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萬「百步青年」躺度國慶,尊重「宅」權利也要正視社交障礙

1200萬“百步青年”躺度國慶,尊重“宅”權利也要正視社交障礙

文 | 龔紓綺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0月8日,微信發佈《2018年國慶長假微信數據報告》,關注國慶期間中國人的宅與行。從9月30日到10月6日,全國共有2100萬微信用戶選擇假期宅,他們的微信運動步數不滿百步,其中,56%的用戶為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日運動量不足100步,1200萬80、90後榮稱“百步青年”。長假期間,全國共有2100萬位微信用戶的日運動量少於100步,其中,80後、90後兩個群體佔比達總人數56%,共有1200萬人成為當之無愧的“百步青年”。數據顯示,宅人最多的廣東省和江蘇省,正是國慶期間外賣類支付最多的省份。

“看書、刷歌單、養青蛙、打網遊、刷微信……”伴隨電腦和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宅”在家裡,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御宅族”(OTAKU)是隨著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動漫、電子遊戲產業及衍生文化的迅速發展而催生的一個熱衷且沉溺於“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和“電子遊戲”(Game)的特殊社會亞文化群體。在日本,中森明夫對御宅族的批評是“無存在感、體格不良、不運動、沒朋友、愛好特殊的頹廢消極的青少年人群”。在中國高校中,“御宅族”多為95後、00後,他們當中多為獨生子女,由於成長的環境造成了相對內向的性格,不善於與人交往。在中國“宅人群”不斷壯大,也推動“宅文化”高速發展。很多年輕人,面對現實中的壓力和失敗,會防禦性地選擇逃避,在虛擬得世界中尋找滿足感和成就感。網絡的虛擬性,使得部分依託於現實的行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在空閒時間裡,95後、00後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上網打遊戲、聽歌追星看電影,“宅”成為了時尚,別說是讓他們出去運動,就連吃飯都要騰出手來玩手機。這說明什麼?說明95後、00後在急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中,在海量且不經過篩選的信息轟炸中,很難保持有效的甄別能力。興趣培養,社交主題,幾乎都圍繞著網絡展開。他們大部分時間通過“人—媒介—人”的方式進行交流互動。他們通過創建豆瓣小組、百度貼吧、論壇板塊、主題網站、QQ群,以及在微博、微信上建立圈子和群聊等社交媒體方式,形成一個以個體為單位的網絡社群,搭建起了自己的“興趣新部落”。網絡媒介的虛擬性、開放性和無限性,使過去亞文化族群佔領街頭行動失去了意義,使跨階層、民族、地域的聚集成為現實。他們幾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當朋友約他們出門打球、散步或逛街時,他們的回答往往是“不想去”“好累”“改天吧”之類的推托之詞。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他們之所以選擇“宅”生活,實際上是心理防禦機制和調整機制在起作用,這種行為多數是由於在現實社會中受挫或人際關係失調而引起。

國慶期間,微信讀書所有用戶共閱讀了1900多萬小時,相當於2200多年時長。其中,閱讀時間最長的用戶閱讀了84小時,平均每天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啃”書。這個世界雖然物質,但很多人懶得動,也不願意去通過旅遊發朋友圈炫耀,很多宅男宅女實際上是活在自己的精神花園裡。

許多過來人都覺得年輕人太懶,吃飯喊外賣,出門叫滴滴,支付用微信,購物上淘寶,然而,正因為年輕群體有這方面的需求,提供這些服務的公司才迅速發展起來的。簡而言之,便是“懶”這一人類的天性加速了商業社會發展的進程,這一點年輕的“95後”功不可沒。

所以我們應當尊重“宅男宅女”的自閉權,我們也要重視他們的“社交障礙”問題。“宅”得過度有可能會引發的自閉,導致抑鬱。很多“宅人”將“自閉”作為自我保護的手段,逃避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宅”起來,用物理距離阻擋他人,獨自生活。“宅人”通過互聯網在虛擬的世界中生活,會出現從虛擬空間無法迴歸社會現實的心理問題,長期“宅”下去,會有轉入抑鬱情緒或抑鬱症的傾向,所以,對95後、00後宅現象,還是小視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