最深的。”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日本是一個極其缺乏安全感的民族。狹小的地域有雪山瀑布,有山澗溪流,有春花秋霜、霧雪迷離的分明四季,但也飽受地震、海嘯的災難威脅。歷史流變的民族,目光所及的自然美景轉瞬即逝,生命的須臾感由此催生,美好的事物背後,是無常,是必然走向消逝的命途。禪宗意識的傳入,強化了這種無常的虛無感,人生的虛幻感加速了“物哀”意識美學的形成。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物哀所體現的是纖細哀愁的情致,自然的無常變換引發了各種情愫,哀不限於悲哀情緒,歡愉、振奮、有趣都包含在這種情緒裡,但“嬉然有趣之情動人不深,而悲愁、憂鬱、戀慕,皆思心綿綿,動人至深”

這種哀感是一種對於生命的須臾,無常人生悲感的美化。

“物哀”體現著內心的感動,這種感動超越物象本身,超脫自我執求,超越世俗情感,缺乏奮力抗爭的精神,帶著淡如止水的禪意,也包含對於人世宿命必然的理解。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雪境之下的物哀,含有日本式的細膩、簡淡。荒寒寂靜,雪花飄飛,營造出唯美的詩境。

有茫茫白雪,三兩行人,隱約其間。也有雪花紛飛,一人行,以傘遮面,虛無雪境,空寂浩渺,給人強烈的視覺以及情緒上的體驗。夜雪籠罩的房屋、山林水澤,展現了虛無朦朧的美感。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雪境瀰漫著一種清冷空寂的意蘊,美得哀惋,美得虛無,美得深徹。

川端康的《雪國》中反覆細緻的描繪雪夜, 1968年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致辭,引用禪語:

“我心似此虛空,縱然風情萬種,卻是了無痕”

也體現了這種“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浮世繪 雪境的“物哀”與虛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